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中国著名智库机构

2008-10-30 19:03 战略·谋略 ⁄ 共 1862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东北亚开发研究院

东北亚开发研究院是一所集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公益性工作为核心,以东北亚经济政策研究为主,国际化的独立性研究和咨询机构,属国家事业单位。

其宗旨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国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服务。它将通过独立的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向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提供研究报告、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业和产业开发、市场开拓建议等。

九十年代初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了号称“中国脑库”的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并成立了分支机构东北亚开发研究院。在理事长马洪同志领导下,由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纪中同志主持全面工作。研究院自创立以来就拥有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队伍,同时与国家及各地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界有着着广泛联系,保持并发展东北亚区域内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社会的广泛联系,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增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中国与国际经济的更快速融合。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研究院在国际、国内,各行业、各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用优质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社会服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01年,在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指示下,由地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重要省份辽宁省进行属地管理,成为国家事业单位,是独立的研究咨询机构,从而使东北亚开发研究院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上海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

上海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Shanghai Pacifi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rategy,中文简称“太平洋所”,英文缩写:“SPI”),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专门从事国际事务研究——特别是国际战略事务研究——的非政府组织。

本研究所是以国际战略事务为主要研究领域,致力于对世界重要国家的国家安全战略与外交政策、经济安全战略与经济对策、地区与企业发展战略、军事制度与军事技术以及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等综合性问题的深入研究,旨在为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界和民间社会提供高端的政策咨询与对策建议。

“上海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前身是“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英文缩写“BPI”),成立于1999年,总部设在北京,2006年1月迁址上海,并更名为现名,在北京设有办事处。

从1999年到2005年间,太平洋所开展了诸多项有关国际问题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举办了一系列高级专题研讨会、撰写了多份内部政策报告、出版了多本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著。

其中,最具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是,太平洋所于2001年出版了多达10卷42本、近1000万字的《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制度文库》(时事出版社)。该文库从政治、法律、经济、农业、社会、财政金融、科教文卫、人力资源、外交与国防和非政府组织等10个领域,在中国大陆首次系统地、全面地、客观地研究了发达国家历经数百年积累起来的政府管理制度方面的先进经验,是中国大陆迄今在政府管理制度研究领域“内容最全面、领域最广泛、视角最客观、观点最新颖”的一套百科全书式的大型文库。该文库提出了“20世纪是中国人解放思想的世纪,21世纪必将是中国人完善制度的世纪”。该文库堪称太平洋所的“镇所之宝”。

“太平洋所”的目标是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的国际事务研究所,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为中国的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有关国际战略事务的研究服务,以期为中国国际事务研究水平的提高、对中国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多元化,特别是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决策的科学化和多元化做出一定的努力和贡献。

同时,本所力求融通政界、学界和商界之间的联系,为这三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新的平台;通过民间途径、运用市场手段、整合国内外资源,为扩大中国人认识国际事务的视野、增加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机会提供新的桥梁;为建设一个和平、繁荣、正义的太平洋社区贡献绵薄之力。

“太平洋所”的资金来源于关心国际事务的国内外私人机构、个人、基金会、公司企业等的慈善捐赠。

“太平洋所”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理事会的理事由出资人、学界、政界等方面资深的专业人士组成。最高学术机构为“学术委员会”,该委员会荟萃了诸多有关国际战略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学者。

“太平洋国际战略网”(www.spi-bpi.org)是本所的官方网站,也是从事国际事务研究和交流活动的平台和社区。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人大北路33号沁园大厦108-109号

电话:86-10-68948082

传真:86-10-68948283

邮编:100080

电邮:bpi.spi@gmail.com

网址: www.spi-bpi.org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华山路370号静安宾馆海阁楼4楼

电话:86-21-62489977转225

传真:86-21-62497236

邮码:200040

世界与中国研究所

1994 年年初,世界与中国研究所与美国驻北京商会合作在北京召开了“中美最惠国待遇的研讨会”,出席者有美国的大公司,包括联合技术公司、 AT&T 等,外交部、经贸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北京大学的有关人员都到会。

从1994 年开始,研究所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工作, 1995 年出版了《南风北渐——港台对大陆改革开放的影响》, 1998 年出版了《静悄悄的革命——当代中国社会市民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海内外学术界所重视。

从1997 年开始,研究所开始关注中国基层民主的研究, 1998 年底,介入了四川遂宁市步云乡的乡长直选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并对中国乡镇选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创新与发展——乡镇选举制度研究》和《乘风而来》等书,这些工作对中国的政治改革和民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用。

