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伟人 > 正文

一代斗士毛泽东●第一章 一方水土

2009-11-08 12:51 伟人 ⁄ 共 542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韶山距县城九十华里,是一个比较贫瘠的山村。

湖南,素有芙蓉国的美称。滔滔长江的南岸,是号称“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湖的南部,伸展着湘、资、沅、澧四条江河。位于湘江流域的湘潭县西北部的韶山冲,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狭长谷地。这里,山势雄伟,松柏葱茏,风光旖旎。清光绪六年(1880年),韶山布衣名士周定宁作了一篇《韶山记》,描绘了韶山的景观:

韶山,楚南一名山也!介三湘而远七泽,发岳麓而控东台。潆回地涌,水飞雪流之花,九巍天开,山横玉枕之案。绵亘百余里,蜿蜒来八面之龙。山苍莽,际无隆,狩幸致南巡之大舜。凤音亭,丹凤衔书;胭脂井,紫龙吐沫。上麓天,风云际会,前金紫后……。

美丽的自然风光,也许能为少年毛泽东增添几分灵气。然而,影响他思想性格形成的却是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这是一个处在闭塞乡村的世代务农的家庭。

韶山毛氏原籍江西。元朝至正年间,战事连年,其始祖太华公从江西吉州龙城迁徙云南澜沧,并娶妻生子。明洪武十三年,太华公入居湖南湘乡。十余年后,长子、四子移至湘潭韶山定居。从始祖太华公算起,毛泽东是第二十代子孙。

毛泽东的祖辈,都是终生辛劳的农民。曾祖父毛四端,主要靠种田、砍柴、出卖劳力为生,靠借债购置田产。祖父毛翼臣也是一个忠厚的庄稼人。由于家境窘迫,债务愈背愈重,不得不典卖田产。虽生活艰难,然毛氏家规很严,据毛氏族谱记载,有家训十则和家戒十则。家训是:“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乡邻”、“教训子孙”、“矜怜孤寡”、“婚姻随宜”、“奋志芸窗”、“勤劳本业”。家戒有:戒“游荡”、“赌博”、“争讼”、“攘窃”、“酗酒”等。

对毛泽东产生直接影响的还是他的父母亲。就思想性格的某些方面而言,毛泽东的父母亲组成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家庭。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读过几年私塾。年轻时因负债过多而被迫当兵多年。但毛顺生精明能干,善于经营,且克勤克俭,很快积攒了一些钱,富了起来,成为韶山冲一户比较富裕的中农。同时,他还贩运稻米、耕牛、生猪。几年下来,毛顺生的家境逐渐富起来,成为当地的一个“富农”。

毛顺生善于勤劳起家,但却是一个自私、刻薄,且脾气暴躁和专制的人。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十三岁时与小自己三岁的毛顺生订婚,正式结婚是十八岁。婚后生下两胎均夭亡,毛泽东是第三胎,乳名“石三伢子。”

与毛顺生迥然不同,文七妹则是一个性情温和、仁慈善良、乐于助人的妇女。

毛泽东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性格迥异的家庭中。父亲暴躁、专制而又自私,母亲温和、善良而又无私。这样一个在思想性格上似乎冰炭不可相容的家庭,却从正反两个方面锻造了少年毛泽东的品格。

毛泽东的母亲于1919年去世。

毛泽东自幼年就显现出来的这种品质:自我作主,敢想敢做,无人能阻挡得了的倔强性格。只要是他认为合理的东西,必定不屈不饶,坚持到底。

毛泽东在家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他的血液流淌着反叛的个性。他最早的一次反叛,是在10岁的时候,为抵抗经常打骂学生的私塾老师,独自从学堂逃出,在附近山中迷了路,乱跑了三天之后,才被家人找回。

毛泽东自己生活中的直接反叛,则是反对父亲的专制和刻薄。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家里有两个党,一个是在朝党,只父亲孤家寡人一个;另一个是在野党,由他和母亲、两个弟弟,有时还包括长工在内组成。母亲只赞成用温和的方法来对付,他则主张公开的反叛。为了辩驳父亲对他所谓的“不孝”责备,他以经书作武器,对父亲说:“经书上说‘父慈子孝’,可见父慈在先,子孝在后,哪有父不慈而子能孝的呢?”

