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商鞅一直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有的人认为商鞅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商鞅变法奠定了两千多年秦政的基础,有的人认为商鞅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灾星,也有的人认为商鞅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
而在商鞅的诸多变法举措中,有一项措施更是引起了诸多非议——那就是禁《诗》《书》。跟其它的有利于富国强兵的举措比起来,千百年来相当多的士大夫无不对这条举措表示痛斥愤恨,认为其反智愚民。
那么,商鞅禁《诗》《书》真的是因为愚民反智吗?我们先来看一下《商君书》中的论述,《商君书·农战》中有言:“《诗》、《书》、礼、乐、 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
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商鞅认为《诗》《书》会使国家削弱,而且商鞅认为“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应该弃诗书而重农战。
这里的《诗》是指《诗经》,《书》是指《尚书》。诗经讲的多是古圣贤发愤之作,尚书讲的是古代帝王的立功建德之作,这两本书本身是很纯粹很伟大的道术典籍,似乎商鞅真的是要愚民。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分析并评价一个人,必须结合他所在的时代背景,脱离时代而空谈一个人是片面的,而且我们还不能断章取义。
商鞅所处的时代是礼乐崩坏的战国大乱世,之前的文章中也分析过,是处于霸道社会,而且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礼乐崩坏——说好听点叫做百花齐放,说难听点就是思想大混乱。
在春秋战国之前的几千年里,也就是帝道社会和王道社会的那几千年,关于治国理政的最高道术典籍一直都是掌握在天子和天师团队手中,然后天子和天师团队会在全国普及教育,从乡里到县里再到诸侯国最后到中央,一层层把全国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传授道术然后治国理政。
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几千年的上古华夏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平民百姓的孩子上不起学,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情况,像管仲、孔子、孟子都不是有钱人家,但是他们照样上得起学,也学到了绝世道术。
从修身齐家治国再到平天下,难度是一步步递增的。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层面,大多数的普通人很难学明白,所以天子把全国最优秀的人才选择出来传授道术,而这部分的道术对于水平有限的普通人是接触不到的——一方面是学不好,另一方面学歪了反而有害。
在这种情况下,道术不会流入民间,也不会有理解不了的浅人妄人随意曲解,自然也不会出现思想混乱的情况。天子和天师团队负责法天则地通天持道,学到了绝世道术的士人负责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那些普通百姓很自然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一切都是井然有序。
但是意外发生在王子朝奔楚之际,道术的交接出现了问题,本来王子朝想要将这些典籍交接给楚国,但是楚国正好出现乱局,王子朝滞留南阳,而且很多书籍散落民间,这直接造成了全天下的思想大混乱,影响直到今天。
举个简单的例子,“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指如果大夫犯了死罪,那么就让他死得体面点,不对他动用刑具,让他自己了断,并不是说大夫就真的有特权豁免罪行了。礼不下庶人是说普通百姓平时要劳作很辛苦,根本没时间演习礼仪,不应该求全责备强求他们,不是说真的看不起百姓。
这句话对于那些聪明一些的或者说有名师指点的人来说可以看懂,但是万一遇到那些蠢人妄人没有老师指点而且还一点也不谦虚师心自用的人,他们自己看不懂真义,就用自己浅薄的认知来强行解读。这还没完,他们还会向其他人传播这种错误认知,这反而会被不法官僚利用来祸害百姓。
光是一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会造成这么大的误解,更别说是那些更加高深的典籍,不知道被那群蠢人给解读成什么乱七八糟的模样。
庄子对此进行了非常深刻地描述:“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既然天上只有一个太阳,那么圣人法天则地施行于天下的道术就必须是纯粹的浑圆为一的。
但是对于那些妄人来说,他们要么是根本不得道,要么是只专注于一个领域一个方面而对其它方面一无所知,这样的人庄子称他们为“一曲之士”。
一大群自以为得道的妄人吵得不可开交,互相为了争正统把天下搞得乌烟瘴气,真正的内圣外王的道术却隐没了。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百家争鸣根本就不是什么所谓的文化盛世,而是一场空前的文化思想大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荒诞不经的人和事,比如说很多人就仗着自己读了一点诗经尚书,也没有看明白里面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就开始胡吹大气标新立异随便解读。
对于那些妄人来说,他们平时不事生产游手好闲,动不动就发表一些言论博人眼球,而且还经常搞出一些惊世骇俗的观点出来,很多吃瓜群众纷纷不明觉厉还容易被误导,甚至还主动打赏。
到最后这还形成了一个产业,举个例子,甲平时没有正经工作,平时就靠着写文章污蔑别人过活,其文章内容很多似是而非颠倒黑白之处,把不明真相的群众唬得一愣一愣的,而且还恬不知耻的到处求打赏,一天下来被人打赏了两百块钱就乐得跟个狗一样。
而且更过分的是,甲他还处心积虑地想要通过蹩脚但标新立异的解读妄图讨好某些无道的权贵。有时候甲还会遇上同行乙,那么两个人就会为了抢流量抢粉丝打得不可开交。
对于这种人,商鞅把他们称之为“辩慧”之士。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商鞅为什么要禁诗书了,今境内之民皆曰:“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变业,务学《诗》、《书》,随从外权,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
如果任由那群妄人胡作非为,那么他们就可以不事劳作,通过诡辩胡乱解读诗书来刷流量出名,还有可能被无道的权贵看中,作为他们的文棍打手,谋得官爵。
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好好耕作打仗的老百姓就会吃大亏,人心浮动之下,就没有人愿意再耕作打仗,国家就真的衰弱了。
而且更可怕的是,连普通的偷奸耍滑的小混混都知道浑水摸鱼,那么那些掌控了更多资源的权贵只会做的更过分。
如果全国上下都刮起《诗》、《书》辩慧的邪风,那么那些权贵子弟完全可以通过手中的渠道来刷流量,刷策论,刷专利。年纪小不要紧,不会写不要紧,反正可以靠老爹。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拿什么跟那群权贵子弟争?人家在上小学的年纪就发表了N篇策论,N篇专利,这争得过吗?
