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具有中国特色的奥运与中国民族自信之关联性探讨

2008-08-21 23:05 战略·谋略 ⁄ 共 390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一、前言

中国人民期盼是如此的久,一场全球数十亿人观看的体育飨宴,在3万枚烟花盛放下的北京城,1.5万人参与的开幕表演中,北京奥运终于揭开了序幕。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20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齐聚北京奥运主体育场鸟巢,包括80多位外国政要在内的9万多名世界各地观众来到现场,和全球几十亿电视观众一同见证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典。这除了表示中国人民百年不懈追求、七年精心筹备的奥运,换言之,中国大陆也获得了世界的肯定,这代表的意义是中国大陆将在国际间扮演重要的角色,有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古国,终于获得世界的重视,更深一层的意义除了表示中国大陆未来将跻身世界大国,更值得深究的是隐藏在背后的中国民族自信之关联性探讨。

二、中国民族的自信需要实力与不断的被检证

中国民族自信的恢复是需要实力与不断被检证的,中国民族自信心除了生活水准的慢慢提高外,文明程度、市民社会与公民意识的建立、法制教育的深化、国际参与与国际影响力的渐增,这些都会影响到中国民族自信的恢复,倘若没有实力,就不可能产生自信,光有实力,若得不到世界的肯定,仍是无法提升民族的自信,一场奥运举办下来,除了推销中国大陆,更重大的收获,笔者认为是那股中国民族沉睡已久的自信终于重新被唤起,被唤起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强化与深化,靠的就是正确的教育与现代公民意识的确立。

三、中国民族与传统民族主义

“民族”一词,在中国的广泛流传,严格来说应该是要到二十世纪初期,当时借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知识份子所拼凑的”民”、”族”二字,以及西文中的nation一词所直译的汉语新词,这也就是说”民族”,是一个翻译名词,是各种文化融合的一个名词。

正因为传统汉语中并没有适切足以表达民族概念的语汇,中文学界的学者大都根据《左传》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严夷夏之防”等一类的话语,认为中国人族群与文化的自我辨识确立甚早,中国传统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先秦,传统族类观念所构成的夷夏之辨,并非如近代民族概念对外深拒固闭的严格界线,而是因势而异,飘移不定的柔性界线,《左传》上的说法,明白宣示”入于夷狄则夷狄之,入于中国则中国之”的信念,换言之,这种观念揉杂的种族与文化两种不同的意涵,何者较占优势,端赖汉族与其他族群相对势力的强弱而定,大抵来说,历代汉族政权强盛时,常常因为文化优劣作为区分华夷的标准,如果是弱势,则强调血统的传承,以”严夷夏之防”。因此,族类充其量是一个难以明确界定的概念,也正因为他的模糊性,倾向中国民族自发论的论者,也往往偏好刻意彰显传统中国民族意识中的包容性相对较强的文化层面。而西方学者也透过文化这个范畴来否定中国民族主义中的传统质素,196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James Harrison首先提出”文化主义”的论点,他认为前近代中国所认同的对象,乃是一套以儒家礼教为核心的普遍性道德文化秩序,而未具备独立的国家认同与忠诚感,因此,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王朝中,汉族之外的异民族如果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浸濡,也可以取得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地位,这种奠基于共同传统与共同象征系统的文化主义,与根植于现代民族国家之上的民族主义,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一直要到十九世纪末,在西方船坚炮利的武力威胁下,中国人才被迫放弃长期抱持文化优越感,由文化主义开始转向民族主义。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源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所影响,而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受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以及传统历史的影响,因而形成独特的价值体系,此价值体系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与政治观,进而观察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

四、中国的民族认同与政治观

民族认同作为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层面,其指涉的对象是民族主义的非理性部份,它包括了群众主观的感觉、情绪与情感。在民族主义的这个层面中,它是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个人,其个人的认同创造者的角色而存在,从这个层面而言,是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认同;但是反之而言,在政治所界定的民族主义中,民族认同常常是作为一种客观的因素,制约着民族主义的发展,这是因为既存的民族认同可以影响及民族主义的诉求内容。在这些条件下,民族认同等于民族意识、或是民族精神。

对于民族认同的研究,一般来说可以将其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原生的血统论,该论者认为民族认同建立于一群人在客观上有形成共同的文化基础,例如语言、宗教、生活习惯、及血缘关系等;第二类为权力结构论,该论者认为民族认同是一群人针对自己的政治权力或经济财富上的分配不公,而形成主观上的集团意识,而血缘及文化只不过是动员的工具;第三类则强调无形的基础,也就是共同的历史、经验或记忆才是决定民族认同的关键。上述三者无论是历史、经验或是记忆,它们往往是人们选择性认知的结果,或是想象或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在共同历史或记忆转化为主观的认同之前,必须先经过人们的认知来加以选择。

