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谣言、预言与虚构

2013-05-03 11:20 战略·谋略 ⁄ 共 3279字 ⁄ 字号 评论 3 条

一、谣言

    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根据上述定义,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

    在古代汉语中,指流行于民间的歌谣或谚语。“诗守南楚,民作谣言。”--范晔《后汉书.杜诗传赞》

    1947年,Allport & Postman给出了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他们在这个公式中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要想终止谣言的传播,就应及时披露事件的真相,所谓:“谣言止于真相”。
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

    有些流言在传播中,常常变样,这一方面是接受者和传播者的记忆错误所致,更重要的是各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加上自己的主观色彩。 另一种看法认为,在中文语义中“谣言”更具有贬义性,往往不是依据事实,而是凭空想象或根据主观意愿刻意编造的传言,制造这种传言的行为被称作“造谣”,传播这种传言的行为被称为“传谣”。由于谣言产生的根基不是以事实为依据,其真实性无从谈起,谣言往往会被真实的信息所揭露。

    “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上天儆戒人君,命荧惑星化为小儿,造作谣言,使群儿习之,谓之童谣。小则寓一人之吉凶,大则系国家之兴败。荧惑星,是以色红。今日亡国之谣,乃天所以儆王也。”--明末·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一回)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谣言”,是指捏造并散布没有事实根据的谎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造谣”是“捏造虚假事实”,或“虚构”情况。

二、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网络是虚拟社会,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直接关系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网络谣言把谎言包装成“事实”,将猜测翻转成“存在”,在网上兴风作浪,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扰乱人心。如果任其横行,将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危害社会诚信。

    网络谣言产生的根源在于:

    1)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2)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3)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4)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使公众的不信任感增强;
    5)国内一些媒体及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漠,助长了政治谣言的传播;
    6)网络推手制造谣言,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
    7)商业利益的驱动,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

三、预言

    预言是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的预报或者断言。一般来说预言指的不是通过科学规律对未来所作的计算而得出的结论,而是指某人通过非凡的能力出于灵感获得的预报。这个概念还包括着通过神力或者非凡的能力所获得的对现时的真理和事实的宣布。最常见的预言是在社会或者宗教危机时期对未来的警告。

    据国外媒体报道,约翰·艾菲莱斯·沃特金斯在1900年12月的《妇女之家(Ladies’Home Journal)》杂志上,发表了他收集整理的对美国和世界在20世纪结束时的预测。在《未来100年会发生什么变化?》一书中,沃特金斯走访了“最大的几个研究所,向最有远见卓识和非常谨慎的人请教”,询问他们在2001年到来之前,他们自己的科研领域会发生什么变化。结果证明,其中一些预言非常准确,然而还有一些预言与事实根本不沾边。

    《推背图》是中华预言书中最为著名的奇书之一,相传是唐朝贞观年间,两位预言大师李淳风和袁天罡对唐朝及以后朝代重要事件的预测。全书共六十图像,以六十甲子和卦象分别命名。每幅图像之下均有谶语,并附有“颂曰”诗四句,预言后世兴旺治乱之事。书名“推背图”,是根据第六十图像(最后一卦)中的颂曰“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而名。

》》》日本国命运红皮书

    历经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站在现今的角度,高度发达的科技和文明,已经为人们揭开很多远古的神秘面纱,解开了古人对自然的很多疑惑和神秘感,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人类无法解释的现象存在,也许,这些谜团的解开有待文明的更高度发达。向来,科学与宗教以微妙的关系并存着,谶纬文化便在这种微妙中产生并发展起来。

    谶是秦汉时期巫师、方士预示吉凶的隐言,纬是附会儒家经典,以完成经书的义理和旨意。谶纬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神学启示,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文学、道德、伦理、科学、艺术、宗教、神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盛行于中国汉代的谶纬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神话、阴阳五行学、天人感应说理论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

    中国的谶纬文化中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有10本书,即姜太公的《乾坤万年歌》,诸葛亮的《武侯百年乩》、《马前课》,步虚大师的《步虚大师预言》,李淳风的《藏头诗》,李淳风、袁天罡的《推背图》,黄檗希运的《黄蘖禅师诗》,邵雍的《梅花诗》,刘伯温的《金陵塔碑文》、《烧饼歌》。

四、虚构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依据生活逻辑,通过想象和撮合,创造出现实生活中并非存在,但又在情理中的人生图画。

