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历史·地理 > 正文

孙皓晖:历史烟雾中的千古名将

2014-06-19 05:20 历史·地理 ⁄ 共 270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在中国古典文明史上,秦始皇时代是无可争议的巅峰。

那个时代,统一了中国,统一了中国文明,给我们民族创建了亘古不朽的统一文明生存形态。在那个时代,始皇帝君臣组成的中央政治集团,是我们民族结束分治而鼓荡统一大潮的轴心。他们永恒的历史光焰,不但在于统一中国与统一中国文明的不朽伟业,而且在于他们所集中体现的那个时代的伟大的人格精神。

从历史事实看,始皇帝确实是一个“善结人,善激发”的空前伟大的政治家。在他有效执政的30年中,强臣名将云集,社会雄风弥漫,国家力量丰厚扎实,统一战争排山倒海。更令人感慨的是,始皇帝终其一生,不曾杀害任何功臣名将,不曾制造任何对战败国平民的黑色屠杀风暴;不立皇后,不立太子,限制皇族,不行封建;奋发勤政,夙夜辛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奔波巡视在平川山海之间。始皇帝如此,他的同道集团也如此。

他们强烈关注的焦点,始终是文明创制,始终是建设国家,始终是法治天下,始终是镇压复辟,始终是反击外患;没有阴谋政治,没有集团倾轧,没有吏治腐败,没有人治泛滥。历史地看,那个时代实在是中国文明史上的“太阳风暴”时期,大阳大明,逼得后世多少历史家不敢开目而视。

--------

在那个大阳时代,军人将帅阶层是一片最为耀眼的燃烧区。

在那个最为耀眼的燃烧区里,有两束最为明亮的光焰。

这两束光焰,是王翦、王贲这对父子将星。

在秦军的黑色铁流中,王翦是当之无愧的灵魂。王翦比始皇帝君臣至少年长10余岁,为人又厚重沉稳,故此,秦王待王翦以“师礼”。统一战争期间,王翦率秦军锐士正式出师,连灭赵、燕两国,又在李信败战之际临危受命,率举国兵力南下,一方面以“田舍翁”的平庸姿态不断向秦王请求封地封侯,以平息有可能出现的“国疑”;另一方面,又以强大国力为基础与楚军长期对峙,并最终在将近一年的对峙后一举击溃楚军,追杀天下名将项燕,俘获楚王,一战灭楚。

后世军事史家对王翦的赫赫战功无不认同,但对其统兵作战的特点却长期云山雾罩,实在是一大缺憾。可能的原因是,王翦统御大兵团作战的特点,是以深刻的政治洞察力为基础的。这一洞察力,就是王翦充分认识到了历史条件的变化——此前是争城夺地,是国家实力大争,故而是歼灭敌军之战;而今,是统一中国,是人皆我民,故而只能实行摧毁其政权前提下的击溃战。是故,王翦统军临敌,筹划周密,几无错断,条件不成熟绝不轻战,宁可对峙,也要保证一战灭国,其高明的实质该当在这里。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灭亡六国之后,王翦又以暮年壮心,统军南下整合岭南,将广袤的岭南成功化入中国文明。至今,我听到广西兴安县民众骄傲地宣称他们是秦军后裔,是米粉的最早发明者,而且有独一无二的米粉饺子!我都会止不住地热泪盈眶。

武成侯王翦,应当是征战劳碌病逝于岭南的。

一代璀璨将星,就这样在帝国大厦轰然倒塌前离开了。

王翦葬于故乡频阳(今陕西富平县),在“美园千顷”中长眠了。

--------

王贲,是王翦的儿子,才不下其父,名动天下。

始皇帝的三公九卿制中,王贲是第一任太尉,位列三公。由此足见,王贲的军政才能是极其出色的。灭国大战期间,王贲轻兵袭楚,旬日连拔10城,又水战灭魏,陆战灭齐,平定韩乱,追俘流亡燕王,灭赵国流亡政权(代国)。军功之巨,王翦之下无人能出其右。合理推断,王贲与始皇帝年岁相当,该当是坦荡刚烈,如风如火,敢言能事,遇事辄有担待;与始皇帝之君臣情分,尤过其父;与蒙恬、李信等军中少壮,无不肝胆相照。