对于中国的民族认同而言,基本认同主要是由构成的成员原生血统的关系及无形的共同历史、经验与记忆所构成的,尤其牵涉到文化,这种与生俱来的文化就和此民族的存在意义连结在一起,故从具体来看,基本认同包括两类,一种是先天遗传来决定,例如血统及身体特征等,而另一种则是从后天的学习所得来的,例如历史经验、语言、及宗教等。故从上述,可以归纳出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包括:

1. 血统及宗族家族意识:中国人相信自己是由个人、家庭、家族、宗族、种族

而民族逐渐扩大成国族主义,故血浓于水的血统观使得中国人感到彼此间有强烈的同族意识。因此血统的意识落实于传统的生活层面,即家族、宗族观念的发展,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家族,进而扩大为宗族、种族,家族是经济与生活的核心,故传统的中国人家庭中都有家谱存在,从家谱中可以找到祖先的来源以及家族的历史,这些都不断提醒中国人不可忘本,要为家族的延续和发扬光大承担责任,所以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庭和家族有特殊的地位,中国传统政治可以说是从这种血缘亲族关系所开始的。

2. 地缘的历史情怀:中国一词就具有世界文明中心的意思,也充分反映出中国

人对中国伟大的过去和历史的光荣,所持有的一种自我印象,这种对历史光荣的观点塑造出中国民族的骄傲和中国人基本团体认同的重要来源。而中国的神话与传说及所建立的伟大文明,都成为中国数千年共同历史和共同起源的重要象征,同时也成为中国人团体认同的重要基础。

3. 文化和道德意识:中国人的天下观是以人文为本,所谓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化与道德因此成为中国意识的重要内容,文化一直都是中国人所自傲的,基于文化,中国人得以坚强的凝聚在一起,中国人利用文化来强化中国意识,在古代的中国,有各族相互攻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族类本来是客观地分辨不同族类的观念,但中国式的华夷之辨开始参杂进好与坏的评价成份,它开始是现实生活的优劣,但很快地它由于道德意识的作用,逐渐转化成道德上的好坏,文明的善的就是中国的,而坏的野蛮的就是夷狄的,认同中国就是好的,不认同中国就是坏的,因此,汉族及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人团体认同的重要支柱,特别是由于中华文化强大的同化力,使中国境内的各族能够融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

4. 大一统的政治习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一成为中国政治思想中治世的前提,因此,历朝历代的安定,都必须由领土的统一开始着手,故大一统成为中国的政治习惯,中国和天下是不可分的,中国就是天下,天下就是中国,本来有所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家和天下之间,还有个国,但这个国,并不是中国,而是专制政治下的王朝。由于国家观念的封建化,家天下的政治观念因此得以产生及发展,从家而国而天下,造成大一统的心理要求与政治运作,在文化上华夷之辨,说明了夷人要向中国人学习;在政治上,蛮夷之邦自然需要仰慕天朝,向天朝归心,政治上的主宰观念,统一的要求,自然就随着专制王朝的发展,显得越来越强烈,成为中国意识的一大特点,这种传统的中国意识和传统的中国国家观念完全融和成一体。由于人直接演进到天下,钱穆先生曾经指出”秦汉版图,乃是以其文化为疆界”,在中国历史上,似乎不断有异族政权在中国疆域内出现,其所以不认为是亡国,是因为这些异族政权的出现,只是上层政治的波动,若论其底层的社会传统,则始终没变,并且异族不久就被中国社会所同化,全部消失在中华民族的扩展中。

至于,中国政治文化及政治观包括儒家传统的政治取向、政治文化的道德性等。

五、结论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深受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所影响,而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又受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以及传统历史的影响,因此形成独特的中国价值体系,此种价值体系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与政治观,进而观察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而中国的民族认同包括血统及宗族家族意识、地缘的历史情怀、文化和道德意识以及大一统的政治习惯。

2008年一场奥运举办下来,中国大陆举办奥运有别于其他西方世界国家,除了多一份东方特色与中国特色外,中国大陆举办奥运,更多了一份凝聚中国人民力量及宣示对国际间的责任的意味在内,更重要的是让中国大陆人民恢复沉睡已久的民族自信,加强中国民族认同,坚信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奥运与中国民族自信关系密切,它表示一个中国强国梦正在形成当中,北京办奥运浓浓的中国味与民族意识味道,那股民族认同与民族情绪,西方人很难理解,那种丧失已久的民族自信心,是否能藉由一次奥运举办就能全部找回来,恐怕还值得观察,但无论如何,可以下结论的是中国已今非昔比,非过去之无下阿蒙,这恐怕也是拜此次举办奥运所获得之最大收获吧!

刘性仁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