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我们谈了中国不得不撤兵的原因,有军事上的原因,也有政治和国际环境上的原因,有中国大的外交战略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考虑。而真正的原因究竟如何,恐怕要等中国那段历史档案解密之后我们才能得知。而在中印边界问题没有最终解决之前,恐怕我们看不到这段档案了。但不管怎样,这块土地我们当时是失去了。但同时,我们现在也不是去后悔当初的时候,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还能收回那块土地吗?如果可能,我们如何收复那块失地?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必须回过头来看看中印边界争端的由来。中印边界之争决不是偶然的,这里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明白这些原因,我们才能建立收回这块土地的法理基础。而其中的核心,就是要证明“麦克马洪线”的非法。关于麦克马洪线,这里不得不再多说几句,因为只有我们了解了“麦克马洪线”的来龙去脉之后,我们才会真正明白中印边界之争的由来,今天的我们也才能更加理直气壮的要求收复那片土地。
而说到“麦克马洪线”,就不能不说到“西藏问题”。
早在唐代,西藏就和中国中央政府建立了紧密关系。到了13世纪,西藏就已属于中国版图,西藏地方政府也一直隶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早在西方列强侵入西藏前,西藏地方政府同中国其他各民族地区政府一道,共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国家的领土完整。数百年来,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否认过“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事实。自那时起直到19世纪后期,在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中,从未出现过什么“西藏问题”。
我们今天常说的“西藏问题”,主要是指以达赖为首的企图分裂西藏的图谋。我们后面还会谈到这个问题。其实这只是狭义上的“西藏问题”,而广义上的西藏问题,还包括西方殖民侵略的历史遗留问题,后来独立后的印度为了继承英国的殖民侵略遗产,不承认中印传统边界,企图以英国非法炮制的“麦克马洪线”作为中印边界,从而吞并中国大片固有领土,才导致了中印边界问题和中印领土之争。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谈谈这段历史。
1) “西藏问题”的产生与“阿尔达版图”的炮制
19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主义者吞并了全印度,之后便进一步扩张其势力范围,并向喜玛拉雅山地区推进,企图分割中国、侵占西藏。早在1774年,东印度公司就派人进入西藏了解情况并确定了侵藏计划;1888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西藏的“隆吐山战役”,正式拉开了外敌侵略西藏的序幕。1892年,国力衰微的清政府为了阻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入侵,曾在我国南部边疆喀喇昆仑山口树起界碑,铭文宣告:“中国领土自此开始!”但已将印度沦为殖民地的英国并不甘心就此止步,为了实现其侵占中国领土的阴谋,时任英国陆军少将的约翰.阿尔达向英外交部和印事务部呈发了一份文件和一张地图,擅自将印中边界划到我国境内的昆仑山一线。按照“阿尔达版图”,我国阿克赛钦地区、叶尔羌和喀拉克什河系上游地区等,都将并入印度领土。
“阿尔达版图”不仅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和承认,就连印度总督埃尔金勋爵也予以否认。埃尔金警告英国政府:如果试图推行阿尔达提出的边界,必将导致英、中关系的紧张甚至战争,而让俄国坐收渔人之利。但英国殖民主义者不肯就此罢休,他们趁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机,于1903年11月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1904 年8月3日占领拉萨,并逼迫清政府驻藏大臣与其订立了城下之盟--《印藏条约》。
清政府获悉条约内容后,即刻电令驻藏大臣不得在条约上签字,并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交涉和抗议,然而未果。自此,中国西藏便逐步沦为英国的势力范围。