有一次,毛泽东从韶山外婆家棠佳阁,行到石砚冲山边,突然有一个人两手叉腰拦住去路。这个人是富家子弟赵某,他经常在穷人面前卖弄文墨。毛泽东早有所闻。赵说:“我知道你是文家外甥,今天我家考考你,若能答出题,我让你过去。若答不出你得大方框关小方框。”

毛泽东不慌不忙,也来个双手叉腰:“你爱问就问吧!”赵某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

毛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龟孙子的孙,有理无理的理(李与理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的龟孙不讲理。”

赵听后满脸怒气,但无从发泄,只好让他过去。

13岁时,毛泽东不得不离开学校整日劳动。白天到地头干活,晚上帮父亲记帐。大约在此时,他与父亲发生了争执。父亲骂他后,他就离开了家,他父亲急忙追上来,边劝边喝令他回去。这时,毛泽东跑到一个池塘边,威胁道,如果父亲再走近一步,他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后来风趣地说:“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他父亲坚持要毛磕头认错。毛泽东提出,如果父亲答应不打他,他可以跪一条腿磕头。父亲接受了他的条件。“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毛泽东后来说:“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焉;可是如果我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跳水风波”使少年毛泽东就已经懂得,只有反抗,只有斗争,才有胜利。

有一次私塾的老师毛宇居为罚毛泽东,来到院中央,指着天井说,我要你赞井。毛泽东围着井转了两圈,便赞起来:“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可见小小年纪的毛泽东就志向不一般。

1902年,毛泽东刚满8岁,父亲给他取名咏芝(以后毛泽东写作润之或润芝),送他到私塾念书。于是,毛泽东开始就读于韶山南岸私塾,两年后转到关公桥、桥头湾、井湾里等地私塾。1907年秋至1909年夏,毛泽东辍学在家。1909年秋至1910年夏,复读于韶山乌龟井、东茅塘私塾。

毛泽东读书是从《三字经》开始的,接着读《论语》、《孟子》和《诗经》等。可以说,儒家经典对少年毛泽东产生很大影响,但毛泽东更喜欢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

据毛泽东后来自述:“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这本书我非常喜欢,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对于这件事,我纳闷了两年之久,后来我就分析小说的内容。《盛世危言》激起我想要恢复学文的愿望,我也逐渐讨厌田间劳动了。”

毛泽东的最大的“忤逆不孝”是抗婚,父亲按照习俗,为他娶了个20岁的媳妇罗氏,而毛泽东当时仅15岁,他坚决拒绝,一直不承认这桩婚姻。

大概在毛泽东15岁时,他就显露出对小说与历史故事和研读儒家经典的喜爱,通过广泛的阅读,少年毛泽东成为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崇拜者。毛泽东还非常喜爱诸如《水浒传》那样充满暴力和造反精神的历史书籍。几年后,许多青年学生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毛泽东却有自己的不同之处。他既拒绝通过仕途,改造政府,也反对教育救国论。他认为最好的途径是占山为王,像《水浒传》中所描写的绿林好汉们一样。

毛泽东当时最喜爱的长篇小说是《三国演义》,及其史书《三国志》。当毛泽东的同学们坚持认为《三国演义》只是一部以三国历史为背景的传奇小说而不是一部真实的史书时,毛泽东非常愤慨。由于当时的历史老师也赞同那些人的观点。毛泽东觉得非闹一下不可了。他决定发起一场反对历史老师的运动,毛泽东鼓动人的天才充分显露出来。但校长也站出来支持历史老师的观点,毛泽东随即起草了一份请愿书,要求罢免校长,还劝其他同学在上面签字。但这次抗议活动没有达到任何目的。

在《世界英雄列传》一书中,毛泽东了解到了拿破仑、华盛顿、林肯、彼得大帝、卢梭、孟德斯鸠等人,并很明显地流露了他的赞赏之情。毛泽东向当时的好朋友箫子抒发了一番感慨。他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南丽、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软弱不振,要使他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八年艰苦战争之后,才得到胜利,建立了美国。”

毛泽东16岁的时候,父亲将他送到湘潭城里一家米店去当学徒。这时湘乡县的东山书院已改为新式的高级小学。毛泽东很想进这所学校。经过同父亲的力争和亲友的说情,父亲才同意他去念书。1910年早秋的一天,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从此,他就离开了这个束缚自己身心的家庭和风气闭塞的韶山冲。

