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喜欢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彼此的志趣一致,理想信念契合。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曾说,世上学老子学说的人,往往要贬斥儒学,而研究儒学的人,也不免会贬斥老子学说,这大概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这里的道,是指思想观念和学术主张。
在金文中,已经有了“道”的存在。金文的道,外面是一个行,里面是一个人首,有时候下方会有止字,合起来便是人行走在道路上,表示人所行之路。《说文解字》言:“道,所行道也。”其所收录的小篆字形与道的金文字形相比稍有不同,从辵从首,辵是走走停停之意。道的本义即是道路。在此基础上,方才引申出抽象意义的方法技艺、规律、学说等等意思来。
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就是道。无论是以道为名的道家,还是儒家、墨家等,都包含着道的内容,但是各家的“道”各有特点,也各有侧重。道家的道,突出对宇宙本体及其规律的认识,是形而上的哲学意义;而儒家的道,则主要涉及政治、伦理领域。
如果说老子的思想体系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道。道是万物的起源。老子说道是无和有的统一,它是空虚不可感知的,无形无状,无声无象。但它又是真实存在的,宇宙万物原本于道,开始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看来,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就有道的存在,它先天地而生,似万物之宗,经过一个发展过程之后,孕育了天地万物。之后,道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养育着万物,使得万物得以生长、发育、成熟。
老子认为的道又是规律性的。它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运行不止,但运行向前到某一阶段会“各复归其根”。大道运行不息,但又循环反复,富有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间万物,莫不遵循着这种规律而运行,永不停息。
儒家尤其是孔子的道,其实是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他将政治清明的局面叫作“有道”,反之则为“无道”;认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有发现和宣传真理的能力……无论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还是“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抑或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都是反复在强调一种政治理想和道德伦理观念。这是他一生所渴望实现的道。此后的儒家继承了孔子的这一观点,比如《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是把道和人文教化联系在一起。
《周易》也讲道,它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并强调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统一,将事物变化的道理运用于人类社会。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天运行不止,君子应当效法天的强健与自强,并且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当贯穿整个生命的过程。《周易》更是提出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著名哲学命题,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子产有一句话,叫“天道远,人道迩”。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周易》,他们的道都可以分为天道和人道两方面。天道探讨的是宇宙的根本问题,是宇宙、天地、自然的法则;人道探讨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人类社会与人自身的道理。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虽然各家对于道的认识各有不同,对于天道、人道各有侧重,但是最后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天道人道的统一。
中国的哲人将天道作为人道之本,以人道为天道之归,并最后落脚到治道(治理之道)上,落脚到天人合一上,将天地人联系起来,认识宇宙万物,也认识社会人生;遵循自然规律,也遵守道德规范。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