在英国占领西藏期间,殖民政府不仅在西藏扶植亲英派,进行各种分裂中国的活动,而且根据条约要求,还割占了我国更多领土,并向中国索赔50万英镑,同时还从西藏掠走了400多驮珍贵文物。这实际上成了百余年来中印边界争端的最初起因。
2) 东段“麦克马洪线”的炮制和印度对东段9万多平方公里领土的侵占
1914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府提议在伦敦召开会议,合理解决西藏问题。当时,因英国殖民势力已完全控制了西藏地方政权,因此英国在同意召开“西藏问题会议”的同时,要求西藏地方政府也派代表与会,并将会议地点定在印度的西姆拉,这就是所谓的中英藏“西姆拉会议”。会上,由于中央政府代表未在正式条约上签字,英国阴谋未能得逞。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及其助手贝尔诱惑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代表在德里进行私下秘密交易。麦克马洪等人以赠给西藏5000支枪、50万发子弹,支持西藏“独立”,帮助西藏赶走汉军等条件为诱饵,胁迫夏扎在秘密换文上签字,骗夺中国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914年3月24日,麦克马洪在德里交给夏扎秘密换文,换文的附件以粗略红线划了一条划分印藏边界东段边界线的地图,要求夏扎在上面签字盖印。麦克马洪在换文中,对此图既没有文字上的描述,也没有说明是依据什么原则,附件画出的那条线,是仅划在比例页为1英寸等于8英里的地图上。当夏扎在签字时,表现推诿、迟疑不决时,贝尔马上变了脸色,发脾气,夏扎在威胁利诱之下,在“麦线”图上签字。
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曾指出:所谓“麦克马洪线”,是一九一四年西藏一个代表团与印度政府外交秘书亨利.麦克马洪爵土在德里所作的一桩未经授权的秘密交易的产物,麦克马洪以威逼利诱(表示愿意支持西藏反对中国中央政府)的手段,说服西藏人同意了一种边界线的划法——把边界线向北推移了大约一百公里。(1987年5月英国《南方》月刊,载《中国藏学》1989年第2期。)
麦克马洪划的这条粗略红线,西起不丹边境,向东伸延至西藏察隅。其范围包括西藏在南之门隅、珞瑜和下察隅三大地区,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约等于我国的浙江省,有著丰富的矿物、生物和水利资源)划归英属印度。这一地区居民全都是藏族或者和藏族有密切血缘关系的民族,从人种、文化、宗教和生活习俗上看,同西藏社会密不可分,而与印度民族毫无共同之处。划定后的印度东北边界,就从喜马拉雅山足向北推到了喜马拉雅山的山脊。对于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后来,英国给西藏提出的两个承诺并未能实现,因此西藏地方政府对“麦线”也不承认。英国知道炮制这条“麦线”的非法性,所以英国政府长期对此保密,不敢公开。然而,英国侵略者既作贼心虚,又贪婪成性,在时隔20多年后,于1938年又故态复萌,干起偷偷模模的不光彩勾当来,采取伪造证据、偷梁换柱的手法,重新出版1929年的《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篡改该卷中关于西姆拉会议的原始记录,伪造有关“麦线”内容,塞进该卷的西姆拉公议内容之中,重新出版该卷,而出版日期仍用1929年原版日期。这样,1938年印刷的标明1929年出版的《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伪本中,出现了“麦线”秘密的非法文件。伪版本出版后,英印政府即令把1929年的原版本大量销毁了。与此同时,英印政府在出版《西藏高原与周围国家的地图》中,第一次改变过去同中国主张的传统习惯边界线相同的画法,用“未经标定”的符号,画出了“麦克马洪线”。这样,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就炮制出来了。由此可见,“麦线”是非法的,无效的,但从此埋下了中印边境东段争端的祸根。
英国侵略者虽然炮制了“麦线”,但好长时间未敢侵入中印传统习惯线以北和非法的“麦线”以南地区,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趁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困难时期,乘人之危派兵侵占了这个地区的一小部分,如瓦弄、噶拉塘等。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企图继承与扩大英帝的衣钵。印度当局不仅继承了殖民主义者对中国领土的侵占,而且还对中国领土进行新的蚕食,逐步向“麦线”推进。1951年,印军越过色拉侵占达旺,强迫我西藏地方政府撤出。