此外,如果任由浅人妄人胡乱解读诗书,那么先贤经典的真义就会被破坏殆尽,到时候老百姓就很难真正分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更可怕的是,如果那群无道的权贵借着诗经尚书的名义传播错误思想,故意扛着红旗反红旗,那么他们就会把黑的说成是白的,白的说成是黑的。
正是预见到了这么可怕的结果,所以商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禁诗书。商鞅要禁止的并不是诗经尚书中的圣贤思想,而是要坚决禁止那群不得道的浅人妄人打着诗书的名义干着消解圣贤思想的坏事。
要愚民反智的恰恰是那群不得道的浅人妄人,而不是商鞅。
大家可以想象到吗?那些勤勤恳恳认真耕作打仗的老秦人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收益,但是拿起偷奸耍滑的疲民却成天耍手段从他们手里骗钱。这像话吗?这不像话。
大家可以想象到吗?老甘龙的孙子年纪轻轻就发表了一大堆策论然后很轻松地当上了卿士,而那些有本事立大功的老秦人却因为指标不够只能一辈子当个平头百姓。这公平吗?这不公平。
大家可以想象到吗?如果有一天,那群辩慧之士结党营私成了气候,老甘龙杜挚们跟他们沆瀣一气,他们把自己标榜成了秦国的大英雄大功臣,而把那些为秦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功臣明主污蔑为小人,这样颠倒黑白以妄为常之下,秦国还有未来吗?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是古圣贤发愤之作,圣贤们发愤立志就是要告诉我们思想要不偏不倚合于正道。如果有人偏了怎么办,那就纠正过来。如果有人不听,执意要搞邪僻之举怎么办?老子说过:“敢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
《尚书》里面说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就是说要为人民服务。商鞅也说过“法者,所以爱民也”。
所以商鞅其实才是真正懂得《诗经》《尚书》真义的人,诗经教我们要不偏不倚合于正道,什么是正道?为人民服务就是正道。如果有人就是要离经叛道祸害百姓该怎么办?那就绝圣弃智,把他们都收拾掉。
在商鞅所处的那个时期,也就是霸道社会,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已经很低了,靠着儒家的教化已经不足以纠正了。
这就像一个人,没生病的时候可以治神,保证不生病,这种治未病是道家的思路。如果有要生病的迹象,这种时候就要注意养生,可以及时纠正,这种治将病是儒家的思路。如果一个人已经生病了,这种时候谈治神养生已经来不及,就得上针灸汤药辨证施治,以偏纠偏以暴制暴,这种治已病是法家的思路。
所以,商鞅选择了暴力变法的方式来纠正当时的乱象,而要变法,第一步就得整顿思想,就要坚决禁绝那些不道的思想。
那群害道之士会打着诗经尚书的名义祸害老秦人的脑子得利一时,但是商鞅,孝公还有老秦人们终究还是会拾起诗经尚书的真义组织起来,然后打到那些蠹虫。
既然那群旧贵族旧文阀不想为人民服务,那么商鞅就选择了坚决禁诗书,用推土机彻底铲平那群不道之士。
秦孝公二十四年,西元前338年,商鞅为了保卫得之不易的变法成果,以身殉道。
始皇帝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秦国一统天下。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享受着商鞅变法的成果,毛主席说的“百代都行秦政法”就是如此。但是直到今天,商鞅禁诗书的举措,还是受到了很多人的非议和误解,或是出于不明真相,或是出于被刺透了本质恼羞成怒。
还是那句话,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在圣贤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终究要破开重重迷雾,将那群曲解圣人经典祸害天下愚民反智的辩慧之士给打倒,也给像商鞅那样被误解了数千年的圣贤正名。
到了那个时候,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不再是梦想,内圣外王之道施行于天下,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沐浴在天道文明的光辉中,很美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