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经济·理财 > 正文

何新:价值规律论纲

2009-05-31 11:05 经济·理财 ⁄ 共 698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资本论》的现代读解 

  关于价值规律——价值形成与价格实现问题,是经济学之核心问题。 

  价值规律应分为三个层面分析: 

  ①价值形成规律(李嘉图——马克思规律。价值本体论) 

  ②价格形成规律(古诺一门格尔规律。边际效益规律) 

  ③金融资本之定价权(资本决定市场价格) 

  1.价值之语义。 

  汉字繁体之“价”字从人从贾。价者,贾也,字根是贾。 

  [何谓贾?语源学:贾、假、借、给古音通,系通义之同源字。贾者,假也。假者,借也,给也。有给有还谓之借(假)。交易起源于假借。假借以及偿还,实质即交换。交换而易主谓之“交易”。有偿给出曰“卖”,有偿取进曰“买”。卖者,给也;买者,取也。各取所需而两相情愿之交换,谓之交易或买卖。] 

  贾,兼有买进(沽入),卖出(沽出)的涵义。 

  值者,所值,对当物也。借之所偿谓之“值”(值者,得也,顶、代也)。 

  价值者,贾值也。假借品及交换品之所值,谓之“价值”。 

  2. 交换成立之前提是人类之欲求与需要。事物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决定其能否满足人类之欲求与需要。 

  3.人有需求之物,而先为他人已据有者,若欲取之,只有二途:或强取(掠夺、战争、索要),或巧取——即交换。 

  4.物品买卖成交之交换量,谓之价格或市场价格。 

  5.随机之交换,导致偶然定价,成交之价格有极大随意性。 

  而常态之交换,则必然趋向理性之定价,即均衡定价。买卖双方协商接受的均衡定价之尺度,是商品内涵之真实价值。 

  真实价值是虚拟实体(马克思说是一种社会关系)。 

  6.因此,商品价值之评估有二重性。一为内涵价值,一为外现的交换价值,即商品在市场中呈现之外化估价——商品之“价格”。 

  7.内涵价值与价格之不同,在于内涵价值是内在的、非外现的。 

  价格具主观性,是外现的,是商品内涵价值之外化。其实现取决于购买活动,从而转换为货币。 

  8.人类所需之交换品无非三类: 

  (1)自然产生之资源品 

  (2)他人制作之产品 

  (3)他人之劳动力(劳务) 

  [交换经济的起源: 

  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发生自然产品及其加工物之交换活动。距今约1万8千年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海蚶壳和赤铁矿粉,原产地分别在数百公里以外的渤海湾和宣化地区,应属交换而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较为确切的非货币交换的实物证据。 

  另外,略晚出现的一些较大规模的石器制造地点,如山西阳高许家窑、襄汾大崮堆、太原古交镇、陕西梁山、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大窑村南山遗址等,很有可能是当地的石器制造与交换中心。[1] 

  在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铜石并用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实物交换的范围已大为扩展。大汶口有些大墓中随葬着特别精致的物品,如玉钺、象牙梳、象牙雕筒、鳄鱼皮(蒙鼓用)、白陶等。其中有些原料,有鳄鱼皮、象牙和玉石等,都非出自本地产品,只有通过交换和掠夺手段才能得到。 

  而在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西部卡若文化遗址中,则发现了贝饰10枚,系宝贝穿孔而成的坠饰。卡若遗址位于今西藏东部昌都县加卡区卡若村,北距昌都县治约12公里。宝贝(Cowrie shell)产于南海,既出于卡若文化遗址,是当时存在远距离交换关系(多半是间接关系)的有力证明。由此可见,往往被低估的史前文化,其交通幅员广度及交换水平,实在让人瞠目惊异。[2]] 

  9.私有制,占有,占有权利,是社会交换成立之前提。 

  人权分为两部分。一为自然人权,生存权,即每个人与生俱来之人生需要、欲求以及获得满足之权利。二为社会人权,在社会历史中形成之人身权利。 

  占有权,是社会人权。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于私有权利之上,乃是私有权利最全面扩张之社会形态。 

  10. 商品者,可“商议”之交换品也。商品之交换量经商议、协商决定。商人者,商谋之人也。 

  11.物品之稀缺性,决定其取得之难度。其取得之难度,即商品之形成度,乃是交易谈判的基础。 

  12.商品之内涵价值不取决于市场估价,而决定于其制作成本。商品之制作成本,形成于其生产过程中使用之诸要素。这些要素以货币估值,谓之生产成本。成本,即商品形成要素之价格总合。 