到1953年印度全部控制了东段地区9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1954年,印度又在这里设立了所谓“东北边境特区”,并修改官方地图,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原来一直按明的“未经标定边界”第一次改标为“已定界”,企图使其侵占的中国领土固定化、合法化。然而,印度军政人员自知“麦线”不合法而感到心虚。1955年4月6日,侵驻下察隅的印度官员发出一份绝密文件称:“我奉命通知,今后‘麦克洪线’一词和‘边境线’的说法应停止使用,……‘麦克马洪线’的提法,应立即用‘东北边境’一说代替。”此后,印军居然又越过“麦线”向北推进,与麦线南边领土合起来,一共侵占了我东段9万2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3)印度对“中段”的侵占
印军除了占领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的桑、葱沙两地外,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乌热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块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葱两地。这样,印方在中印边境中段共侵占我国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4)“约翰逊线”的炮制和印度对“西段”的侵占
在中印边境西段,1846年英国吞并查漠—克什米尔后,声称拉达克(原本属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地区)是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应归英印政府统治。在未等清朝政府同意的情况下,便悄悄占领拉达克地区。后来,在标定拉达克和西藏的边界中,英国侵略者为了寻找一条侵略我国新疆腹地的捷径,于1865年派遣印度测量局官员约翰逊潜入新疆南疆地区,通过“勘察”,绘制地图,把阿克赛钦、摩河谷及喀喇昆仑山以北广大地区划入英属印度的克什米尔版图,即所谓“约翰逊线”。阿克赛钦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从不承认“约翰逊线”。
1951年前后,印军趁我军刚进入阿里地区之机,侵占了受泥山江以东的卖争拿马和碟木卓克附近约450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后,印军又侵占了巴里加斯。到1962年,印军已经侵占了我东段3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这样,到1962年,印度一共在中印边界东段、中段和西段共侵占我领土近12.5万平方公里。而印度仍然不罢休,甚至放言:印度军队的岗哨设到哪里,印度的实际控制线就推向哪里。而尼赫鲁更是命令印军向我边防军开火。1962年中印战争终于爆发。
而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我们前面已经看到了。中国本来占领了所有失地,但最后仅收复了中段和西段中的大部分领土,而东段的9万2000多平方公里领土仍然归印度控制。印度终于在1987年将这片地区辟为“邦”。
好了,我们现在来回答前面提到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收复这块失地?如何收复?
首先,这块领土是一定要收复的。因为“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中国自古就享有对这一地区的主权。而“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邓小平在谈到香港问题时对撒切尔夫人语)。
那么,如何收复呢?我们可以认为,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中印边界之争,其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如果要问其原因,60年代这场中印之争就给了我们足够的解释了。当时我们花了那么多的努力想和平解决,印度方面口头上和谈,实际上却提出更多无理要求,而手脚上更是不干净,蚕食我领土的实际行动从未停止,变本加厉。印度在没有完全占领那块领土时尚且如此,现在,印度已经拥有了那块领土的实际控制权,而且通过立法将其辟为“邦”,迁入大批印度民众,怎么可能会平白让给我们?事实上,印度自独立后一直自我膨胀,如今更是一心想做“南亚霸主”,怎么可能真心与我们谈判?当然,我们现在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时机还不成熟,在国际关系上也不必与之闹翻,暂时稳稳它。除此之外,中国尚需完成一些准备,这些准备一刻也不能停止,那么,我们要进行哪些准备呢?
