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废是一种心理状态,优秀是一种客观表现。把颓废和优秀对立,并不恰当。因为不颓废很振作也未必优秀。
研究生当送货员里,主人公王楠一点不颓废,非常积极。读书读到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没有合适的工作,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放下身段去送快递。
主人公非常努力,但是他优秀吗?至少按照我们目前的标准,算不上。
反过来,如果位置、财富、学历等为标准,即使颓废也未必不优秀。
美国至少11位总统有过大麻吸食史,沉湎于大麻和酒色,算颓废吗?小布什兄弟俩都抽过大麻,并不影响他们当总统、州长。有资格参加海天盛宴的人,都是优秀人士。
成功人士,怎么成功的,怎么在位置、财富、学历方面优秀的,众说纷纭,我觉得还是下面这位说得最实在。
85后江苏首富:总结我人生只有三个字,生得好。
所以,这个问题“男性如何脱离颓废 变得积极优秀?”有待商榷。这个问题,如果需要鸡汤的回答,可以BLABLABLA写一段。
如果要描述客观现实的话,应该说,还是某位老者说得最有道理: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人类最大的乐趣是不断自我实现的乐趣。不明白这个道理的话,玩玩电子游戏就知道了:通过努力,不断获得虚拟的武将、地盘、宝物、胜利,这就能让游戏者乐此不疲。
人类的快感其实都与进化出来的本能有关。
投入资源,获得正反馈,能不断给人带来乐趣,这大约是人类进化出来的本能。类似监督学习,不断有肯定的信号,才能保证机器学习的水平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不断获得肯定的信号,才能保证人的能力不断提升。
如果一个社会,投入资源以后不能反馈正面的信号,或者即使不投入资源也能获得丰厚的回报,那么对所有人来说,其实都失去了最大的乐趣。
这就如同电子游戏,地狱模式和最简单模式,对多数人来说,都没有意思一样。怎么打,都通不了关,随机行走都能通关的游戏,对任何人来说都没有乐趣。
游戏之中,如果一部分人开了挂,另一部分人自然就是地狱模式,最终,两者都没有快乐。
可以说,颓废是一种精神状态。不断努力,不断失败,不断沮丧,丧失希望,陷入绝望,失去了进取的动力这是一种情况。不用努力,或者不怎么努力,天上掉馅饼,地上冒黄金,也会失去进取的动力。
最终,要么陷入抑郁,要么陷入犬儒。颓废者如果没有抑郁的话,大多会选择犬儒。当然,有生活在社会顶层的颓废者,年轻时沉湎于大麻或酒色,并不妨碍他们成年以后成为优秀的成功人士。当然,他们在内心之中,仍然是麻木的,颓废的,感觉不到快乐的,需要感官刺激让自己振作。
抛开顶层的优秀人士不看,看看中下层人士。
中下层人士遭受的打击更严重。无法获得成功是一重打击,无论怎么努力都是失败是第二重打击。这就像机器学习,怎么做都是否定的负面反馈。
人类进化过程中,为了记住否定的负面反馈,产生出一种本能——当人遭受挫折的时候,内心之中会出现极大的痛苦。这种本能的目的,显然是让人不断避免失败,趋利避害。
负反馈过多,人是会抑郁的。一个游戏,不论你怎么玩,都活不过10秒,这样的游戏很快就会被放弃。游戏者通过主动放弃游戏,避免自己遭受过度的负面信号的冲击。
但是,在有些社会中,不论怎么努力,最终也是失败。与游戏者不同,失败者又不能脱离这样的社会。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人看到了自己努力的结果,选择了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没有挣扎就没有痛苦。最终,他们放弃挣扎了,选择犬儒了。反正怎么玩都是死,不如放弃操作,让自己的角色自由行走就是了。这样,遭受负面反馈打击的时候,对自己内心的伤害和冲击更小一些,避免自己的内心反复受到挫折的蹂躏。
其中,文化水平高点,经济条件好点的,成为了佛系青年。
文化水平低点,经济条件差点的,就是三和大神。
大多数佛系青年都有过奋斗的历程,大多数三和大神都在富士康一类的血汗工厂贡献过廉价劳动力。
遭受挫折以后,他们看清了世界,不再相信鸡汤,避免自己遭受更多的挫折对内心的伤害,于是选择了犬儒。
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如何让他们积极向上,成为优秀人士。而是说,这个社会,如何在让积极向上的人获得必要的回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能确保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通过努力,能获得与努力相称的结果,那么他们自然会振作起来,积极向上。
否则,最好还是别唤醒他们的上进心。
总体来看,他们选择犬儒,对社会,对他们都是好事情。毕竟他们选择了犬儒比选择其他更好一些。
对社会来说,没有必要给他们继续灌鸡汤了,他们看得比谁都明白。保证他们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对所有人都好。
否则,如果他们想犬儒也犬儒不下去的话,让他们的游戏难度变为超级地狱模式的话,他们就可能起来修改整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调整游戏的参数。那样的话,对有些人来说,真未必是好事。
一个游戏,对所有人来说,应该难度一样。只有这样,大家才都能获得足够的乐趣,也都愿意把游戏玩下去。一部分人作弊开挂,大部分人地狱模式的游戏,大多数人肯定会退出,最终会被人放弃。如果所有人不能放弃的话,那么调整游戏规则和参数,只是时间的问题。
来源:微信公众号“卢瑟经济学之安生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