从2000 年开始,研究所开始关注农村和城市社区的直接选举,在许多地方对农村选举进行了现场观摩,并参与地方政府所组织的城市选举制度的改革。通过研究所的实践和对各地基层民主发展的调查,研究所出版了《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 2000 - 2001 》、《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 2002 》和《中国城市社区直接选举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书和研究报告。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是具有社团法人地位的全国性涉外专业组织,成立于一九九一年四月,总部设在北京。本会由铁木尔·达瓦买提、蒋正华、经叔平、黄华、袁宝华、汪道涵、柴泽民担任名誉会长。现任会长为全国人大常委、我国前驻美国大使李道豫。协会宗旨: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主要任务:致力于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制定中国公共关系业发展战略;提高公共关系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维护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公共关系业及从业人员的行为;提供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会员服务,密切中国公共关系组织同海内外相关组织的联系,推动中国公共关系业的职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开展民间外交,进行高层联络,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国内外组织机构提供咨询,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协会下属的学术工作委员会,专业公司工作委员会和地方组织委员会(筹),分别由国内公关领域的知名学者,著名公关公司的总裁和地方省市公关协会的领导组成,在协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常设机构:协会秘书处,下设会员管理部、国际合作部、研究发展部、信息咨询部、教育培训部、人事处和办公室。一批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层领导,新闻媒体负责人、著名企业家、资深公关学者和专家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担任协会理事,为协会工作提供支持。

中国国情研究会

中国国情研究会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情教育和研究的批示精神,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联合创建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中国国情研究会成立大会于1991年12月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各部委负责人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500余人出席了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任首届名誉会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张赛任会长。1997年 1月中国国情研究会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组成了新的领导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丙乾任名誉会长,选举张赛连任会长。研究会的宗旨是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人士,深入开展国情、国力的调查研究,立足现实、总计过去、预测未来,力求完整、准确科学地掌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国力及其特点,为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服务,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研究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开展对中国国情、国力的调查研究;组织编写和出版有关国情、国力方面的论著、报告和资料;策划和举办有关国情研究和国情教育的学术研讨会;建立中国国情资料库,为各级政府及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国情、国力方面的咨询服务;采用各种形式,将国情研究的结果服务于社会。研究会下设若干职能部门,处理日常工作。研究会下设办事机构、学术研究和书刊编辑机构,几个专业委员会,在秘书长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科协的前身是"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

1958年9月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现已发展成为拥有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及其相关科学的学科组建或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普及为宗旨的167个全国性学会,31个省级科协及广泛的地方、基层组织,430多万会员的科技团体。中国科协的任务是:1.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2.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捍卫科学尊严,推广先进技术,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活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3.反映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组织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法规制定和国家事务的政治协商、科学决策、民主监督工作。4.表彰奖励优秀科学技术工作者,举荐人才。5.开展科学论证、咨询服务,提出政策建议,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接受委托承担项目评估、成果鉴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等任务。6.开展民间国际科学技术交流活动,发展同国外的科学技术团体和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友好交往。7.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性学会参加了240多个国际民间科技组织,有100多名中国科学家在这些组织的领导和专业机构中任职。中国科协与台港澳地区的民间科技团体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沿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是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于1977年5月建立的。第一任院长胡乔木,第二任院长马洪,第三任院长胡绳,第三任院长李铁映,现任院长陈奎元。

建院前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有经济研究所、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法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和情报资料研究室等14个研究单位,总人数2200多人。

从1977年至1981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成立了工业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财贸经济研究所、新闻研究所(现为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所(后与世界经济研究所合并成立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美国研究所、日本研究所、西欧研究所(现为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研究生院和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等16个研究和出版单位。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为东欧中亚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和拉丁美洲研究所也在这个时期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1年以后成立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文献信息中心、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政治学研究所、台湾研究所和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现有研究所31个,研究中心45个,含二三级学科近300个,其中重点学科120个。全院总人数4200多人,有科研业务人员3200多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76名,中级专业人员1200多名。他们中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名、学术造诣高深的专家学者和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科研骨干。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的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进行创造性地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肩负着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使命。

科研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是与国家五年计划的实施同步进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除组织各研究所承担相当数量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外,还根据国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和各学科的特点及其发展,确定院重点项目和所重点项目。同时积极承担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或委托的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任务。重点研究项目通常是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的,参加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接受院、研究所的委托或自愿选择研究任务。许多重大课题,由多学科的学者参加,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进行研究。也有一部分科研业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独立地进行研究。