其实,我们前面花这么多篇幅分析中国当时后撤的原因,无非是为了更加明确我们现在解决中印边界所需做的准备。首先,如前所述,后勤和给养问题必须得到解决。现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终于可以加大力度经营西藏。如今,青藏铁路已经全线通车。青藏铁路之外,原有的青藏公路也在扩建,再加上中国战机的发展和空中走廊的经营,以及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基本上会摆脱在运输和给养上相对于印度的劣势。
解决给养问题之后,在军事上,我们可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印度拥有了核武,我们如何阻止印度使用核武?有人说了,印度敢用核武器,我们也毫不客气的对它使用核武器。但我们要明白,核武大战是人类灭亡的开始,没有谁愿意看到这种局面。事实上,核武器真正的威力不是在发射出去之后,而是在发射架上的时候。也就是说,核武的价值在其威慑力。那么,对中国而言,如何让印度的核武威慑消于无形呢?恐怕这需要中国人的高度智慧了。
除了军事上的准备,中国还要进行政治上的准备,而关键是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的国际政治环境和舆论环境。而其中一个重点则是让全世界明白“麦克马洪线”的非法,使印度对中国西藏领土的占领置于一种国际上认为的非法状态。这需要中国做大量的外交工作。也需要中国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在国际上的自觉宣传。
在外交上,我们也要采用灵活的外交政策。比如,可充分利用国际社会防止核扩散和禁止核试验的强大舆论,进一步揭露印度的侵略扩张和霸权主义野心,争取国际社会更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为有效遏制印度扩张,公正解决中印争端创造有利条件。又如,可充分利用印度与美国、俄罗斯和欧盟的矛盾,发挥“大外交”的作用,尤其要进一步改善我与美、俄的关系,争取它们不插手或少插手。再如,可以采取“依靠两边,拉住中间,遏止印度”的策略,放手支持南亚中小国家反对印度的称霸,进一步发展与巴基斯坦的战略关系,加强与缅甸的合作,维护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等国的独立地位,尽可能牵制和消耗印度的扩张力量。
当然,还有其他战后问题,也是非常棘手的,例如:如何安置这一地区上百万的印度百姓?中国如果驱赶这些印度人,无疑会引起国际上的人道主义谴责,甚至引来干涉。但是,留下如此众多的印度人,即便收复了失地,也是一个祸患。这可能需要中国灵活的民族政策予以解决。
关于中印战争和中印边界之争,我们就谈到这里。本来不想谈这么多,只是因为心中一直挂怀那块相当于3个台湾面积的领土,所以才忍不住写了这么多。看来又超出原定的篇幅了。
好了,现在,我们接着来谈谈1979年中越战争,同时也会简单提及其他几次重要战争,如中苏珍宝岛之战等。然后,我们再谈谈中国的其他主权相关的问题,如台湾问题。在本节“上世纪中国的布局和棋招”的最后,我们再总体来谈谈中国的外交战略的演变和军事战略的转变。
-1979年中国对越战争
现在来谈谈1979年中国对越战争。我们谈这场战争,是因为它所处的历史时期对今天的中国影响深远:1979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启动之年。
这场战争相信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其具体经过我们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这场战争的背景、深层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以便使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有人说,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是最无法理解的;而两个东方国家之间的战争是最血腥的。是的,就战争的惨烈程度而言,中越战争直逼朝鲜战争。那么,中越两个有着良好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这多少令人有些感到困惑。在此之前,中越之间并无大的冲突,而中国更是对越南提供了大量援助,其中在军事上的重大援助就有两次:一是1950年8月的抗法援越战争,这次战争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此次战争在中国参加朝鲜战争之前两个月,中国帮助越南赶走了法国殖民者,越南也从此获得了民族解放;二是1963年至1975年长达12年的抗美援越战争(越南战争)中,中国(还有苏联)帮助越南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越南也终于获得了统一。
因此,按常理来讲,越南战争之后,中越之间应该靠得更加紧密才对。而事实上,越战结束不到四年,中越之间就爆发了大规模战争。这确实是耐人寻味的。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这场不同寻常的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
通常的说法是,中越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越南掀起的“排华”运动以及越南在中国边境的挑衅行动。
1975年越南统一后开始排华。刚开始时越南在刚刚统一的南方将比较富有的华人排走,后来连北方的华侨也被排走,中越关系开始恶化。此外,在中国南海上中越之间也有领土纠纷,涉及到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这也是中越敌对的原因。