  13.商品原初之初始估价,并非以货币估值(尚未发明货币)。商品之形成元素只有两项,即:天然物品与人类之劳作。 

  因此,自然品之稀缺性及劳作难度(此二者相关联且可通约),是商品内涵价值形成的两大基本要素。 

  14.自然品之稀缺性低,则获取容易,人类取得之所付出之劳作量则较小。 

  稀缺性高,则获取困难,人类取得之所付出之劳作量则较大。 

  在此条件下,劳作量之付出量,是比较交换品(商品)之交换量的尺度。单位商品中内涵之劳作付出量愈高,则其可得之交换物逻辑上愈多——内涵价值愈高。 

  因此,根本上看,正是劳作难度,亦即“劳动量”之内涵,是价值形成的原因。 

  15.简单交换: 

  实物对实物的直接交换。 

  在交换史上,即需求满足型交换(不计值交换/不等值交换)。 

  16.简单交换形成简单价格。 

  简单价格:如A以10元成本生产10件商品,则每件产品之基础价格为10元÷10件=1元/件 

  17.复式交换: 

  所谓复式交换,即间接的交换,指以货币作为交易中介的交换。 

  需求者先要取得货币,才能通过货币交换到所需品。供货者,不是将商品直接供给需求者消费,而必须先将商品交换为货币。 

  18.马克思指出:复式交换中“买”与“卖”两环节通过货币为媒介而相分离,已蕴涵了原初态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原初态经济危机即供求失衡危机:买者买不到(持币待购),以及卖者卖不出产品(得不到货币)。 

  19.一切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即:以同等价值对同等价值的商品相交换。 

  (A以每件内涵价值1元的物品,交换B的每件内涵价值1元的物品。1元=1元) 

  20.等价交换规律是:以内涵价值互为等量的商品作交换。 

  ——《资本论》的现代读解 

  关于价值规律——价值形成与价格实现问题,是经济学之核心问题。 

  价值规律应分为三个层面分析: 

  ①价值形成规律(李嘉图——马克思规律。价值本体论) 

  ②价格形成规律(古诺一门格尔规律。边际效益规律) 

  ③金融资本之定价权(资本决定市场价格) 

  1.价值之语义。 

  汉字繁体之“价”字从人从贾。价者,贾也,字根是贾。 

  [何谓贾?语源学:贾、假、借、给古音通,系通义之同源字。贾者,假也。假者,借也,给也。有给有还谓之借(假)。交易起源于假借。假借以及偿还,实质即交换。交换而易主谓之“交易”。有偿给出曰“卖”,有偿取进曰“买”。卖者,给也;买者,取也。各取所需而两相情愿之交换,谓之交易或买卖。] 

  贾,兼有买进(沽入),卖出(沽出)的涵义。 

  值者,所值,对当物也。借之所偿谓之“值”(值者,得也,顶、代也)。 

  价值者,贾值也。假借品及交换品之所值,谓之“价值”。 

  2. 交换成立之前提是人类之欲求与需要。事物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决定其能否满足人类之欲求与需要。 

  3.人有需求之物,而先为他人已据有者,若欲取之,只有二途:或强取(掠夺、战争、索要),或巧取——即交换。 

  4.物品买卖成交之交换量,谓之价格或市场价格。 

  5.随机之交换,导致偶然定价,成交之价格有极大随意性。 

  而常态之交换,则必然趋向理性之定价,即均衡定价。买卖双方协商接受的均衡定价之尺度,是商品内涵之真实价值。 

  真实价值是虚拟实体(马克思说是一种社会关系)。 

  6.因此,商品价值之评估有二重性。一为内涵价值,一为外现的交换价值,即商品在市场中呈现之外化估价——商品之“价格”。 

  7.内涵价值与价格之不同,在于内涵价值是内在的、非外现的。 

  价格具主观性,是外现的,是商品内涵价值之外化。其实现取决于购买活动,从而转换为货币。 

  8.人类所需之交换品无非三类: 

  (1)自然产生之资源品 

  (2)他人制作之产品 

  (3)他人之劳动力(劳务) 

  [交换经济的起源: 

  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发生自然产品及其加工物之交换活动。距今约1万8千年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海蚶壳和赤铁矿粉,原产地分别在数百公里以外的渤海湾和宣化地区,应属交换而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较为确切的非货币交换的实物证据。 

