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前,林语堂先生以优美的英文在美国出版《吾国与吾民》,介绍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性格;七十年后,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认识了解与陌生并存,并夹杂着威胁的调门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吾国已崛起,吾民则不然。这一方面反映出全球化时代国家与国民发展不同步,另一方面折射着经济与文化崛起的不同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时面临着巨额贸易顺差与文化赤字的尴尬,更重要的是中国崛起本身,存在十大神话。
有关中国崛起的十个神话
神话一、中国崛起了吗?——Whether
有人说,中国崛起只是全球产业转移至中国的全球化虚幻;更多的人认为,中国只是复兴而已,尚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而且很难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神话二、中国崛起了——Wa!
中国的确崛起了,然而存在四方面的落差:从主体而言,中国崛起的是国家,而非文化,更不是中国人——中国崛起了但中国人并未崛起;从客体而言,中国崛起主要是硬实力崛起,软实力并未同步崛起;从过程而言,中国崛起的力量生成机制决定了中国力量结构的脆弱;从环境而言,中国崛起的方式决定了其使用崛起后力量的环境、方式和规则,仍然难以突破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观念和话语。
神话三、中国崛起:内外感受不同——What
通常的情形是,外国人赞叹、享受中国的崛起,中国人更感受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社会等代价。因此,外国人与中国人对中国的实力判断不一。
神话四、中国是如何崛起的?——How
中国的崛起得益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一是参与全球分工导致产业链转移的结果,为此中国与世界接轨,得益于全球化;二是中国国内市场整合。目前,中国制造仍集中于为世界提供消费类产品,而消费类产业转移基本结束,世界上仍然只要7%的工业产品由中国制造。中国崛起面临着重化工产业转移至中国的历史机遇。
神话五、中国为何会崛起?——Why
中国崛起得益于三方面因素:一是人口红利提供中国储蓄型社会的发展动力;二是资源消耗:中国就像个大厨房,为世界端出一道道精美的菜肴,留下一片狼藉;三是资本寻租:正如马克思所言“哪里为我的资本付最高的利息,哪里就是荷兰的祖国。”中国崛起,是资本竞争、开拓中国市场、同时也是中国开拓国际市场和制度与技术扩散带动的学习效应使然。
神话六、中国崛起能持续多长时间?——How long
随着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科学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崛起仍将持续数十年时间。因为,中国的崛起并非孤立现象,而是金砖四国、展望五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崛起的体现,也是亚洲崛起的标志,这会持续相当长时间。
神话七、中国崛起对谁影响最大?——Whom
中国崛起对中国周边、美国的亚洲霸权及国际秩序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中国对国际话语权的冲击、争夺仍然滞后。
神话八、谁能影响中国崛起?——Who
美国霸权、国际体系最能影响中国的崛起。当然,中国要应因美国霸权,不能把美国看死;中国崛起对美国的意义要从大历史、大世界——全球化,而非中国或国际关系本身看。
神话九、中国崛起止步何处?——Where
从外部因素看,取决于国际体系空间能够接纳多大块头的中国;从内部因素看,中国和谐社会是否建立、中国人均GDP达到国际平均水平出现拐点、中国何时脱离发展中国家阵营等,都是考量中国崛起止步何处的纬度。
神话十、中国崛起何往?——Whither
崛起后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崛起的最终形态为何物?中国要用中国人的崛起而非简单的国家崛起来回答。但是——
中国人为何没有随着中国一道崛起?
过去三十年来的对外关系中,盘点中国在国家与国民两个层面的得与失,国家获得了与国力匹配的地位,而国民似乎未能与之同步,仍是缺乏安全感——近年来越来越频繁的中国人海外安全事件就已说了这一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形象并未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许。这不,“中国威胁论”在国际社会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老外住在中国,但没有很多老外娶中国媳妇为妻,更鲜有外国姑娘嫁给中国小伙子。
的确,存在“中国人”与“中国”的不匹配,且不说两岸仍处于分裂状态,中国政府还难以完全保护海外中国人、海外华人华侨的权益。更有甚者,陈水扁喊出“I am Chinese, but not Chinese(我是华人,但我不是中国人)”。如此尴尬局面,说明中国崛起要实现从国家到国民的转变,从经济到文化的转变,从适应规则到调整观念的转变。
具体的说,中国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
——从藏富于国到藏富于民。美国的强大,不仅仅是其GDP超强,更在于其国民的富有。因此,美国的国家动员能力十分强大,这是二战期间美国在欧洲战场战胜德国法西斯、同时在太平洋战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法宝。
——从国强民富到国富民强。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中国崛起只有带来中国人的崛起,才是成功的,否则只能是替人家打工,而不是替自己老百姓在国际上谋权益。
——从外交为国到外交为民。即不仅要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要让中国人昂首自立于世界大家庭。
近年来,中国公民在国外屡屡遭袭,或因贪财之徒的不法行为,或因恐怖袭击殃及其身,中国再也不能置风云变幻的世界于度外了。于是,中国外交就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保护海外公民、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外交在以国家利益为本的同时,越来越具有以人为本的特征。俗话说,“外交无小事”。以人为本的外交更体现出这句话的真谛。
在新世纪初,中国新领导集体提出了“立党为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新的治国理念,特别是将人权概念首次写入《宪法》,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概念上升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原则。这些发展变化深刻影响到中国的外交工作的理念和重心的改变。中国外交加强了为中国公民利益服务的宗旨,从“外交为国”发展到“外交为民”,进入了“外交为民”的新阶段。
新时期中国外交,“要坚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为此,简单地与国际接轨不能解决中国崛起的深层次问题;更严重的是,这个“轨”已经不是牢靠的了。中国要么修轨、要么变轨,总之崛起不能再搭便车的了。“世界的中国”在向“中国的世界”转变,否则难以确保中国人在世界上的权益。
世界的中国回归中国的世界?
不仅中国崛起存在“吾国”与“吾民”发展的不同步,中国的国家实力也遭遇着“乘除法”的困境:人均算是发展中国家;总量算是世界大国。中国的国家身份也因此在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和崛起中的大国间徘徊。国际舆论既有将2008年称为“中国元年”、以“国际体系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甚至“脆弱的超级大国”等来忽悠中国;同时也有希望中国承担创立国际新秩序的呼声。对于前者而言,给中国戴高帽的潜在逻辑是,中国不仅为现在的国际秩序负责任,而且为西方主导国际秩序以来所累积产生的问题负责任,比如全球气候问题;对于后者而言,中国显然要成为破坏现状者。中国外交,要超越这两种诱惑。
“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梁启超先生曾以这三种角色描述中国的国家身份和国家诉求。今日之情势,充分印证了梁任公的期待,只不过还应补充一条——发展中国家身份。中国崛起也因此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亚洲崛起和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大背景。中国的外交艺术应该能在中国的四种身份间取得平衡,因地制宜地定位中国的国家身份。只是在此过程中,更应实现中国人的身份与国家身份相匹配。
于此,“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发展中国家之中国、世界之中国”四层面可以归结为一对矛盾——“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变情势表明,中国正超越内政与外交的二元,以和谐发展促进世界和谐,以“世界的中国”塑造“中国的世界”,以中国的崛起推动中国人的崛起,实现国民、国家和世界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