东山小学作为一个新式小学,既教经书,也教自然科学、英文、音乐等。教员中有戴假辫子的日本留学生。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人。17岁时,一次老师让学生写诗,在诸多的咏蛙诗中,不是写蛙鸣如开音乐会,就是青蛙是益虫,唯独毛泽东的《咏蛙》诗,却别出心裁,另有立意。“独坐池塘如虎踞,缘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将小小的青蛙赋予了虎气,确是别树一帜。

当时,毛泽东对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刊》这个刊物倡导的民主进取精神和康有为的改革运动,使他最感兴趣。康有为、梁启超两人便成为这个少年此时最为钦佩的人。

康有为、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是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清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明确断言自西汉末年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儒家所尊崇的经典——古文经是“伪经”,从而在思想界刮起了一阵“大飓风”,掀翻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具有极大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门徒,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于1902年2月创办《新民丛刊》,积极介绍西方民主主义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鼓吹民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关于康梁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一是主变哲学。变化的观念是康梁哲学思想中比较宝贵而有生气的部分。康有为认为,“穷则变,变则通”。梁启超则发挥了康有为的主变哲学,主张创新,反对作古人的奴隶。这些思想对青年毛泽东有着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其二是大同世界的理想。康有为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他所著的《大同书》,提出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公有制,人人平等,劳动光荣等等思想。其三精神革命与“变化民质”的思想。梁启超认为中国近代的“软弱”,主要原因在于国民思想的“愚昧落后”、“道德败坏”和缺乏国家思想、权利观念、自治能力等。因此,挽救中国的出路在于改变人心道德,培养“新民”。这一思想对五四前期毛泽东思想影响很大。其四是康梁笔法。康梁执晚清文坛牛耳,文风上多为平易畅达,反对桐城派古文风。尤其是梁启超的“野狐”笔法,“其文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则别有一种魔力。”毛泽东则是这种文风的仿效者。

毛泽东写的《言志》、《救国图存录》、《宋襄公论》等文章写得好,在学校出了名。老师阅后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在清末,湖南是办新式学堂最早也最多的省份之一。到1907年,总计全省有商业、实业、师范、中学等82所,还有女子学堂7所,学生共达14000人,而长沙又集中有二、三十所。

毛泽东在学校只读了半年,学校的校长、老师主张他去长沙考中学堂,继续深造。临行时,毛泽东抄了一首诗送给表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以表示自己立志求学和男儿志在四方的决心。

1909年,湖南洞庭湖区洪水成灾,成千上万的灾民涌入长沙觅食。毛泽东知道这次长沙“抢米风潮”饥民暴动的情形,非常激动,觉得不反抗便没有劳苦大众的生路了。

日后,毛泽东发出感慨:“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这些接连不断发生的事情,在我那早有反抗意识的年轻的头脑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

1911年,毛泽东成为同盟会《民主报》的热心读者。为报上的反清言论和革命事迹所深深感动,并兴奋地写了一篇表示政见的文章贴在学校的墙壁上。主张让孙中山回国就任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为革命的潮流所鼓舞,血气方刚的毛泽东毅然剪去自己的辫子,并且说服他的朋友和同学也剪掉,以表示反抗清朝的决心。

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南是全国第一个响应独立的省份。当革命党人和新军正在长沙起义时,毛泽东显得异常兴奋。他决定到汉口去参加黎元洪的革命军。当时革命军正沿着粤汉铁路逼近长沙,毛泽东未离开前,长沙就被起义军占领。于是,毛泽东打消了去汉口的念头。

当“汉旗”在长沙的抚台衙门升起,毛泽东就毅然参加了新军,当一名普通列兵。

在新军中,除了操练和作一些军事勤务,毛泽东将大部分饷银订了省内外的几种报纸,每天仔细阅读,非常注意政治时事与社会问题。他在报纸的专栏里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并引起他的极大的兴趣。由于孙中山和袁世凯之间达成了协议,预定的战争取消了,南北统一了。毛泽东只当了半年士兵后,便决定退出新军。

毛泽东决定继续读书,以求得新的学问和寻找新的出路。他一连投考了几个实业、法政、商业等专门学校,都不如意,有的仅住了个把月就退出来。毛泽东来到一所商业学校读书。这所学校的大多数课程都用英语,而他几乎不懂英语。不久便退出该校进入省立第一中学,然而该校课程少,校规也使毛泽东觉得不舒服。在这里,他仅读了6个月就退学了。

原文博客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