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至道学宫谈道德经(六六):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016-06-12 20:50 生活·感悟 ⁄ 共 3107字 ⁄ 字号 评论 2 条

    上一章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如果国君这样做,那么天下就自然而然的会太平。这种太平的状态,就是安定。一个社会处于安定的状态,就很容易掌握它。本章接着讲,当一个国家,已经处于太平的状态,应该怎么长久的保持这种状态。治国,既有戡乱,也有治平。而且老子认为,治平比戡乱更难,因为很多国君,总是忍不住会出离大道,会忍不住有为。

相关阅读

    ----至道学宫谈道德经(六五):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知道易,勿言难。轻诺则寡信,多易则多难;以言为信为轻诺,信不足焉为寡信。难之难在,圣人唯须臾不离大道,才能勿言无施,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之益。易之易在,圣人不言不施,百姓自为自自化,则天下自会安定。天下平,则无须治,天下安,则无须为。

其安易持,当天下太平,社会秩序处于安定状态时,这样的统治,是比较容易掌控和维持下去的。

其未兆易谋,在一个安定的社会,难免会出现一些失道离得的苗头,国君要居安思危,深谋远虑,把这些还未起势的不好的,不合于大道的事物,扼杀在萌芽状态。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其脆易泮,事物处在萌芽状态,其结构是脆弱的,是不牢固的,在这样的阶段,来消除它们,就会很容易。泮,分解消融的意思。


其微易散,一些刚出现苗头的不合道的事物和行为,消解掉它们之后,它们所残留下来的部分,一些碎片,就会消散于无形。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之于未有,不能等出现了妖异之物,才去想办法应对。而是应该在天下安定的时候,保持天下不失常,那样就不会出现妖异之物。怎么才能让天下不失常不离道呢,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知道而勿言,有言则必失。

治之于未乱,从安到乱,中间需要很多过程。安,未兆,脆,微,等四个阶段。要治理天下,最好的下手时间,就是妖异之物刚露头的时候,就打掉他们,消灭它们。而不是等已经乱了,再亡羊补牢。

就好比说,人身体受寒邪,一开始就是打几个喷嚏,这个时候,就是未兆的状态,治起来也特别容易,喝点热汤,多穿衣服注意保暖,马上就好了。如果还没开始治,继续受寒,那就要开始流鼻涕,这就到了脆的阶段。这时候,也不是特别难治,让身体温暖起来,过几天自然就好了。一些不良的症状,也会其微易散,身体就能复归于安的健康状态。

如果继续放任恶化下去,还没有治,不去戡乱,那么就要发烧了。人身体好的,正气特别足,可以正邪激战,发烧一番,就把邪气都祛除出去了。而身体不好,正气打不过邪气的呢,那么邪气就会继续向脏腑深处传变,小病最后酿成大病。所有的大病,都是小病发展演变出来的,国家也是如此,天下大乱,无不是一些小乱子引发起来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本句讲的是万物生长之理。任何事物,都是从无有到有,从未兆到萌芽,从萌芽到幼小,从幼小到壮大。从未有到有。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进一步,讲万物组织结构之理。要缔结成某种组织,强化某种结构,也都是从底层到上层,一步步的搭建起来的。从脆到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本句讲的是万物漫延之理。任何事物一旦从无到有的诞生出来,都有它的生命周期,这个生命周期是纵向演进的。而组织结构成型之后,就会从脆,演变成固。有了生命,有了固化下来的组织结构,事物还讲会进一步向外向四面八方扩张,进一步蔓延。从微到盛。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为者败之,君主的任何行为,都会对国家产生一系列长远的影响。随便给天下定一种初始状态,它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就会难以收拾,就会失去控制。等天下乱了之后再想治理好,就会招致失败。就好比,一个人病的快死了,才想起来去看病,那样也是治不好的。

执者失之,天下为什么会乱,人为什么会生病,这些都是人为造成的。因为人的疾病,社会的祸患,都是后来才有的,并非是一开始就有的。这些疾病祸患,都是从无中生有而来。究其根本,还是在于,人的行为不循天理。