  另外,略晚出现的一些较大规模的石器制造地点,如山西阳高许家窑、襄汾大崮堆、太原古交镇、陕西梁山、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大窑村南山遗址等,很有可能是当地的石器制造与交换中心。[1] 

  在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铜石并用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实物交换的范围已大为扩展。大汶口有些大墓中随葬着特别精致的物品,如玉钺、象牙梳、象牙雕筒、鳄鱼皮(蒙鼓用)、白陶等。其中有些原料,有鳄鱼皮、象牙和玉石等,都非出自本地产品,只有通过交换和掠夺手段才能得到。 

  而在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西部卡若文化遗址中,则发现了贝饰10枚,系宝贝穿孔而成的坠饰。卡若遗址位于今西藏东部昌都县加卡区卡若村,北距昌都县治约12公里。宝贝(Cowrie shell)产于南海,既出于卡若文化遗址,是当时存在远距离交换关系(多半是间接关系)的有力证明。由此可见,往往被低估的史前文化,其交通幅员广度及交换水平,实在让人瞠目惊异。[2]] 

  9.私有制,占有,占有权利,是社会交换成立之前提。 

  人权分为两部分。一为自然人权,生存权,即每个人与生俱来之人生需要、欲求以及获得满足之权利。二为社会人权,在社会历史中形成之人身权利。 

  占有权,是社会人权。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于私有权利之上,乃是私有权利最全面扩张之社会形态。 

  10. 商品者,可“商议”之交换品也。商品之交换量经商议、协商决定。商人者,商谋之人也。 

  11.物品之稀缺性,决定其取得之难度。其取得之难度,即商品之形成度,乃是交易谈判的基础。 

  12.商品之内涵价值不取决于市场估价,而决定于其制作成本。商品之制作成本,形成于其生产过程中使用之诸要素。这些要素以货币估值,谓之生产成本。成本,即商品形成要素之价格总合。 

  13.商品原初之初始估价,并非以货币估值(尚未发明货币)。商品之形成元素只有两项,即:天然物品与人类之劳作。 

  因此,自然品之稀缺性及劳作难度(此二者相关联且可通约),是商品内涵价值形成的两大基本要素。 

  14.自然品之稀缺性低,则获取容易,人类取得之所付出之劳作量则较小。 

  稀缺性高,则获取困难,人类取得之所付出之劳作量则较大。 

  在此条件下,劳作量之付出量,是比较交换品(商品)之交换量的尺度。单位商品中内涵之劳作付出量愈高,则其可得之交换物逻辑上愈多——内涵价值愈高。 

  因此,根本上看,正是劳作难度,亦即“劳动量”之内涵,是价值形成的原因。 

  15.简单交换: 

  实物对实物的直接交换。 

  在交换史上,即需求满足型交换(不计值交换/不等值交换)。 

  16.简单交换形成简单价格。 

  简单价格:如A以10元成本生产10件商品,则每件产品之基础价格为10元÷10件=1元/件 

  17.复式交换: 

  所谓复式交换,即间接的交换,指以货币作为交易中介的交换。 

  需求者先要取得货币,才能通过货币交换到所需品。供货者,不是将商品直接供给需求者消费,而必须先将商品交换为货币。 

  18.马克思指出:复式交换中“买”与“卖”两环节通过货币为媒介而相分离,已蕴涵了原初态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原初态经济危机即供求失衡危机:买者买不到(持币待购),以及卖者卖不出产品(得不到货币)。 

  19.一切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即:以同等价值对同等价值的商品相交换。 

  (A以每件内涵价值1元的物品,交换B的每件内涵价值1元的物品。1元=1元) 

  20.等价交换规律是:以内涵价值互为等量的商品作交换。 

  21.马克思说,在等价规律中,蕴涵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三大基本价值,即:  自由交易,平等交换,多数优胜——自由、平等、民主。  

  但是,价值在市场中之二重化,价格对价值之背离,造成等价交换规律之破坏。  

  22.等价交换意味着等价价值品之交换,并非意味同等价格品之交换。  

  同等价格对同等价格之交换,未必是等价交换。因市场价格之形成,受市场之需求度影响,而非单纯决定于价值之同等性。  

  23.先有实物交换。实物交换无需货币作为媒介。  

  某种交换品、商品,由交换之标的物;转变为交换过程中普遍接受的中介物,这种商品因此而成为货币。如贝类、珍珠、布匹、铜、铁等金属物、金、银等贵金属,都曾作为交易中介物即货币。  