    情节虚构法,就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行文的需要,凭借自己的联想、想象合理地虚构出一些故事、情节或有关细节,从而进行有效地表情达意或凸现主旨。一般来说,合理虚构的情节在生活中未必已然发生,但一定是可能发生的,即使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它也能够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虚构与表情达意的真实并不矛盾。虚构的材料也可以表达作者对生活真切的感受。虚构可以有更为广阔的视角,可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可以增强情感体验的典型性。虚构不是虚假,更不是虚伪。一般记叙文写作,不应当像写小说那样虚构,但允许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作某些加工,比如环境的烘托、渲染,人物心理活动的补充、想象,某些细枝末节的改动等。但无论怎样,典型性的材料可以虚构,表情达意则不能虚假。

    情节虚构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移花接木。即在情节的处理上,采用张冠李戴的手段,把一个人的事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使读者浑然不觉。

  2)杂取种种。指在广泛集中概括大量生活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典型。正如鲁迅所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如祥林嫂形象,是鲁迅以他的一位远房伯母的事迹作为原型的。

  3)添枝加叶。在作文中描写某一真实事件,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者只是一个轮廓、梗概,这就要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细节,使之曲折、生动、丰富、深刻。如作家茹志鹃在解放战争的莱芜战役中,只是跟着一个通讯员,在弹火纷飞的夜晚,“默默无声地展开了一场紧张的竞走比赛”,后来通讯员的面貌也记不清了,为什么要去前沿阵地也记不清了,真人真事就如此简单,但作家在写作时却充分发挥了想象,洋洋洒洒,细致入微,一系列的动作、肖像、对话、环境等描写,使得故事妙趣横生,人物呼之欲出,《百合花》经久不衰。

  4偷梁换柱。即将真人真事加以改造更换,使之更有利于表达主题。如鲁迅写《范爱农》,本来在日本东京,就徐锡麟案件,作者和范爱农都是不主张发电报的。但在写这篇散文时,却将自己换成是极力主张发电报的,范爱农是极力反对发电报的,双方剑拔驽张,矛盾尖锐到白热化程度。作者一番偷梁换柱,使文意曲折跌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5无中生有。如果有的作文命题完全超出了自己的生活范围和视野,不能写实,又不能“移花”“添枝”,那就得有“无中生有”的本事。

虚构不是凭空瞎编,而是真实生活的高度提炼。虚构愈贴近真实就愈奇妙,也就愈能使读者喜欢。但这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熟悉生活,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有一定的提炼、概括生活的能力。

----相关专题----

1、《活学三十六计》;

2、《处世三十六计》;

目前有 3 条留言    访客:3 条, 博主:0 条

  1. 爱求索 2013年05月03日 11:26 上午  @回复  Δ1楼 回复

    日常生活中我们与朋友聊天时,也充斥着各种有根据或无根据的小道消息。这种社交谈话只是向我们的对话者表达一种含糊的友好感觉,避免沉默的尴尬,它们只是谣言传播的一种形式。谣言的散布一直是重大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在危机时刻更是如此,每当社会局势紧张,不实的报道便恶毒地增长。在大多数事情上,我们都是非专业的,谣言就因此而产生。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去检验我们所听到的是否背离证据的外在标准,即使有时这些标准存在,也能得到。所以我们抵御谣言惟一可靠的方法就是对所有道听途说的描述持普遍怀疑的态度。

  2. 爱求索 2013年05月03日 11:27 上午  @回复  Δ2楼 回复

    虽然谣言的散布,一直是重大的社会和心理问题,在危机时刻更是如此,每当社会局势紧张,不实的报道便恶毒地增长。在战时,谣言或散布不必要的担忧,或夸大希望,从而使道德遭到破坏,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它们威胁着军队情报的安全,尤为有害的是,它们传播敌视和仇恨国内本地驻军的有害偏见。战后谣言的破坏性影响仅稍轻于战时。

  3. 爱求索 2013年05月03日 11:27 上午  @回复  Δ3楼 回复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谣言都不应仅仅被看成是纯粹的怪物,是人们在有意识的社会行为中,奇特但无价值的一种偏离。恰恰相反,事实证明谣言原则被广泛应用,它在回忆、忘却、想像及文饰作用方面典型的歪曲过程,与我们在人们的交流形式中发现的歪曲过程非常一致。例如:传奇故事,它们是某个家庭、部落或民族的人文精华和英勇行为或事件的永恒传说。保存传奇故事的目的,以及它们流传变化的过程,与那些转瞬即逝的谣言传播时所产生的现象基本相同,在法庭证词中,在向朋友描述过去的经历时,在俏皮话和自传中,在谚语、格言和传记中,甚至在历史著作和艺术创作中,我们也发现与存在于一般谣言歪曲中相同的非常重要的原则在起作用。对个人和人文内容进行省略、突出、同化的趋势,存在于所有不受客观事实标准严格限制的人类交流形式中。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