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伟人 > 正文

统帅毛泽东:游击战运动战大师

2008-05-30 22:21 伟人 ⁄ 共 4389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在军事史上成为定论的是,著名的军事统帅大都没有系统的军事理论著述,而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又大都没当过统帅。或许只有毛泽东是个例外,他是兼而备之。这使得他既有可能从亲自领导的战争经验中总结出军事理论,又可以把自己提出的理论付诸实践并加以反复验证。

毛泽东从千余人的农民队伍起家,经过二十二年的武装斗争,直到成为数百万大军的统帅。他平生直接或间接指挥了四百多个堪称经典的战役和战斗,做到在没有实力的情况下决不虚张声势;在具备实力的情况下决不犹豫退缩。不打则已,打则必胜。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专门为弱者提供的战胜强者的思想武器,其军事理论的影响到目前仍然被世界许多武装组织奉为圭臬。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就是著名的服膺者,而且,许多游击队仍然在借用毛泽东的军事理论与政府军作战。

游击战起家毛泽东军事思想逐步形成

毛泽东是游击战的大师,他把游击战上升到了战略高度,是包含了战略进攻战役迂回包围战术突击的游击战。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红军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获得胜利,就表明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实用。

1930年冬,政府军十万兵力进攻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毛泽东、朱德指挥四万红军两次大步后退,从赣江西岸一直退到根据地中心区域,来到江西省宁都县北部的黄陂、小布地区。红军实施中间突破,五天内打了两个胜仗,消灭对手一个半师,打破了围剿,迈出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略转变的第一步。毛泽东当年题写的对联体现了这一军事战略思想的转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1931年蒋介石二十万大军实施第二次围剿。红军半个月走七百里,连打五个胜仗。这是红军继续实践与完善积极防御战略的结果,使红军的作战原则趋向成熟。

1931年夏三十万政府军第三次围剿,红军则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穿插突围,声东击西”的打法。第三次反围剿规模之大,情况之复杂,战斗之激烈,都超过了前两次,表明红军的运动战已经成熟,完善了带游击性的运动战的打法,准确处理打运动战歼灭敌人和放弃土地的关系,解决了在“打”和“走”的间隙争取时间休整部队、力争打立足未稳和运动中之敌、善于从被动中争取主动等问题。

对第四次反围剿的作战方针,毛泽东采取“声东击西,分散敌人,在山区打大规模伏击战”的战法。蒋介石痛心地承认:“此次挫败,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惟一之隐痛!”此次得胜,进一步证明红军依靠根据地积极防御、实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歼敌的作战方针是有效的。

毛泽东1936年12月发表了军事理论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红军作战经验,提炼作战原则,阐明了一系列的重要规律。以这篇军事理论著作的发表为标志,表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进入了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避实击虚四渡赤水经典作战

据说,二战名将、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曾问毛泽东:“在你所指挥的辽沈、淮海等四大决定性战役中,你最看中哪一个?”毛泽东回答说:“四个都不是,在我一生的军事战略中,我最看中的是红军四渡赤水的胜利,这是我最得意之作。”中国军事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单秀法教授说,四渡赤水之役就是挽救了红军,也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当时,中央红军为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也为摆脱从四面包围而来的国民党军,于1935年1月20日撤离遵义,准备渡过赤水河后从宜宾至泸州段北渡长江。遂于29日凌晨一渡赤水,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寻机渡江。此时,川军集中了三十六个团驻防长江南岸。鉴于北渡长江计划难以实现,毛泽东提议再渡赤水回师遵义。他认为,要利用敌人误判红军北渡长江而出其不意,挥师向东打击战斗力最薄弱的黔军王家烈部,以运动战主动歼敌。2月20日前后,红军由太平渡、二郎滩等地向东二渡赤水,并在五天之内取铜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歼灭王家烈八个团和吴奇伟纵队两个师,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一次胜利。

此后,蒋介石重整部署,以三十多万军队形成了新的包围圈。红军于3月11日再次撤离遵义西进,准备歼灭周浑元部后在遵义以西割据。3月16日在茅台附近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并以一个团向西北方向的长江南岸佯动。蒋介石下令各部向古蔺地区追击。毛泽东则再次调头向东,在敌军间隙中穿过,于21日晚至22日晨四渡赤水,迅速向南渡过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蒋介石正坐镇贵阳,城内只有一个团,红军未遇拦阻便迅速进至金沙江边,以几条小船从容渡江,就此甩掉政府军。