文献资料的积累和利用,是各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综合性的图书馆,绝大部分研究所设有专业性的图书馆,拥有古今中外的基本文献资料,馆藏图书已达537万余册。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善本典籍、珍本图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和各研究所,分别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图书资料交换关系,并通过各种动态性、资料性刊物和文献题录、论文索引等信息载体,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学术信息。

学术交流

广泛地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坚持的方针。近些年来对外学术交流不断发展。在交流规模上,从1978年10多批数十人次发展到1995年1398批、4100多人次。在地区分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交流已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国外约200多个社科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基金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交流关系,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交流协议。交流对象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广大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的元首、政府总理、内阁长官及政界、学界著名人士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访问、讲演,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国际机构代表以及海外记者也经常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学术访谈。频繁的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而且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对外交流,有互派学者考察访问、开展合作研究、互派长期留学进修生、举办双边或多边学术研讨会、互邀学者讲学等多种形式。近年来,各个学科,无论是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等传统学科,还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制建设和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的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在对外学术交流中都得到了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开展得更加活跃。

日益发展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对繁荣中国社会科学事业、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对外学术交流与课题研究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对外学术交流,促进重点科研项目和学科发展。一批研究人员通过留学进修和访问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业务上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许多人已成为科研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科研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术著作、科学论文、调查研究报告、资料翻译和文献整理等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科研产品。建院以来,共出版学术著作4293本,科学论文54517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7268份,翻译著作2787本,翻译论文16108篇,以及相当数量的古籍整理、校勘、注释、各种工具书和普及读物。年平均出版学术著作300本、科学论文3890多种、研究报告510多篇。

这些科研成果阐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及政策咨询;为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推动学科建设。许多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文学评论》、《世界经济》等82种学术刊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信息。以出版学术著作为宗旨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和经济管理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社会科学研究著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

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是根据亚太经济合作理事会章程于1986年成立的全国性机构。

全国委员会由来自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工商界、议会、政府、工商界、学术界、媒体和民间团体六方人士以个人身份参加组成,其宗旨是谋求促进太平洋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

其主要工作为:从事对太平洋经济发展和合作的研究;组织和协调国内各单位、各部门参与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的活动;开展与PECC及其成员国(地区)的多边和双边交流;主办有关的国际会议。

全国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包括全体会议、秘书处以及按PECC专题活动成立的专题委员会或协调组。全国委员会创始会长是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宦乡(1987-1989),第二任会长是李鹿野大使(1990-1995),第三任会长是杨成绪大使(1995-2005),现任会长是梅平大使。全体会议每一年半至两年召开一次,曾分别于1987年6月、1988年12月、1990年8月、1991年3月、1992年8月、1994年5月、1995年3 月、1997年4月和1999年8月在北京召开过九次全体会议。

目前,全国委员会下设工商委员会、金融市场发展委员会、贸易政策委员会、人力资源开发委员会、粮农资源开发委员会以及太平洋经济展望工作组,这些专业委员会和工作组都是与国内相关部委或职能部门进行合作,促进这些专题与太平洋地区同行之间的交流。

全国委员会的出版物是《太平洋经合通讯》(季刊),由秘书处负责编制。成立十几年来,全国委员会受到各级领导和相关单位的重视和支持。

荣毅仁副主席生前一直担任全国委员会的名誉会长(1987-2005),李鹏总理、李岚清副总理、王光英副委员长、宋健国务委员都曾参加过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活动。现任名誉会长是前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

近年来,全国委员会举办的主要活动有PECC上海常委会(1994年)、广州常委会(1995年)、大连常委会(2001年)、北京常委会(2004年) PECC矿产能源大会(1994年)、PECC第十一届大会(1995年)、首届PECC天津国际贸易投资博览会(1999年、2001年、2003年、 2005年)、中国东盟企业家交流研讨会(2001年成都,2003年广州)、第二届PECC生态旅游论坛(2004年9月,云南香格里拉)、第三届 PECC矿产论坛(2005年9月,太原)等,影响颇大。

另外,在天津、四川、辽宁、广州、珠海、山西等地也成立了地方太平洋经济合作机构。全国其他省市如上海、广西、深圳、南京等也在酝酿成立类似的地方性机构。

此类机构由当地政府批准成立,受当地政府或相关单位领导和管理。我会只对其业务起指导及咨询的作用。但地方性机构与PECC总部联系时必须通过全国委员会进行。

这些地方委员会(天津、辽宁、四川、广州、珠海、山西),结合本领域和本地实际情况,为当地引进项目、投资合作、技术交流、经贸合作等方面作了些工作。中国于1986年参加PECC,一直参与PECC各项活动,参加PECC历次常委会和协调组会议,并委派有关部门专家参与各项专题组会议。中国PECC也充分利用这些网络渠道和地方资源,加强同PECC成员经济体的多边和双边经济交流与合作。

