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动控制 > 工业·编程 > 正文

软件工程思想:前 言

2009-12-01 10:11 工业·编程 ⁄ 共 183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在60年代计算机发展初期,程序设计是少数聪明人干的事。他们的智力与技能超群,编写的程序既能控制弱智的计算机,又能让别人看不懂、不会用。那个时期编程就跟捏泥巴一样随心所欲,于是他们很过分地把程序的集合称为软件,以便自己开心或伤心时再把程序捏个面目全非。人们就在这种美滋滋的感觉下热情地编程,结果产生了一堆问题:程序质量低下,错误频出,进度延误,费用剧增……。这些问题导致了“软件危机”。

在1968年,一群程序员、计算机科学家与工业界人士聚集一起共商对策。通过借鉴传统工业的成功做法,他们主张通过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来解决软件危机,并冠以“软件工程”这一术语。三十年余年来,尽管软件的一些毛病如人类的感冒一样无法根治,但软件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任何传统工业,期间并未出现真真的软件危机。这的确是前人的先见之明。如今软件工程成了一门学科。

软件工程主要讲述软件开发的道理,基本上是软件实践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软件工程的观念、方法、策略和规范都是朴实无华的,平凡之人皆可领会,关键在于运用。我们不可以把软件工程方法看成是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在出了问题后才打开看看,而应该事先掌握,预料将要出现的问题,控制每个实践环节,并防患于未然。研究软件工程永远做不到理论家那么潇洒:定理证明了,就完事。

我在读大学的十年里有八年从事软件开发,尽管编写了几十万行C++/C程序,也经历了若干次小不点儿大的成功和失败,可老感觉只学了些皮毛,心里慌兮兮的。在博士研究生毕业前的半年里,我告戒自己不应该再稀里糊涂地在程序堆里滚爬下去了,于是就面壁反省,做了一阵子木讷的和尚。在“打坐”时,每有心得体会便记录下来,不知不觉凑成了八章经,我就给此经书起名为《软件工程思想》。

经典的软件工程书籍厚得象砖头,或让人望而却步,或让人看了心事重重。请宽恕我的幼稚,我试图用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解释软件工程的道理。所以本书薄得象饺子皮─—用来包“思想”这种有味道的“馅”。本书的八章经分别为:

第一章“软件工程基本观念”;

第二章“程序员与程序经理”;

第三章“项目计划与质量管理”;

第四章“可行性分析与需求分析”;

第五章“系统设计”;

第六章“C++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第七章“测试与改错”;

第八章“维护与再生工程”。

附录“大学十年”可以充当饭后的水果。

我偶尔也担心此书写得太肤浅,内容少得可怜。就象一只鸡在水里扑腾了几下,并不能产生美味的鸡汤。但是如果您化了几分钟时间翻阅本书的任意章节,您马上就愿意再化几个小时一口气读完全书,并且乐得直拍桌子:“好!很好!非常好!”

您可以把这本科技书当小说看,但在看书时请不要吃东西,免得喷了别人或者呛着自己。

如果您买了本书后觉得不值得,我一定赔偿您的损失。

致谢

本书并不属于我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范畴,但却是我读博士学位三年来写的最有意思的作品。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石教英教授。在其他师兄弟正儿八经地“攻读”博士学位时,我“不务正业”地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当我摔了一个大跟头灰溜溜地回到陌生的实验室时,石老师仍然热情地帮助我“修成正果”。临近毕业,我心中惭愧,三年来我从来都没给石老师干过活,我这个博士生他算是白招了。我很希望大学里多一些象石老师那样开明而大度的导师。

董军博士是本书的第一位读者。我们是“君子之交”却不“淡如水”,除了漆夜长谈科技、艺术、哲学外,还不忘“吃喝玩乐”享受生活。他在品阅的同时完成了审稿工作。

北京因特国风网络软件公司的周鸿一是个真正的软件高手。他在我开发软件产品失败时给予了最多的帮助,并指正我在软件设计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方法错误,使我能尽早地逐步改正。我平时能说会道,但在他面前我哑口无言只有听的份,因为他的才华已全方位地超过了我。我真希望多结识象他这样的朋友。

高振华老先生是个糊涂而可爱的民营企业家,我们是忘年交。我把他干的糊涂事(投资软件公司)写进书里,作为可行性分析的案例。高先生给予我经济上的帮助,使我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开展最后一年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尽管我读书的工资每月只有300元,但日子过得象神仙一样舒服。

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的杨孟洲、周昆、曾震宇、杨建、白云、金锋等同学和我合作开发软件,给了我很多技术上的帮助。我对他们深表感谢。

特别感谢父母给我起了很好听的名字。读了十年大学,现在我差不多名副其实了。

林锐,2000年2月

于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