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当》,至今仍广为流传,“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古诗词中有没有这样以“当”开头的诗句呢?当然有,比如“当期何所至穷桑,心知和乐悦未央”。
简体的当字,是由草书简化而来的。金文中,当的下半部分原本是土,后来都变成了田,用来表示两块田地相当、相等,这是当的本义。引申到后来,当又有任的意思,既可以用来表示担任之义,又可以用来表示担当、承担之义。孔子有“当仁不让于师”之言,一般认为这句话是说面对着仁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表现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又可解释为以仁为己任,担当仁之重任不与老师谦让——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这种担当的精神,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落脚点在于化成天下,这就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对于人文的认知,是以天下为己任的。
就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而言,从孔子开始就一直倡导“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将其推己及人,推而广之到天下。他们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经天纬地、利济苍生,同时也有着深切的历史使命感,弘扬道德、传承文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承接先圣的理想,而引领后世的学子,正是儒者的担当精神和济世情怀。
就中国的古代史学而言,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班固的《汉书》,或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他们在描述历史人物的活动时,都有其价值标准,这个标准可能与史学家个人的取舍有关,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看这些人物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其立身处世是否符合道义。这恰恰体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担当要求。
就中国的古典文学而言,诗词歌赋曲文,无一不贯穿着一种道德人文精神。文人们总是在诗文中表现自己的志向抱负,也表现与自然万物的息息相通,更表现出与世事万物忧乐与共的热忱。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己的茅屋为大风所破,却不说安得三两间可为安身之所,而是扩大到整个天下,联想到天下寒士的情境,这样一种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正是中国文人和笔下文学的担当。
《淮南子》中说用兵,有这样一句:“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过也。”也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生在世,固然不一定需要像这样据守险要之地,但也应该有一夫当关的魄力、独当一面的能力和以一当十的勇气,能够担任,也敢于担当。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