中国未来研究会简介

中国未来研究会(The Chinese Society for Futures Studies,英文缩写CSFS)是中国科协下属团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团法人(民政部登记证4067号),是全球性未来研究组织——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WFSF )的团体成员。

中国未来研究会成立于1979年1月16日。发起单位是国家科委、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教育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

大学、光明日报社。著名专家学者钱学森、茅以升、于光远、童大林、汪道涵、于若木、胡平等先后担任过本会顾问。

中国未来研究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有个人会员6760多人,团体会员22个。下属分会(专业委员会)共14个:军事分会、大战略分会、地区发展分会、教育分会、企业分会、科技分会、旅游分会、农业分会、医学分会、特区分会、电业分会、中小企业专业委员会、商广评价专业委员会、国际经济委员会。

中国未来研究会的宗旨: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学学科体系;研究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前景;团结和组织各领域、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和热心未来研究的各界人士,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类进步事业服务。

中国未来研究会的任务: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和全球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未来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开展广泛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

会长:马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秦麟征。

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是中国未来研究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由中央教科所发起成立。该委员会始终以“关注中国教育、关注中国未来”为己任,多次主持国家重点课题研究。

理事长:薛焕玉(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常务副理事长:田慧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卫国(全国妇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王红兵。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以下简称中战会),是全国性的综合战略研究机构。中战会为国家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与国内外有关政府机构、学术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际社会享有“中国的战略智囊库”之称,在民间外交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办的《战略与管理》杂志,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的《外交事务》”。中战会名誉会长为开国上将萧克,会长为前副总理谷牧,高级顾问包括袁宝华、杜润生、澳洲前总理霍克、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日本前首相羽田孜、意大利前总理德米凯利斯等。目前,中战会课题组研究人员已发展到400余人,重大课题130余个,与海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层精英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中战会通过活跃的学术实践、立法提案、民间外交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司法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进步发挥过重要作用。成功举办过“未来十年东亚合作与发展”、“未来东亚合作与安全”等国际研讨会,发起多次北京及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活动。2005年8月,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与美国大使馆共同举办了“中美民间外交与战略同盟关系回顾学术研讨会”,积极增进中美互信。2006年2月,与人民日报海外版联合主办了“21世纪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产生的影响遍及海内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直属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主要职责是研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大步前进的中国,正致力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由于自创立以来就以其拥有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和创造性的工作业绩而驰名中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继续保持并发展同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界的广泛联系,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社会服务。我和我的全体同事不会辜负社会各界的厚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继续保持并发展同国际社会的广泛联系,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为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介绍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英文简称为CCER)创办于1994年8月,是集研究、教学和培训于一体的学术机构,2004年当选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基地”。中心的建立是北京大学进行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的一种新探索,也是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一种开创性尝试。目的在于动员各界资源,聚集一批杰出中青年经济学、管理学者,为北京大学的教学科研、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为当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的研究做出贡献。中心直属北京大学,实行学校和董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林毅夫教授为中心主任。

中心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中国顶尖学府——北京大学为依托,坐拥昔日皇家园林——“朗润园”。在这个大好机遇下,中心秉承北大优良学术传统,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为己任,以建立一所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与教学机构为目标,不懈致力于科研发展、教学革新、人才培养、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研究方面,中心专职研究人员根据个人学术专长和兴趣对经济管理理论和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各个领域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撰写了一系列报告,在国际国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中心还接受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以及企业的委托,对我国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在教学方面,中心按国际一流大学的标准开设博士、硕士、本科生双学位和国际MBA课程,培养了大量经济管理人才。博士硕士专业包括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等;经济学双学位(学士学位)和辅修招收北京大学非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和校外符合条件的其他学生。中心还与美国20余所大学联合举办北京大学国际MBA项目(英文简称为BiMBA),共同培养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

在培训方面,中心设立培训项目,为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教学培训师资,为新闻媒体培训财经记者,为国内外企业和其他机构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

在学术交流方面,除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外,中心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政要、企业家等来中心讲学和访问。定期举办“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金融论坛”、“BiMBA讲座”等系列讲座;不定期主办或与国内外其它机构合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以加强学术交流和提高研究水平或对国内外重大政策问题进行讨论。中心还设立客座研究项目,每年邀请国内外经济学者到中心进行短期客座研究。

