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是个人经验,浅陋之处,请多指教)
也许是人的年龄大了,比之自己年少时候,总感觉时间过得匆忙.刚硕士的时候,还觉得时间是按天过的,甚至等一个周末的到来还要耐着性子.转眼成了博士,突然感觉时间催人,一晃一个星期,眨眼一个月,时间按月甚至按学期过.时间如流水,自己却进步无多.进而就更感觉时间易过了.
课题却不能不好好完成.可是,在既定的环境,学校老板课题组状况都成事实的时候,要提高科研成效,该怎么办?我针对自己的状况仔细思量过.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应该更加勤奋更加努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合理分配自己的科研时间.我细化了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把每天用于科研的时间(12小时)按4:4:2:2分配,四个时段分别对应查找阅读文献,做实验,整理数据,整理思路并安排第二天的实验.之所以如此划分,我觉得:
1.文献.如果文献调研不充分,常有以下缺点:目的不明确,对课题认识不全面不到位,把握不住国内外当前形式,对有的实验现象无法判断(因为见少视寡),自己做出的结果也不知道价值几何.但是要充分调研文献要花大量时间,所以我安排4个小时在上面.而且还好好学习了怎样查找文献,如何管理文献.如果把科研比作砍柴的话,我希望自己出门前有一把锋利的刀.
2.实验.我觉得文献看得即使再多,不去动手,终是枉然.而且,我有一个很强烈的体会,文献看多了,容易使自己的思维发散甚至脱缰难收,而且轻视称搅蒸虑这些"无技术含量"的活动.这真是歧途!!每个实验如果不耐心的勤力而为,如何能成?就象炒一盘菜,菜谱写得再好,要自己也会弄,还得要走一段路,即使枯燥.所以我把实验的时间定为4个小时,因为我的全部数据都得靠这段时间.
3.数据整理.这个环节我做的很不好,常常是把测试表征数据存放在电脑,看一看,就不管了.结果等到汇报,再来整理,才发现,数据乱成一团.而且再整体看,发现有的数据实在多余,有的数据却缺少.我现在觉得,应该每天花上2个小时,把自己的每天取得的数据连续的整理在一个用于工作汇报的PPT上.PPT的页码在增加,自己的实验在不断深入.自己的实验结果按一条线清晰的记录下来.随时可用,而且完备.
4.当日总结和来日安排.我感觉,忙碌一天,如果你不总结一下,难以对自己当日的工作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可用"坐局者迷"形容.我不能只是靠忙碌而让内心有充实感就满足,而应该忙碌中收获.因此,每天晚上,我会感觉很累,但是头脑很活跃(我晚上精力更好),我会选择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或者想想,或者画画,把一天的工作认真梳理梳理.分析一天的成功失败的原因,总结出经验.然后,延续当日的实验,给第二天的实验作一个合理的安排.
我希望这种时间安排,能提高自己的科研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