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忠:世路从不负忠诚

2017-09-20 20:12 生活·感悟 ⁄ 共 136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说岳全传》第二十二回,写岳飞的母亲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希望他做一个忠臣。这便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岳母刺字故事。岳飞以尽忠报国为己任,早在《宋史》中,就曾写到岳飞背上有字: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后来岳飞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精忠记》、《说岳全传》等中写的都是“精忠报国”,尽忠报国的说法才渐渐少了。

从字形来看,战国文字中的忠,上面是一个“中”,下面是“心”,这种从心、中声的写法一直被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如此看来,忠离不开心,是与心相关的。《说文解字》言“敬也”,怎么样能被称作敬呢?这就需要尽心,尽心曰忠,就是说忠要尽心竭力。

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忠
忠,是对人对事应有的一种品德。汉语词汇中常用的忠诚、忠厚、忠善、忠贞、忠顺等,都在表达一种对人的忠诚无私、尽心尽力,对事的尽心尽责。它并没有标准,而是以自己内心为标准,从自己内心出发,出于自己的道德自觉,如此的忠,才是真实的、真诚的。

曾子将孔子之道概括为两个字“忠恕”,忠恕之道,是仁的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朱熹解释忠恕,说忠是尽己之心,恕是推己及人,两者不可分割。但在这两者中,忠又是前提,没有尽己之心的忠,就不可能有推己及人的恕。所以儒家的忠恕之道,强调的是以己度人、推己及人,从自己出发,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个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除了忠恕外,忠信同样是儒家思想乃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方面。在古代经典典籍中,忠信常常是连在一起或者并举的。比如《礼记·礼器》中说“忠信,礼之本也”,认为忠信是礼的根本;孔子说君子要“主忠信”,认为忠信是君子必备的道德;曾子每天“三省”,其中两项就是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郭店楚墓竹简中,有一篇《忠信之道》,以儒家的忠信观念作为论述核心,可以说是对忠信的一个集中讨论。其中有这样一句:“忠,仁之实也。信,义之期也。”不仅将忠信并举,还将忠信与仁义挂钩。

忠也有对国忠诚的含义,其内涵还是尽心。《论语》记载子张问政,孔子回答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意思就是:要忠于职守、永不懈怠;推行政令,要出以忠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忠,是对国家利益的忠诚,是一种公而无私、尽忠职守的品德。也就是说为政者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尽忠职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克己奉公。正所谓“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凡是利益于国家的,知道了就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的。

一般认为,古代所说的忠是指对君主的赤诚或者忠于君王,是事上忠诚,“为子则孝,为臣则忠”。但事实上,忠出现于道德领域,所内含的意思并不仅仅是君对臣、上对下的单方面要求,也不是臣民对君的绝对义务,而是一种双方的关系。身居高位的人,首先应该忠于人民。《左传·桓公六年》中记载了随国大夫季梁这样一句话:“上思利民,忠也”。意思是说为政者要对百姓“忠”。怎么才能“忠”?就要“思利民”,想着对百姓有益的、有利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忠就是忠心不二、真诚无私。而这种忠心不二、真诚无私,体现在为人的忠诚忠厚,体现在为国的忠心耿耿,体现在做事的尽心尽力,体现在为政的利民利国。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