中心还出版内部讨论稿、简报以及《经济学季刊》等各种出版物,在学术界、决策界和舆论界普受好评。内部讨论稿为中英文双语刊物,刊登中心研究人员、客座研究人员及其它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内部讨论稿主要用于国内外学术机构、政策研究部门和学者之间的交流。中心不定期出版的简报主要用于向决策部门及媒体报道中心的活动和介绍中心的研究成果。

中心设有互联网页,介绍中心的基本情况,及时发布中心的研究成果和报道中心的各项活动。中心还建有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以促进中国经济学界的交流,该网已经成为中心发起的“中国经济学年会”的官方网站。

CCER的发展,得到了北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凝聚了一批具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师生员工的心血。回顾过去,展望未来,CCER将与时俱进,努力为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为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做出更大的贡献,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为一所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于1990年7月。其宗旨是以中日关系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全面开展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研究和交流,以对日本的研究和交流,带动对东亚的研究和交流。

复旦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理医各学科齐全的国家重点大学,有一大批从事日本问题研究的资深学者和十分活跃的中青年专家。中心以此为依托,以专职研究人员为主干,组织和协调全校专家学者,共同开展对日本和东亚的研究和交流活动。

中心目前有专职人员11名,校内外兼职研究员百余名,并聘请多名日本、美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国外著名学者、实业家担任顾问教授。

中心长期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管、日本卫材株式会社、日本万国博览会纪念协会、日本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各大学、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从1991年起,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把中心作为据点机构予以重点资助。

1、培养人才

中心的专职和兼职研究员在2003-2004学年中为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百余门与日本有关的各类课程、开课时间达1700小时,接受听讲的各类学生为5000人次。同时,中心以单独及与校内有关院系联合的方式,招收日本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涉及专业有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到2004年12月已毕业和在学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共计51名。中心设有伊东光晴研究生奖学金,为优秀学生赴日考察和研究提供经费和便利。

2、学术研究

实施跨单位、跨省市,或与日本及其他国家的有关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合作研究的领域涉及日本的经济、经营、政治、外交、法律、历史、社会、文化、语言文学、教育等,到2004年12月已完成及正在实施中的项目计24项。

3、国际会议

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根据中国共改革开放实践、研究和讨论日本和东亚国家(地区)相关问题。

4、友好往来

(1)不定期举行学术报告会,邀请国内和日本等国家的著名学者来中心讲学

(2)接受日本等国的访问学者、留学生、进修生,为他们在中国进行学术研究和学习提供相关服务及便利

(3)促进日本对华的贸易和投资,为在华日资企业同所在地政府开展对话和合作提供协助

(4)为国内各界开展对日交流提供各种培训和信息服务

5、图书出版

由我校名誉教授伊东光晴捐资设立的图书馆,目前拥有中日文藏书5万余册(其中由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大内力先生赠书1万余册),订阅中日文期刊报纸仅70种,并与校内外各大图书馆及各院、所资料室建立了共同利用网络。

除定期编印《日本研究集林》之外还出版了研究专著及论文集近30种。到2004年12月已资助校内外兼职研究人员出版专、译著近20种。

学术规划

发展目标

日本研究中心力争成为复旦大学的对日交流的窗口与平台。

坚持以中日关系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开展对日本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的研究和交流。

中心的发展将以教育部国家社科研究基地的主要指标为参照系数,努力把日本研究中心建设成为人才梯队合理、学术特色鲜明、在中日关系重大问题上有一定发言权的科研机构。

中心将积极推动国内日本研究相关机构的合作与竞争,把中心建设成为中国南方的日本研究高地。

五年规划(2005-2009 )

题目

日本21世纪国家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机遇和挑战

目的

在深刻、全面和客观了解自“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的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各领域中发生的新变化基础上,对日本的未来走向作出准确判断,科学地分析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争取出一批高质量的学术精品,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前瞻性、实务性的政策建议。

落实规划的主要措施

* 积极承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其他省部级课题

郭定平 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东亚地区政治文化比较研究

郭定平 2005年上海市曙光项目

日本对华外交决策体系与过程研究

徐静波 2005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委托课题

特大型城市公益性文化体系建设——东京与上海的比较

樊勇明 2006年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

日本对外投资新趋势与上海十一五对日招商引资

樊勇明 商务部委托项目( 2005年度起)

《国别投资贸易环境投资年度报告》(日本部分)

