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国:国强家兴,国泰民安

2017-11-06 16:57 生活·感悟 ⁄ 共 152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歌曲《国家》中唱道:“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平实的歌词唱出了人民对国家的热爱与眷恋。

国,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个方框,表示一片土地,右边是戈,表示以兵戈来保卫这片土地。金文的国字类似“或”字,右边基本没变,左边在表示“国土”的“口”外边加了“国界”,仍表达以“戈”卫“国”的意思。到了小篆时期,在“或”之外又加了一个方框,仍表示国界、疆域。国家有疆界,需要防卫力量,在边界线上,有战士守卫,国家才能安定,敌人才不敢进犯。

“国”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表示国家、祖国等含义,但在古代,国的概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变化的。殷商时期没有“国”的概念,国即城邑,是人们聚居的地方;春秋时期,国多指代诸侯国,如齐、楚、燕、赵等。后来,国又引申为国都,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到“去国怀乡”,“去国”即离开京都。此外,国还可作地域、地方讲,如王维在《相思》中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其中南国即指岭南地区。

从古至今,国字的写法、含义虽在不断变化,但始终保留了代表土地的元素。的确,一个国家的国土山河,不只是自然风光,更是国家主权、财富,是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因此,热爱祖国首先是从热爱国土开始,每一个爱国者都会像爱惜身体发肤那样爱惜每一寸山河,把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秦国人民在抵抗西戎入侵时就豪迈地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谁说军备不足?我愿与你同披一件战袍,共赴战场、共赴国殇;唐朝时,戍边的将士们面对边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苦寒,把思乡之情深埋心底,驻守边疆以保国土不失;在经历金兵侵宋的一生后,陆游临终时恨道“但悲不见九州同”,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近代以来,面对国家的山河破碎、风雨飘摇,陈天华心痛悲愤“好个江山忍送人”,黄遵宪仰天长问“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诗经》中说“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意思是国家疆域有千里之广,都是供人民居住的地方。的确,一个国家中比土地更重要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是组成这个国家的广大人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心之和睦、民力之团结,是比地缘优势更重要的保家卫国的因素。正如《大学》中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国,是为护民而存在,没有人的存在,何来土的必要?因此,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实实在在的民众幸福是最重要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上下同欲者胜”,这不仅指军队内部的上下一心,更是指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拥有这样的力量,国家、民族就有希望。正是意识到民之于国的重要,《管子》才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尚书》亦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让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人民能过得幸福安康,就是执政者最根本的奋斗目标。

除了山河国土与广大人民,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历史、文化与精神。回望历史,北京猿人钻木取火的智慧、神农氏遍尝百草的坚韧、尧舜禅让的谦和、文景之治的和谐、贞观长歌的励精图治、康乾盛世的雍容大度、戊戌变法的图强之志、驱逐列强的浩然正气、创建新中国的浴血奋战、改革开放的勇气与胆魄……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独特的精神标帜,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固发展的丰厚滋养。

家国两相依,有国才有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国家民族的强盛,让人民的幸福有了坚实依托。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国强,才能家兴;国泰,才能民安;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