四渡赤水之战没有能够实现立足川黔的设想,但取得了遵义胜利,并最终摆脱了追军。毛泽东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用兵,避实击虚,这与长征初期一味死打硬拼形成鲜明对比。红军与敌周旋,虽然走了不少弯路,兵力疲劳不堪,但数十万政府军被红军牵来拖去,更是疲惫。此种兵法,正是毛泽东总结的战略战术精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保存力量 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

1946年6月下旬,国共两党军队在中原地区(湖北、河南交界)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长达三年多的第二次内战就此开始。期间,政府军依靠优势兵力对共产党统治区展开全面进攻。解放军边打边撤,转移到山区保存实力,包括张家口在内的华北重镇最多有105座城市被政府军占领。刘峙、程潜所部二十万优势兵力攻打共产党中原统治区的核心宣化店,解放军被迫全线撤退,将主力调往延安地区。

同时,潜入山区的共产党军队再度使用了在第一次国共内战中的运动战战略,利用政府军分散搜索的契机,集中两到六倍兵力展开包围进攻。这种方式成为解放军的首要作战策略。经过八个月的作战,政府军战斗减员约71万人,可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个旅,下降至85个旅。

1947年的3月,蒋介石下令胡宗南调集二十万军队进攻延安,企图消灭中共中央和西北解放军。考虑到实力悬殊,毛泽东主动放弃延安,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毛泽东说:“暂时放弃延安,是意味着将来解放延安、南京、北京、上海,进而解放全中国,离开延安有延安,守延安失延安。”同时解放军开始在陕北高原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分别取得了在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地的胜利,政府军经过三个多月的“蘑菇战”,即游动作战,军力、士气下降严重,最终放弃了陕北高原的战斗。

同时,在孟良崮战役中,号称“王牌部队”的国民革命军整编74师全军覆没,解放军军力上升至280万人,装备了重炮兵与工兵,基本具备了同蒋介石决战的实力。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

三大战役大开大合 奠定全国盛局

到1948年夏秋,解放军已经攻占东北97%的土地,东北总兵力发展到一百余万。面对东北非常不利的形势,蒋介石很焦虑。为保存力量,曾考虑放弃长春、沈阳,打通铁路交通线,把沈阳主力移到锦州,伺机转用华北、华东战场,但又顾虑放弃东北会在政治和军事上产生严重后果,因而举棋不定。(上为1947年毛泽东在行军途中照片)

在蒋介石对东北抉择犹豫不决之时,毛泽东则做出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路,把作战重心放在锦州,并准备借攻打锦州而歼灭沈阳来援之敌的决策。并号召东北部队要树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沈阳敌军全军来援时要敢于作战,就地歼灭。

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部署华北的国民革命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猛攻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与之鏖战六昼夜,打垮数十次冲击,成功阻止了东进兵团。而“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三个纵队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十万余人。随后,长期被困在长春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投向共产党,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解放军遂于21日进入长春。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十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结束,东北全境为共产党占领。在辽沈战役中,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革命军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随后,毛泽东再度发起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战区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由于辽沈大胜,毛泽东决定扩大淮海战役的原定规模,由华东、中原两军联合作战,全歼刘峙集团于淮河以北。毛泽东说,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而且第一步歼灭该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他指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圩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十万人。中原野战军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所部三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之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歼灭其中孙元良兵团约四万人。第三阶段华东野战军总攻杜聿明部,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十个军约二十万人。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激战六十六天,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革命军55.5万人,夺取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

1948年11月4日,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讨华北作战方针,加强长江防线。然而傅作义提出坚守平津的主张,并估计东北解放军在辽沈大战后需休整三个月至半年方能入关。于是傅作义全部人马便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五百公里的铁路沿线摆成一字长蛇阵。这个长蛇阵的特点是蒋系部队控制北平以东,傅系部队控制北平以西,必要时可以各自撤逃。

毛泽东估计傅作义下步行动有三种可能:一是固守平津;二是放弃平津,傅系部队撤逃绥远,蒋系部队撤江南;三是放弃平津,所有部队撤至南京一带。有鉴于此,命令1948年11月中旬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战役的基本方针是:抑留傅作义部队于平津张地区,先完成战略上的包围和分割,尔后先打两头(张家口、新保安和塘沽)、后取中间(北平、天津),以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手段,就地全歼傅作义部队。实现这一方针的关键是抑留傅作义部队于华北地区。

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守军十三万余人,攻克天津,1月31日和平接管北平,平津战役结束。平津战役历时六十四天,解放军以3.9万人伤亡的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革命军52万余人,夺得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的全部华北地区。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国民革命军损失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蒋介石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使得国共两军实力完全逆转,毛泽东顺势发动渡江战役,一鼓作气夺下政权,蒋介石被迫撤往台湾。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