* 开展4项重点研究项目

课题名称/成果形式

《经贸摩擦与大国崛起-日美与中美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 专著及论文

《长三角日资企业经营状况及其与中国经济结合度研究》/专著、论文及数据库

《日本对华政策决策过程及其关键人物研究》/专著、论文及数据库

《中日东海争端及其对策研究》/专著及论文

* 落实《复旦日本研究丛书》的选题和作者

《复旦日本研究丛书》部分选题,共17本,投入45万人民币,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书名(暂定)/承担人/单位/进展情况

1 日本制造的奥秘/傅钧文/上海社科院世经所/已签约

2 再生中的日本金融/戴晓芙/复旦日本中心/2006年9月交稿

3 日本中小企业的活力/张浩川/复旦日本中心/已签约

4 日本对华投资和中国经济/樊勇明/复旦日本中心/已签约

5 日本的循环经济/童适平等/复旦日本中心、环境系/已完成

6 日本的财政重建/魏全平/复旦日本中心/已签约

7 当代日本政治的轨迹(译)/郭定平/复旦日本中心/已签约

8 日本的教科书问题/李秀石/上海国际所/已签约

9 日本的联合国外交/肖佳灵/复旦国关学院/2006年10月交稿

10 日本的饮食文化/徐静波/复旦日本中心/2006年10月交稿

11 日本的国策与靖国神社/胡令远/复旦日本中心/已签约

12 当代日本经济体制演进/冯玮/复旦历史系/已签约

13 日本的地方行政改革/藏志军/复旦国关学院/已签约

14 兴起中的日本NGO /吴万红/中国社科院日本所/意向

15 当代日本人文学说思潮/李振声/复旦日本中心/已签约

16 日本领土争端三种模式/王少普/上海社科院亚太所/意向

17 日本园林中的中国文化/许金生/复旦国际交流学院/已交出版社

* 建立网上图书馆,与南方各研究机构实现资料共享

* 召开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

* 引进人才

* 开展第二管道外交

天则经济研究所

天则?概况

“天则”语出《诗经》“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取意为“合乎天道自然之制度规则”,其中的“制度”既包括企业、市场等经济制度,也包括政治、文化制度。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由经济学家茅于轼、张曙光、盛洪、樊纲、唐寿宁与北京大象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于1993年7月创立。现任理事长为茅于轼教授,所长为盛洪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为张曙光教授。

天则经济研究所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间智库,其宗旨是支持和推进经济学理论和前沿性社会经济问题的高质量研究,为中国的改革实践提供制度创新的解决方案。

天则经济研究所荟萃了第一流的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其它学科的学者。他们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院等学术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著名院校;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信息中心等政府部门;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以及欧美著名大学研究机构等单位。天则经济研究所在保持与这些学者交流的同时,与上述单位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组织机构

理事长:茅于轼

常务理事:茅于轼、张曙光、盛洪

理事:曹远征、邓正来、樊纲、张曙光、卢跃刚、茅于轼、盛洪、史晋川、唐寿宁、吴滨、吴敬琏、汪丁丁、王永峰、周其仁

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

所长:盛洪

副所长:高岩

公用事业研究中心主任:盛洪(兼)

学术部主任:余大章

国际交流与合作部主任:赵旭

教育开发部主任:余大章(兼)

行政部主任:高岩(兼)

天则?学术

天则所自成立以来,在重视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其它领域交流的基础上,侧重于经济学、特别是制度经济学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并注重将基础理论与研究成果运用于社会经济制度问题的分析,并提出创新的制度解决方案,奠定了在学术界的地位。

学术论坛与研讨会

一、传统论坛

?双周学术讨论会。以其开放性、包容性和自由的学术空间而著称,自天则所成立之初至今从未间断,到2007年初已成功举办326期,早期专注于制度经济学的讨论,后来讨论领域逐步扩大,内容涉及社会学、法学、哲学、儒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分析与评论。十一年双周论坛精华已集结成书三册,名为《探究心灵》、《纵议天下》和《思考变迁》,以郷读者。

?制度经济学年会。自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天则所每年都会从中青年经济学家撰写的制度经济学论文中评选出优秀论文,在制度经济学年会上进行交流。

?制度经济学讲研班。从1998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

?宏观经济季度论坛。从1997年春季开始,每季度举办一次。

?天则内部书院。

二、精品论坛

?公用事业市场化(PPP)高峰论坛及讲研班

?资本市场交锋会

三、其他论坛

?新型企业的产权安排与企业制度研讨会

?中国企业并购典型案例国际研讨会

?民办高等教育改革论坛

?电力改革论坛

?中小城镇问题研讨会

? NGO论坛

?医疗体制改革论坛

?环境论坛

重点研究项目

?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已完成五期)

