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动控制 > 科技·视野 > 正文

从闯红灯自动抓拍解析电子警察应用

2014-11-11 14:59 科技·视野 ⁄ 共 274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一. 电子警察产品和技术的演变

最初的电子警察单指路口闯红灯违法检测,近些年对电子警察的定义已扩展至所有针对车辆的违法取证系统。电子警察系统和设备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演变,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下:

首先是产品形态,电子警察核心技术设备已由最初的胶片相机,经过X86服务器、嵌入式服务器的过渡,逐步统一到了一体化摄像机的应用模式。这是由通用产品到交通专用产品的演变,也是后置式服务器到前端一体化摄像机的升级。

其次是检测模式,由原始的线圈检测转变到了视频检测模式。视频检测由于其在违法检测项目的多样性和后期维护的便捷性上的优势,已得到了业主的广泛认可。

由于产品和技术的完善、稳定,相信电子警察往后的发展会在具体应用模式上做出突破和革新。本文以全球领先的安防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康威视的实际应用经验为例,分析电子警察的应用趋势。

二. 电子警察行业大背景

要对电子警察的应用趋势做出判断,首先要对电子警察的行业背景有一定认识。

2013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公安部第《123号令》不但大幅提高了违法成本,记分项由38项增加至52项,同时也严格了对驾驶员的管理。如闯红灯交通违法记分由3分提高到6分,不挂号牌或遮挡号牌的一次扣完12分。

各个违法项目扣分分值的提升,使得交警对违法取证的严谨性要求越来越高,否则一堆堆的行政复议将让交警疲于奔命。

同时由于机动车保有量的提升,车与路、车与人的冲突、矛盾日益凸显,常规的路口电子警察已难以满足现有的交通管理业务需求。电子警察势必会在路口闯红灯之外衍生出越来越多的细化的违法取证系统。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电子警察应用有两个大的趋势:

1、 违法取证更加严谨;

2、 违法取证项目更加细化、多样化;

下面就这两大趋势进行深入的解析和探讨。

2两大应用趋势解析

三. 两大应用趋势解析

由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无锡所)发出的《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意见征求稿》中,我们注意到这么两条更新内容:

1、 违法图片两个位置辨识号牌;

2、 驾驶人面部特征采集;

以上都是对闯红灯违法行为取证严谨性做的标准更新,虽然最终是否会落实到新标准中还不得而知,但这已足够反映出标准制定部门对这一应用趋势的认可。

违法图片两个位置辨识号牌

标准征求意见稿描述: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应记录机动车闯红灯过程中三个位置的信息以反映机动车闯红灯违法过程……并且至少有两个位置的信息能够清晰辨识号牌号码。

现行标准要求描述: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应记录机动车闯红灯过程中三个位置的信息以反映机动车闯红灯违法过程……并且至少有一个位置能够清晰辨别号牌号码。

以上是标准的变动,产品层面上也有相应的升级换代。业内一些主流厂商,如海康威视在原先传统的200万、500万摄像机的基础上,均先后推出了300万、600万的高清摄像机产品。这样的一个产品更新,使得闯红灯违法取证的第二张图片更加清晰,可满足清晰辨识车牌号码的要求。即使车牌中一些复杂的省份汉字缩写,也能清楚辨认笔画。相信今后高清、超高清会是产品、应用发展的一种趋势。

驾驶人面部特征采集

标准征求意见稿描述:具有驾驶人面部特征采集扩展功能的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能通过系统违法记录图片清晰辨别驾驶人面部特征等信息。

虽然只是作为扩展功能列入标准征求意见稿,但是从功能设置上可以看出这一改动的目的:严谨违法取证证据链,规范违法处罚流程,遏制驾驶分非法买卖。在公安部发布的《关于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处理交通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中也有相对应的要求描述:

“通过辨认证据图片、图像或者当事人书面陈述和签字确认、询问当事人、收集证人证言、审查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等方式能够确定机动车驾驶人的,应当固定证据,对驾驶人依法处罚。”

除开常见的闯红灯违法取证系统之外,也有一些其他系统对取证图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高速路大车占道为例,以往高速路大车违法占用快车道,只是以简单的卡口模式出现,这里就有一系列问题:

3.取证图像高要求

① 以车牌颜色为标准判别车型,存在较多误判;

② 卡口场景较小不能体现车辆前后的场景信息,违法驾驶人会辩称车辆处在紧急避让的过程中,不是有意的长时间占道行为,属于临时借道行驶。

以上问题推动着新一代应用系统的发展,我们可喜的在一些项目上看到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如海康威视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不同于普通卡口的小场景,它采用300万摄像机侧装取景,保证横向覆盖两车道,纵向超过100米的视场范围。同时,在这个场景下利用全画面分析的技术,对所有运动目标进行轨迹跟踪,判断物体是否存在长时间占用快车道的行为。最终匹配上近距离抓拍的车辆卡口图片,通过车型识别的算法对车辆车型进行进一步的识别:轿车、面包车、卡车、小货车、大货车等。

综上,系统最终输出的是一组大货车(车型识别)长时间占道(全画面跟踪)的违法取证图片,能在取证有效性上得到大大的提升。

违法取证项目更加细化、多样化

前面说的是违法取证的严谨性趋势,这里要讲的是另一个维度的发展方向:电子警察将在现有的路口闯红灯违法检测基础上,延伸出一系列的、更加细化的违法行为取证系统。这是与现在机动车数量不断激增,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的社会背景下必将引起交通管理部门重视的一环。

首先是车与路之间的矛盾,机动车饱有量的增速远高于其他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导致现在机动车乱停乱放成了一大社会难题。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针对一些重点路段的违法停车自动取证系统也越来越多的在各地交警部门得到应用。

其次是车与人的矛盾,很多媒体都报道过“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社会现象,但是这背后却也存在着行人难过街、过不了街的困扰。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文规定:

“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

规定老早就有了,但是鲜有机动车遵照这一规定执行,这就是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导致的问题。机动车不避让行人违法检测、取证的需求就这样应运而生,随着近两年的产品开发和完善,类似系统已在一些沿海城市,如无锡、深圳,得到了实际应用。并且此套系统入选了《2014年公安科技成果使用目录》。这也是对这一应用系统的另一种肯定。

但是全新的应用系统存在着缺乏执行标准和执法尺度难以把握的问题。可喜的是,在产品不断成型、相关应用不断推开的背景下,无锡所已有所行动,相关的系统标准的建立已经提上了日程。

实际生活中被大家广为诟病的不按规定使用车灯、不按规定并道、行人闯红灯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应用热点。其中不按规定并道——“拉链式并道”,这一治堵新措施已被深圳市公安局交警局列入2014年10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电子警察违法取证的种类会越来越多,车辆违法行为划分也会越来越细。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