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官场·职场 > 正文

地摊影评:《人民的名义》之李达康的是与非

2017-05-04 22:24 官场·职场 ⁄ 共 266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祁同伟和高育良曾经对李达康有过一番评价,祁同伟认为李达康的种种做法只不过是朝三暮四,见风使舵。而高育良却认为李达康是一位政治家。

什么是政治呢?

上世纪40年代,毛泽东曾经也问过这一问题。当时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对此无法作答。于是毛泽东告诉了他答案:

什么是政治,这不是个平常的问题。政治的智慧,在于怎么令敌人越来越少,令同志越来越多。

同样,对于李达康也是如此。

赵立春当政时,赵立春是他的同志;而沙瑞金当政时,很快,沙瑞金也成了他的同志。

他并不对两位领导人身依附,而只是将他们看成了自己的一种政治资源。

当过去的汉东省,倘若你不站在赵立春一边,就很难在汉东省立足。只有选择了赵立春,才能成为整个汉东省的朋友。

而如今的汉东省,沙瑞金风头正劲,赵立春大厦将倾。倘若仍然选择赵立春,那就将成为整个汉东省的敌人。

这样的举动,你可以称之为见风使舵,也可以把它叫做顺势而为。但毫无疑问,却能带来最有利的结局。

这与祁同伟在高育良、李达康、沙瑞金之间摇摆不定相比,方式上有差别,但出发点都还是相同的,也是想获得最有利的结局。

然而无论是剧中人物还是观众,对李达康持褒义的多,对祁同伟却总是苛责。更关键的区别在于二人的抱负与视野。

《清代官儒杂记》中曾经有一句话,非常贴切地描述了这样的差别:

心机深,而心胸窄,阴险小人也;机谋深,而气度宽,君子大器也。

祁同伟无论何时,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种种行为的目的都是金钱与自己的职位。因而无论他采取了何种手段,都落入了下乘。

李达康的着眼点要高出祁同伟的多,他所追求的是政治抱负。他需要的是能帮助自己实现事业的同志。

政治抱负也看重官位,但不完全只是官位。事业也看重政绩,但也不完全是政绩。

因此,在吕州他能为了保护月牙湖环境,而拒绝了赵瑞龙的美食城项目。在林城也能力排众议,将开发区建在采矿后的塌陷区上。

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也媚上,对赵立春以及沙瑞金,他都极尽完美地表现好每一个细节。他也欺下,做事总是说一不二雷厉风行,丝毫不顾及下属的难处。

但要使自己的抱负得以实现,却只能采取这样的方式。

尤其是在赵立春的治下,整个汉东政治风气一片腐败,李达康在其中独善其身已经尤为困难,而要不断晋升,就更为难得。

刘新建后来回忆说,赵立春曾经骂李达康“喂不熟”。显然,赵立春自己的这位前秘书的关系并不那么亲密。

但即使不能同流合污,面子上的关系却总得要过去,无论是赵立春还是高育良,没有触及到李达康的根本利益,能忍的就都忍了。

例如陈清泉的情况,底下部门早就向他作了汇报,但都被他压了下去。他需要顾全大局。

孙海平也很理解李达康的这一行为,毕竟李达康还要在他的位置上干下去,要干下去,就必须顾全大局。

什么是大局,大局其实就是政治平衡,就是不能与高育良、赵立春撕破脸,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能保障京州市发展、自己抱负实现的和谐环境。

因此他对反腐没有太大的热情,因为反腐就会破坏这样的和谐环境。

一反腐,不仅赵家与“汉大帮”会立刻成为他的敌人,京州市的投资商也会受到波及,纷纷撤资。

两害相权取其轻。对李达康而言,干部腐败的危害相对较小,而发展落后的坏处更大,他只能将腐败问题搁置在一边。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不是每个人都有李达康那样拒绝腐败的勇气。他当书记时,副市长腐败,而他当市长时,书记腐败。倘若他将注意力都转移到反腐上面,那上上下下的压力都将集中在他这里了。

当然,他怕的不是各方面的压力。他只是不愿意因为反腐而承受这样的压力,倘若是为了发展,他是不吝于付出巨大的代价的。

从某种方面上讲,发展经济所要花的精力,并不比反腐要小。

无论是在金山县修路,还是要为了吕州的城市规划,他几乎都是顶着巨大的阻力去完成。

但同样,要想发展,想实现抱负,就不可能顺风顺水,波澜不惊。

不拼命去做,金山的道路规划网就成不了。不得罪了高育良,吕州市新的城市规划也无法上马。

当然,这样的事情肯定是违背相关程序的,这也是李达康引起非议之所在。

而电视剧里在李达康未经正常程序双开陈清泉时,特意以画外音的形式也强调一遍李达康的霸道作风。

然而几集后,当赵瑞龙带着赵立春的指示而来,又顺便替陈清泉求情时,李达康的这一逾矩的举动就显示出作用,成为了最好的挡箭牌。

与之类似的还有陈岩石,陈岩石在大风厂问题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1·16”夜晚,也找高育良,后找沙瑞金,托了种种关系,才使事件暂时平息。

有的人因此而指责他退而不休,托关系走后门。

倘若只是孤立地看待这一事件,也许可以这么理解。但要是考虑到当时的环境与形势,陈岩石的做法很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当时的大风厂,面对着高小琴、祁同伟、赵瑞龙以及陈清泉等人的合力围猎,将正常解决大风厂的问题完全堵死了。

陈岩石倘若想帮大风厂,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如果不找高育良甚至沙瑞金出面,根本毫无可能。

而李达康也是同样,他要处理的问题,涉及的种种关系要复杂的多。

不能将李达康不愿意按照规矩办事,倘若按照规矩就能把事情做好,不用担风险也不用担责任,那谁都会乐意的。

但很多情况下,现实就是这样的现实,在当时的汉东省,没有人守规矩。你自己循规蹈矩,反而给了别人营私舞弊的空间。

尤其是陈清泉事件,作为高育良最喜欢的秘书,与赵家又有扯不清的联系。他的问题无论大小,不处理一切都好说,要处理的话,就只能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式。

否则将来面临方方面面而来的压力,很难说李达康能不能顶得住。就算顶住了压力,也许还得付出更大的代价。

个人的政治抱负,上级领导的意愿,以及现实条件的局限,这些方面之间都充满了矛盾。

要妥善处理好这些矛盾,有时候,就只能打破常规,另辟新径。

于是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什么时候要遵守规矩,而什么时候又该打破规矩。

对于李达康这样的政治人物而已,是无需考虑这些问题的。因为他的答案很简单,一切取决于是否有利于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跳出李达康的思维,从客观角度考虑这一问题,答案就很难得出了。

毕竟有利于李达康的政治抱负,却不一定在客观上能有利于他治下的城市与人民。

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工作,即使没有功劳,但也不会产生过错。而李达康这样雷厉风行的作风,倘若方向正确必然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倘若判断失误,就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孰是孰非很难定论。

这个世界上总不会有完美的规定,也不会存在完全理想的程序,总需要合适的人去执行。

但同样也不存在永远正确的领导,总需要规矩对其进行约束。

从个人而言,我更喜欢李达康这样敢于做事,能做事的人。

然而李达康毕竟只是个例,出现在李达康位置上的,却并不一定总是李达康本人。

来源:微信公众号“地摊文学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