?中国贸易保护的代价

?政府体制改革研究(已完成五期)

? WTO与中国经济(已完成一期)

?中国经济人权及其指数

?中国公共治理指数

学术出版物

《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系列)

《中国经济学》(系列,每年一期)

《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季刊)

s天则内部文稿(系列)

《天下论丛》(系列)

《公正,透明--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之路》

《天则十年系列丛书》

中评网背靠学者、面向大众,以知识同社会进行良性互动为宗旨,是天则所的网上学术交流平台。

学者社区。囊括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文学、哲学等领域的顶尖学者,全面、及时地介绍这些优秀学者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和论文,并且能体现天则所独特的评价标准。

经济学人。发表经济学家最新文章。

法律生存。对中国走向法治国家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案例、重要法规、重大事件进行理性分析。

每周话题。捕捉社会热点、挖掘制度根源,已成中评网标志性栏目。

全球评论。对国际政治、经济问题进行学术分析,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声音。

天则?咨询——制度创新方案提供者

亚洲开发银行注册咨询公司(1996年起)

非洲开发银行注册咨询公司(1997年起)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咨询顾问(2004年起)

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包括了20余人的核心研究团队和200余人的特约研究员队伍

严格的质量保障机制:每个咨询成果向客户提交前都必须经过内部学术委员会审查和外部专家委员会的评议

十三年积累的核心研究能力

香港政治研究所

成立背景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是对香港以至大中华发展的重要契机。香港是一个成功的国际金融中心和享有自由法治的现代化社会,要继续保持这方面的优势,香港的政府对于各种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均需有正确无误和适当的政策。

有感于香港正处于大时代的转变及其在大中华整体发展上的重要性,17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工商界和专业人士、学者等,其中有属于不同政党的,于1995年发起组成香港政策研究所,同年6月在香港正式注册,十月全面展开运作。至2004年,己发展至有76位成员。

理念

研究所成员热心关注及积极参与香港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认为应该掌握时势转变,抱着兼容的态度,集合各种声音,以客观理性的政策研究为工具,努力协助香港及外围政府面对各种转变,促进各方的沟通合作,最终使公众及国际投资者能继续保持对香港现行制度的信心,确保香港社会稳定及经济繁荣。

定位

在海外,独立于政府民间智囊机构甚为普遍;在香港,这概念仍有待发展。

从财政资源角度来看,政府无疑是最有效推动公共政策研究的机构。香港政府本身亦设有智囊组织,但只专责为政府施政提供顾问意见。在大专院校方面,港府近年己拨出不少经费作研究用途,而此类研究则集中于学术层面居多。一直以来,私人机构均有资助一些专题研究;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往往只能服务社会上某些特定观点或兴趣。

香港政策研究所于一九九五年成立,作为独立于政府的民间智囊机构,正好为本港在这方面奠定新的发展基础。我们的运作,有赖社会大众支持;并以服务整体社会为目标。香港政策研究所仝人深信,香港是有很充裕的空间发展民间的智囊机构;我们致力秉承以下宗旨,履行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目标︰

在肯定香港回归中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基本法》的基础上促进香港的良性发展;

关心大中华的整体发展;

联系外围地区政府及相关的研究机构;

立足于民间,从民间推动社会政策的评论,或提出前瞻性的建议,作为建制或政党以外的观点,供各方参考;

定位为「非政党」、「非压力团体」、「非牟利」的有偿服务政策研究机构;

研究过程及结果以「独立性」、「公开性」及「高度透明度」为原则。

一国两制研究中心

定位:研究香港公共政策的民间机构\非官方、民间性质\非牟利\ 不依附党派,不参加选举.

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是专门研究香港公共政策的民间机构,于1990年底由一群关心社会的本港知名人士创办,在香港注册为非牟利有限公司,并得到香港政府核准为公共性质慈善团体。

本中心过去十年来就过渡期及落实《基本法》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提供政策建议,供各方参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本中心的研究重点转移至香港内部运作面对的社会和经济等重大问题,及香港与内地和邻近地区的经济及合作关系上,继续其作为政府以外的公共政策智囊的角色。

本中心并非政治团体,不赞助、不支持或附属于任何政党或政治团体。本中心不参与任何政治选举活动,不在选举中提名或支持任何候选人。本中心成员不得以本中心名义参加选举,本中心工作人员也不得参与助选及政党活动。

理念与工作方针:肯定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份,应与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支持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维护《基本法》。