人为什么会违背天道,最终导致一个不救的后果呢。知道而不言,是有道。认为言而有然,行而有善,是失道。认为道是可言的,那就会有一些自然为是“道”的道,按照这些人自定义的“道”来治理天下,就会做出来一些自认为为善的行为。自定义的道,和自定义的善,后来就会造成,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样的做法,都是执人道,而失天道。所谓,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所以,圣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让天下合天道循物理,自生自化,自为自成,那么天下就根本不会出现昏乱不治的局面。天下太平,不治而自定,则圣人之功成矣,是以无败。

无执故无失。不以人灭天,不以人助天,则天下不是其天,不失其母,百姓不失其真,不失其朴,无以执人道,是以天道无以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执一则治,失常则乱。顺道则昌,逆道则亡。安则无不成,乱则无不败。

民之从事,从简单的治身治家说起,绝大多数的人生下来,身体都是健康的。绝大多数家庭,在婚姻结合的开始,也是和睦的。为什么后来身体就疾病缠身了呢,为什么后来就家庭不睦了呢。这都是从安到乱的结果。

究其根本,都在于很多人治身治事,不合乎道理,失道而万化不安,不安则不定,不定则大乱。而到了大乱的地步,还想再治理好,恢复到起初安好的状态,那是很难的,几乎是必败。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守其本,复其初,安其序,不失其所,不失其常,是谓慎终如始。

人为什么会失败,因为觉得这个事太难了。为什么难呢,因为乱了,需要处理的方方面面太多太多,顾不过来,难以在应付,就会败。

人为什么会成功呢,因为慎终如始,一开始是安定的,初始是平和的,后面要一直让事物无时无刻的都处于安定有序的状态,它根本就不会乱,也就不会困难,不会困难,也就会自然而然的成功。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从前面几句的道理看,得天天成之,失天人败之。所有的失败,都是人行事不循道理妄施妄为造成的。

那要怎么才能让天下不失其天呢,之所以会出现人以人灭天,原因在于先有人以物灭人。要不让“人以物灭人”的事情发生,那么圣人就要崇道贵德,道德无象无形,尊崇道德,是谓不欲之欲。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既无贵贱,则无难得之货足以贵。圣人贵德以齐物,故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物有贵贱,则人以物分,人之贵贱在物不在己。众人之所学,不过是为了贵难得之货,积奇物之有。

有了这样的竞争关系,人们就会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积不足则夸。

众人之所过,不外乎伪,欺,盗,夸。圣人学不学,指的是,不学巧伪之学,而明天道。为天下去伪,去欺,去盗,去夸,使百姓返朴归真,是谓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天下之贵贱是非是怎么来的呢,百姓的伪、欺、盗、夸,又是怎么来的呢。老子认为,是国君有欲,贵难得之货,百姓才会起了贵贱是非之心,然后才会以物贵己而贱人,到了这个份上,则天下皆以物灭人,举国上下都是贼,继而以人灭天。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有道,不敢言,不敢行,不敢为,而任万物自然而然,不失其天,不灭其性,不损其命,自是自为而自定自正。故天下无不为,无不治。

圣人的作用是什么呢,辅万物之自然。也就是说,如果天下不正常了,不自然了,圣人要起到一个医生的作用,给天下治病。治病怎么治呢,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最好的医生,是让人永远的不生病,最好的治国之道,是让天下永远也不会乱。圣人有为,则天下乱,圣人无为,则天下安。故,治天下以无为,取天下以无事,安天下以无欲。


附《道德经》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目前有 2 条留言    访客:1 条, 博主:0 条 ,引用: 1 条

  1. 爱求索 2016年06月12日 8:56 下午  @回复  Δ1楼 回复

    细细想来,道德经是写给掌握各领域权柄者看的,他们可以借此将各自领域导入正道,掌握自己者,修身;拥有家庭者,齐家;统治一国者,治国;手握天下者,据此平天下。人类的全面发展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为君者的循道而行来把握方向,渐渐的,所有在路上徘徊着的人,或顺道而行,或被大势淘汰,世界,方有机会实现真正的大同,我辈,自当努力学习实践,方可不负此生。

外部的引用: 1 条

  • 至道学宫谈道德经(六七):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 求索阁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