据颇具影响的澳大利亚《时代报》在当时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大批华侨被迫逃离越南。该报在对为数众多的难民进行采访后得出结论,河内要对争端负主要责任。越南北部的难民潮早在1977年就开始了,1978年达到高潮。在排华浪潮中,华裔政府官员被解职,独立开业的商人被迫停业,华人学校被关闭。在所谓的战略要地,华人要接受“忠诚测试”,直至被驱逐。而在南部,大约3万家华人商店被迫关闭。在越南政府的授意下,富有的华人被迫缴纳多达数百万美元的出境税,并被赶上破旧的渔船驶向怒海。
此外,越军在中越边境不断骚扰,打死打伤我边防军民。因此,我国在阐述战争理由时将这场战争定义为“自卫反击战”。
当然,上述说法无疑是反映事实的。但作为对战争原因的深层考察,我们不能仅止于此。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开阔一点,就可以发现当时一些不同寻常的背景。
1979年前后的国际大背景和中国国内背景简单罗列如下:苏美两大超级大国对峙、中苏交恶、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越南战争美国失败而越南获得胜利并获统一(1975)、越南入侵柬埔寨(1978)、中美建交(1979)、中国文革结束而改革开放开始(1976-1979)。
我们把上述事件综合起来,就可以获得这样一个印象:在苏美对峙大背景下,越南战争使苏联集团获得了短暂的胜利。苏联甚至把军事力量部署到了美国后院的古巴。此时的苏联可谓“志得意满”,希望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因此,其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也就不难理解了。而此时,有一个人同样变得“不可一世”起来,这就是越南。为了应对共同的敌人苏联以及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中美开始接近。而此时的中国,也正逐渐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夜。这就是中越战争爆发前后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再回头看看越南。越战胜利后,越南确实是变得有些“飘飘然”了。美国这个超级强国的铩羽而归,使越南变得忘乎所以起来,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他人的帮助之下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越南甚至宣称自己是“仅次于苏联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把中国都不放在眼里了。
同时,在中苏交恶的背景下,苏联极力挑拨越南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在背后给予越南各种或明或暗的指示或支持,客观上壮大了越南对抗中国的力量和胆量。当然,苏联也是自有算盘的,它其实是想把越南变成“亚洲的古巴”,以进一步控制亚洲。
另一方面,1972年中国和美国走出了恢复两国正常关系的第一步。1979年1月1日中美终于正式建交。苏联和越南都认为中国倒向了敌国美国的一边,从而客观上加剧了苏、越对中国的敌意。后来终于出现排华浪潮也便在预料之中了。
在苏联的支持下,此时的越南逐渐“自我膨胀”起来,开始谋求地区霸权。越南确立了其重建法国殖民时代的“印度支那联邦”的构想,企图凭借与老挝、柬埔寨的“特殊关系”,在印度支那确立地区霸权(注:印度支那联邦是法国对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实行殖民统治的机构。1887年,法国殖民者将越南三部分即安南、交趾支那和东京与柬埔寨联合组成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法国总督为联邦首脑,驻河内。1893年老挝也被并入联邦。1899年法国强租中国广州湾即今广东湛江,亦由该邦管辖。1945年印度支那联邦瓦解)。但柬埔寨拒绝接受所谓"特殊关系",因此不断受到越南施加的军事压力。1975年6月,越军侵占柬埔寨的威岛, 1977年在越柬边境挑起武装冲突,企图压柬就范,未果,遂于1978年底发动大规模侵柬战争,集结了18个师20余万人,第一阶段便歼灭了柬军6万余人,侵占了柬大部分领土,并企图吞并整个柬埔寨。而当时的柬政府是受中国支持的。越南的这种扩张行径是中国所不能容忍的,这威胁到中国周边的稳定,也威胁到中国的利益。
当然,越南如此猖狂,一方面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苏联的支持和纵容、越南对自己实力的高估和自我膨胀以外,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中国当时国内所处的极端困境。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国家经济遭受重创,处于极度虚弱之中。而1976年文革虽结束,但中国主要领导人要么逝世,要么迫害殆尽;国家也是百孔千疮。1976-1978这几年间中国更是处于政局交替的极不稳定状态。这样的时候通常会给国外势力以可乘之机。越南正是看到了这点,更加大肆掀起排华运动,抓紧侵占中国西沙和南沙群岛,甚至敢于在边境直接挑衅中国。在半年中,越南的武装挑衅就达七百多次,打死打伤中国边防人员和边境居民三百余人。
中国终于感觉到需要给越南一点颜色瞧瞧了。好在中国虽然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国家机构、学校、工厂、农村等均受严重破坏,但唯有军队得以保全。这是中国不幸中的大幸!