肯定香港须自强不息,发展自我,并加强国际联系。

从香港整体、长远利益出发。尊重及维护个人权利和个体利益。

重视知识、研究、公开讨论和公众参与对制订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重视公众意见;肯定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决定的重要性。

以独立、客观、建设性的态度进行政策研究,就社会面对的问题提出方案及建议,尽量公开研究报告。

以开放的态度参与公共政策之制订过程,组织和参加公众讨论。

在开放、多元化和知识型的社会中,把本中心建立为一受重视及受尊重的意见思考中心。

集思广益:本中心的基本方针由理事会订定,日常政策和工作由执行委员会制定和执行。另本中心又诚邀本港多位社会知名人士组成顾问委员会,专门就本中心的运作提供意见。

本中心的日常事务由全职人员处理。研究人员全属香港、内地及海外大专毕业生。

本中心除致力开展研究项目外,还积极与外界学者、专家,以资助或合作形式,探讨有关题目。本中心又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汲取各行业专家对有关问题的意见,集思广益,研究与评审政策建议。

本中心一向与本港工商团体和学术机构紧密合作,进行有关香港经济发展、经济出路及政府政策的研究和交流活动。本中心亦与内地的重要政策研究机构保持协作关系,共同举办各个层次的研讨会及座谈会,以加强本港商界对内地中央及地区政策的认识,促进两地的社会、经济、商业及学术交流。

回馈社会:本中心把研究成果提供给政府及各有关机构作参考,其中涉及公众利益的研究成果在适当的情况下公开,并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

工作范围:本中心的工作可分为五方面:

(一) 探讨研究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景;

(二) 研究一国两制实践中的问题、其理论进一步的发展,及《基本法》执行上的问题;

(三) 研究香港与邻近地区,包括内地、澳门、台湾及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

(四) 促进各方面的意见交流;

(五) 推广研究成果。

研究范畴:本中心的研究计划分为五大组别,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及文化。

交流活动:为了辅助研究工作、促进意见交流,本中心经常主办讲座及研讨会,邀请内地和外国学者、专家发表研究构想和成果,供各方讨论,促进信息汇集和交流。

此外,本中心还经常筹办或协助安排香港与内地的互访和考察活动,促进两地人员对两地社会及政经情况的认识和了解。

出版:本中心除了出版本身的研究成果外,并出版外界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以促进对有关问题的意见交流。(研究报告及出版书刊简介见研究报告及书刊)

设施:本中心设有数据库,收藏有关书籍、文件、剪报及其它资料。本中心设有可容 20-30人的会议室。本中心亦安排、赞助外访专家在中心作长期或短期研究工作。

附属机构:本中心于一九九六年年底成立全资附属机构“香港民意调查中心有限公司”。该机构亦获香港特区政府核准为公共性质的慈善机构。除为本中心本身的研究提供辅助和参考数据外,香港民意调查中心亦接受外界人士或团体委托,提供专业的民意调查服务。

三略观察

【北京三略观察国际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略观察”)是在国内外数家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的鼎力支持下,并由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策划下于2002 年成立的专业化管理科学研究、咨询、培训机构,主要针对国内外经济、文化、军事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等进行专业的跨学科的分析、研究、咨询与培训。

三略观察集结了海内外一流专家学者173名,其中(国内)院士37名、博士53名、硕士67名,(海外)专家16名,对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层次、实用性、全方位、高水准的研究,为政府、军队和企业提供一流的决策报告和咨询建议。从2002年成立至今,三略观察在相关领域和行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三略观察是管理科学研究者,管理科学实践者及管理科学创新者的家。

三略观察是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管理工作者进行沟通的媒介。

三略观察是管理界、经济界、政界、军界、工商界、金融界、学术界、新闻界进行交流合作的场所。

三略观察是组织和帮助管理学家进行理论创新,帮助企业和企业家提高素质,树立形象,为国内外各类用户提供服务的机构。

三略观察是您的参谋本部。

“砺志求真,笃学明德”。坚持追求科学真理和原始创新,以先进的管理思想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三略观察】宗旨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掌握经济规律,把握发展大势,为经济决策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竭力成为我国管理与决策部门的智力集团。

为世界和平服务。

【三略观察】研究方法

三略企业分析(SMEA)

三略企业分析旨在能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策略忠告和实际的操作,进一步提高您的公司的竞争力,而且有计划的改良它的管理体制。

三略采用的效益第一的分析方式,联合世界级专家的多功能的团队,我们在为您的公司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的同时,尽量采用新的思路,有助于应对今天复杂而且多变的挑战,我们将会为不同的业务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