王贲死于盛年,史料无其死因,至为遗憾。

王氏传奇,既在父子皆一代巨星,又在第三代之悲剧。

王离,是王贲之子,王翦之孙。此前始终与蒙恬、扶苏戍守九原。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团”发动政变之后,接连密杀蒙恬、蒙毅兄弟。为平息秦军骚乱不满,“三人团”抬出王离,使其承袭王翦爵位,又做了上将军,统率九原30余万守边秦军,奈何王离并未久经战场锤炼,在与章邯合兵剿灭复辟后的六国旧军时,既不敢调动全部边军压上,又不能违背良心拒不援助章邯军。

终于,少将军王离惨烈地战死于巨鹿之战,被项羽杀了。

随着王离战死,九原秦军崩溃。岭南赵佗部的最后一支秦军,又不能脱身于动荡不宁的岭南三郡。于是,大悲剧终于发生了……

--------

张述的这部《大秦将军》,就是写如上历史传奇的。

我与张述结识,缘于一群年轻人创办的“大秦帝国网站”和“大秦帝国书友会”。他们朝气蓬勃,他们多智好学,他们热烈,他们敏锐,他们激情,他们像一簇在风中抖动抗争的火焰,吸引着我,也感动着我。与他们交流交往,使我对年青一代产生了“少年中国”的激荡性认识。我相信他们的才华,更认可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他们都有些许的放任,些许的脆弱,些许的偏执。但是,他们是“礼崩乐坏”乱象中一道明亮的风景线。看见他们,就看见了我们民族的希望。

故此,当太白文艺出版社党靖社长动议约我以王氏三代为题材而创作《大秦将军》而我无暇抽身时,我推荐了张述。其间原因,不仅在于张述有过长篇小说的创作经验,也不仅在于张述有文字功底。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张述是一个有思想的青年,有潜力的人才。在既往的种种交流中,我清楚地知道,张述对某些战国人物的评价理念与我是不同的,譬如对商鞅做人风格的评价。我也知道,张述有一些中国传统文人的通病——灰色的悲伤的论史情结。但是,我更清楚地知道,张述是个智慧青年,有悟性。在多年的交往中,我体察到他的心灵,他的史观,他的灵魂的阳光性,都在一步步地摆脱时尚病态,都在日渐坚实,日渐厚重,日渐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如此一个青年,我们何求其成熟老到,何求其与我一致?没有初战,就没有大将,就没有成熟。能够从不同角度写出历史伟人的风采,不正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百家争鸣吗?

果然,张述在经过思考之后接受了创作任务。

张述辞职三年,写成了100余万字的《大秦将军》。

首先,张述的坚韧精神是值得我们激赏的。但是,对于初次攀登高峰的青年英才,我们的激赏不能仅仅立足于写作的艰难。更为重要的,社会要看作品本身如何。对于这部小说,我与一直为本书忙碌的太白社总编韩霁虹的看法是一致的:不断渗出的奇幻情节,充满了当代青年对历史的理解与想象力;宏大而不乏细腻,结构的把握也比较到位。客观地说,由于司马迁的史观误区,王氏三代的本传篇章太少,重大节点皆语焉不详,尤其是王离史料更少。基于这样的资源条件,张述的这部处女长篇大作,出手已经表现出了比较出色的文学虚构能力与历史逻辑的推理能力。初作如此,其后自知。

当然,这部作品也有较大的提高空间。譬如对战国秦帝国时代社会生活的展现有所不足,作为长篇小说灵魂的整体篇章结构,也还有值得锤炼的地方,以及还没有锤炼出自己独特的语言谱系。凡此等等,读者自有评判。

——序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将军》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