当然,另一方面,中国发动对越战争,对北方的苏联也是很忌惮的。但中国领导人显然已经充分估计了当时的国际形势。苏联在1975年便插手阿富汗事务,到1979年时已经开始准备武装入侵了。此时的苏联应该不会大举与中国正面冲撞。同时,中美已经开始接近,1979年年初刚刚访问完美国的邓小平显然已经成功完成了外交任务:美国即便不公开支持中国对越行动,应该也是默许的。对美国而言,有一个人帮他打击苏联和越南势力,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刚刚在越南碰了一鼻子灰的美国也乐得别人替他出气。
所以,综合起来,中国对越战争,除了前面提及的直接导火索外,更大的意义在于:对外,阻止越南的地区霸权企图以及苏联的“亚洲古巴”的图谋;对内,提供一个和平的改革开放环境。是的,我们在前面谈到朝鲜战争和中印战争时就已提到,短期的战争正是为了获得相对长期的和平。如果当时中国面对越南的扩张行径和挑衅行为无所作为,只会助长越南的嚣张气焰,中国刚刚开始的改革开放也便难有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终于,对越行动提上日程。1978年11月底,广州、昆明、成都三大军区的参战部队完成一切行动准备。12月8日,中央下达战略展开命令。12月13日,下达开进命令,至12月底,中国军队9个军、22.5万人云集广西、云南中越边境,箭在弦上,就等一声令下了。而到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邓小平随后立即访美。被问及对越政策时,轻描淡写的说:“小朋友不听话,该打打屁股了!”。1979年2月17日晨,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
中国军队在这次战争中同样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越军。攻下谅山后,越北各重镇均为我解放军控制,我先头部队甚至直逼越南河内!在经历16天作战后,3月5日,军委下达撤军命令。各部队交替掩护撤退,3 月16日全部撤回中国境内,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告一段落。
在这场不到一个月的对越战争中,中国军队狠狠的打击了越南的嚣张气焰,粉碎了越南自我吹嘘的“第三军事强国”美梦和“战无不胜”神话。让美军铩羽而归的越军却败在中国军队之手,无疑进一步鼓舞了我军的士气,进一步提高了我军在国际上的地位,对北方的苏联本身就是一个威慑;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高了邓在军中和党内的威望,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应该来说,中国这次对越作战,比较圆满的完成了当初的战略目标:对外阻止越南的扩张和苏联的图谋;对内提供一个和平稳定的改革开放环境。
当然,这场战争也有不少有争议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争议最大的是所谓的中国“仓促撤军”。有人认为,中国军队应该趁胜利形势,一举拿下河内,推翻当时的越南当局,扶持一个亲中的越南政府。我这里要指出的是:这根本不是中国当时的战略目标。事实上,如果当时中国真的这样做,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不要忘了,此时的苏联还在中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不要说外蒙一带,就是黑龙江边境,也是剑拔弩张。此前,苏联就曾在中国边境挑起中苏珍宝岛之战,企图夺我领土,只是没有讨到便宜而已。这时中国如果真的陷入中越战争,苏联不仅会对越南提供直接支援,甚至可能在中国北部挑起战端,占我领土。要知道,苏联虽然介入阿富汗事务,但此时毕竟还没有正式军事入侵阿富汗,完全有可能掉转枪口。苏联这个机会主义者最初没有大力介入中越之争,只是在观察形势:中国取胜后迅速撤军,当然苏联也无可奈何;而一旦中国深陷越南,苏联必然对中国两面夹击,中国则危矣!按照中国当时的国力和军力,短期取胜越南尚可,而与其缠斗,连美军都困了12年,中国更是难有胜算。尽管美国此时与中国修好,但肯定会明哲保身,置身事外,不太可能对中国提供直接支援。因此,从当时的战略形势来讲,中国取胜后果断撤兵应是上上之选。所以,这次撤兵非但不是“仓促”,而是早就确定的战略步骤。
