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中有些人会长智齿,这是口腔中最后面的臼齿,一般要在成年后才长出来,这时候人的生理、心理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被看做是智慧到来的象征,所以被称为智齿。小时候大人会吓唬我们说,拔了智齿就变笨啦,事实上当然不会,除了名字上带有智字,智齿和智慧、智商并没有直接关系。
在甲骨文中,知从于(同亏)从知,知亦表声,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另加构件,《说文解字》收录的小篆则是从白从亏从知的字形,隶定之后楷书写作智。在古文中,我们常常见到以知为智的情况,因为知智二者同源,知从口从矢,我们说过,人的思维敏捷,说话说出口就非常快,好像箭矢射出一般,所以知的本义是知道、懂得、了解。但在读作zhì的时候,知则表示智慧,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智,可见智是在知的基础上孳乳分化而成。
表达理性与哲思,从来都是文学的一大功能,中国的古典诗词当然也少不了智慧的内蕴。在有限的字句之中表达无限的情怀与哲思,在有限的景物描写之中容纳无限的智慧与思考。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一行一到一坐一看之中,见诗人心境的闲适,又可悟世事变化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之无穷。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启迪人们想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要多方面多角度看待、思考。杨万里的“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则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我们老是说智者。所谓智者,也就是有智谋或智慧的人,他们往往有着非凡的智慧、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见识。《三国演义》刻画诸葛亮,是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三气周瑜、七擒孟获、舌战群儒力压东吴文臣、空城计智退司马懿……可谓多智而近妖,当然这里有所虚构和夸张,但也不可否认,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智者,他不仅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公平正义、忠诚能干、廉洁自律的化身。从诸葛亮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智者不光光应当是有智谋的,还应当有高尚的品德。单纯的智慧不能成为智者,真正的智者是智慧与仁义的结合,以仁爱之心见世间万物,以智慧之眼察世事人生。
见世间万物,察世事人生,是一种智者的通达。《论语》里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为什么智者乐水?因为智者与水之性有着相似之处。子贡曾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孔子说,水是可以比照君子德行的。它似德、似仁、似义、似勇、似智,它灵动、柔顺、长流不息,缘理而行、周流无滞,是通达的,与智者之性相合。这其中其实包含着“智者”的丰富精神内涵,既包括对复杂生活的深刻洞察,也包括对时间空间的超越体悟。
魏晋时期刘劭在《人物志》中也指出,智者的重要标志是要通微,通幽达微,通晓、洞察细微的事物,能够深入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领域和境地。另外,还要明达,对事理能有明确透彻的认识。无论是孔子说的智者之性与水相合,还是刘劭的通微、明达,其实都点出了一点:智者应当通达。这种通达,来自对世间万物的洞彻,对世事人生的洞察。如此方能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哪怕是在艰难的处境之中还能正确地审时度势,摆脱束缚,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处理。
做一个智者不容易,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却不难。人生的智慧来自于人生的阅历,这种阅历既包括自己看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做过的事,也包括从中获得的了解与领悟。我们或许难以到达智者的高度,但可以学会智者的从容与淡定,学会智者的坚韧与自信,学会智者的怜悯与宽容,从知向智进发。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