  24.等价而可长久储存的,有普遍需求而不易消费的,随形大小而可分割的物品,最易作为中介媒体,从而成为交易之中介物。  

  历史上,贵金属(金、银、铜、铁)因具有上述性质而成为“普适价值”载体,即货币。  

  马克思说:“黄金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黄金。”  

  25.货币具有两种形态:  

  (1)实体货币,珍宝(宝石、宝贝)及贵金属——金、银、铜、铁。  

  (2)虚拟货币,某种信用证券,即纸媒货币或支票。  

  26.生产者间的销售竞争,迫使生产者设法降低商品之生产成本。  

  同时期同质产品之最低成本,意味着最低销售价格,最具有市场竞争之优势。  

  (此最低生产成本,即马克思所谓“社会必要劳动量”。)  

  27.问题是,物与物,商品与商品形态、性质、用途不同,如何计算其等价性?  

  在交易的实践中,人们发现:产品形成度之衡量,即以物品内涵劳作量(内涵价值)相比较,可以作为商品交换计量的第一尺度。内涵劳作是即生产成本。  

  这种成本计较,在货币发明后,可以直接用货币量作计量,形成商品之生产(包括运输)成本价格。  

  28. 劳力价值论之本质是生产成本价值。  

  以生产产品之劳作难度,亦即单位商品中的劳作涵量,作为价值计算尺度(斯密,劳动价值论)。  

  事实上,商品之质素因品质、材料、用途不同,难以折算为等量。而计量比较劳作难度之尺度,则是平均化之劳作时间。因而劳动时间之计量,必然地成为在货币发明前商品计价交换之基础标准。  

  (上述推理过程,也就是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来源。)  

  29.价值,即潜在之价格。商品在生产领域形成价值。在交换领域,形成价格。价值与价格之离异,导致价值之二重化。  

  30.(1)价值之形成:  

  成本价格(价值,物之所值,卖方价格。)  

  (2)价值之“实现”:交换价格  

  先有成本价格,后有交换价格。成本价格(供给价格)是交换价格的基础。  

  31.市场商品交易的背景,是商品制作者组成的经济社会网络,即社会分工。  

  社会劳动的专有化,导致社会分工。  

  32.商品交换体现了社会分工中劳动者劳动产品之相互交换,实质也就是劳动对劳动之交换。  

  社会分工,产品及劳务之大交换,导致劳动生产力(劳动力)的社会通约。  

  33.资本的产生:  

  利润是成本价格以外,得之于销售的附加值,即商品价值之增值。  

  利润公式:内涵价值+销售附加值(利润)=价格  

  因此,等价交换不能形成利润。  

  而不形成利润之投入,则不能创生资本。  

  34.资本,就是可创生利润的投资。无利润则无资本之积累。  

  [语源分析,资者滋也,增长也。增长曰“滋”,曰“资”。“资本”者,“资”长之“本”也。]  

  35.马克思:  

  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非等价物交换,虽然使商品名义价格增长,但商品间的价值结构不变,也不产生剩余价值。商品新增价值并非在流通(商品交换)中产生。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通过流通但又并非在流通中产生。”(矛盾论述法,即马式辩证法。)  

  商品流通可不能使商品创生新值,但能产生利润,即相对剩余价值。如不能产生利润,复式交换就不会发生。  

  但是,绝对剩余价值,即价值新增值,只有在产业运动中产生。  

  36.非马克思主义之微观经济学,其价格理论完全忽视了商品之内涵价值(没有价值论和价值分析),忽视了生产成本价值之形成。  

  37.经济生产之增长,有实物与货币两种形态。  

  实物增长,是利得,来自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更多生产力及劳力之投入。  

  货币增长,是利润,来自市场交易后实现的货币利得。  

  38.实物之实体价值与其内涵之劳作价值常被混淆。  

  在天然农业及畜牧业中,生产物有自然增加(实物及实物价值)之可能。  

  但随实物总价值是之增加,其内涵劳作价值量或被稀释而减少。  

  39.利润与利得不同。  

  利得来自于生产(实物形态),而利润来自于市场(货币形态)。 (18世纪)重农主义混淆“利得”与“利润”。他们把农产品种植于土地后的增生数量,混同于利润。其实,这种实物增生物是“利得”而非货币增殖之“利润”。  

  货币增殖产生于销售过程,而非产生于生产过程。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