正如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克劳塞维茨在其著名的《战争论》中所指出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我们不能为“教训”而教训,不能为军事而军事。古往今来的成功的军事行动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政治目标的。而这个政治目标本身也要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同时也要多方权衡,考虑是否可行。
有人还提出:越南已经占领了我西沙和南沙多个岛屿,为什么中国不趁机夺回呢?说实话,不是中国不想,而是中国当时没有实力和能力。中国陆军作战,还有胜算。而出动海军,恐怕就没有什么胜算了。这倒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们必须承认事实。按理讲,中国的海军建设建国后也一直在进行,难道到了70年代还没有一支像样的海军部队么?遗憾的是,事实也基本如此。要知道,强大的海军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作后盾,而经历过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浩劫的中国,又如何具备这些实力呢?且不说越南也有海军,更重要的是,苏联早在金兰湾部署海军力量,中国岂不是以卵击石?
对越战争之后,越军虽然受到沉痛打击,但在我边境处的滋扰行动仍然时有发生。中央军委作出了各大军区轮流换防作战的决定。有人也对此诟病:“换防之后,新兵新将不仅要重新熟悉认知战场和对手,也要重新积累和总结作战经验。”然而,这个决定我觉得不失为一个英明决定。因为这样可以让各大军区都得到实战锻炼。而更重要的在于,邓小平需要借此为全军达成改革共识,为后来的科技强军、百万裁军、集团化军、军制改革铺平道路。
中国对越战争,被许多国外媒体描述为“侵略战争”,这当然是别有用心的。但不管怎样,国际上并没有太多的反对声音,这和中国军队施行的“宽待”政策是有关的。不像如今美国在伊拉克的虐囚丑闻,中国历次对外战争,包括朝鲜战争、中印战争、中越战争,中国军队对待俘虏的态度是历来得到交战国的赞赏和尊敬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中国军队在历次战争中打击敌人是坚决而有力的,毫不手软,但另一方面,如果能达到政治目的,就尽早撤兵以减少伤亡,也不对俘虏使用过激的手段。
其他的一些争议我们这里就不再细论。总结起来,中国在这次对越战争中没有大的战略和决策失误。中国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阻止了越南的扩张企图;尽管越南后来仍有滋扰,但已经不足为惧,中国开始安心进行自己的改革开放事业,中国大地从此焕发新的生机和面貌。而一直与中国较劲的苏联,则不久便陷入阿富汗战争不能自拔,从此变得一蹶不振,终于在内交外困下国家分崩离析。中国打击越南但果断撤兵而得以全身而退,当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今天的美国入侵伊拉克同样深陷泥潭,这就是区别!所以,如果当初中国不果断撤兵,那么,我们现在谈论的话题就会是:为什么当初中国不迅速撤兵?
可以说,在中国建国后历次对外战争中,这场战争是美国第一次置身事外的。在那种国际背景下,美国不给中国的对手以支援,本身就是对中国的支持了。所以,在中国发展历程中,在中美博弈过程中,中美之间也不会没有合作。当然,这需要历史的契机,也需要领导人的智慧。我们在后面继续讨论中美博弈时,还会深入谈到这点。
另一方面,这场战争也不是说不存在问题,其实它给了我们一些深刻教训,同时也暴露了我军建设和外交策略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值得我们细细体会。我们在后面对这几场战争作总结对比时再来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