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郑永年:中美再确保:守住底线、避免冷战、寻求合作

2011-01-25 12:06 战略·谋略 ⁄ 共 391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尽管中外媒体对此有很不相同的理解和评价,中美两国政府都认为这次访问非常成功。

    毫无疑问,这次胡锦涛和奥巴马的会谈可以说是本世纪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之间首次最重要的会谈。无论从会谈还是《联合声明》的内容来看,这次首脑会谈大都属于两大国之间正常关系的内容,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次首脑会谈所传达出来的信息的重要性并非对会谈和声明作简单的解读所能揭示的。这样一次高峰访问并不能仅仅从谁得到多、谁得到少这样一个“成本-收益”程式(例如中国得到了面子,美国得到了实利)来分析的。中美两国关系是一对可以决定整个国际关系大局的大国关系。从这个视角看,这次访问最重要的方面莫过于两国的再确保(reassurance),那就是,守住合作底线、避免冷战、继续寻求和推进合作关系。

事实上的G2结构

    奥巴马总统在白宫草坪上欢迎胡锦涛,在讲话时提到,三十多年前邓小平对美国的访问打下了今后数十年的中美合作的基石。胡锦涛访问美国之前,美国一些最重要战略家包括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都发表文章,高调声称这次胡锦涛访美是邓小平之后最重要的中美接触。很多人在评论这样的比喻是否合适的时候,往往忘掉了这种比喻背后所隐含的最重要信息,或者这些战略家想向中美两国传达出来的信息,那就是,中美两国面临新的选择。虽然胡锦涛的访问刚刚结束,判断这次访问对今后的国际关系发展的实际影响还为时过早,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美两国今天所做的选择甚至要比邓小平和当时的美国政府所做的选择要重要得多,如果不是困难得多。

    为什么这样说?简单来讲,今天中美两国关系和三十多年前相比正面临着一种新的结构,三十多年前是中、美、苏三角结构,而今天则是中、美两国间的一个事实上的G2(中美共治)结构。邓小平的选择非常重要,但其选择则发生在毛泽东早些时候所作的选择构架之内。在毛泽东时代,国际权力格局主要体现为中、美、苏三角关系。尽管中国和苏联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但毛泽东选择了美国,和美国合作来对付苏联扩张主义。后来邓小平访美,更进一步确认了中国的立场,中国选择进入以美国和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

    中国的这一选择决定了今后三十多年的世界权力格局。中、美、苏三角关系最终以苏联解体为结局。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权力无以伦比,成为世界上唯一的霸权,而中国尽管对美国霸权的单边主义非常不满,但也无意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挑战美国的地位。就是说,无论是中、美、苏三角关系还是美国的独霸,中国都认同于美国主导的权力结构。这个结构有效保证了世界体系的稳定。在这期间,尽管中美关系有好有坏,一些时候甚至发生冲突,例如天安门事件、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南海撞机事件等等,但这个结构因素并没有发生动摇。

中国实际实力远不如美国

    但现在的世界权力结构有了很大的不同,即,已经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G2结构。G2结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在早期,尽管中国选择进入世界体系,但中国仍然处于体系的底层,并不对美国构成竞争压力。但今天很不一样。中国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很多国际经济组织例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地位相应上升。在实践层面,中国这些年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最主要动力。无论美国还是欧洲老牌帝国主义都不可小看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和欧洲金融危机的“救火者”。同时,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也在提速。

    不过,中国的实际实力还远不如美国。经济上,如果从人均GDP算,中国离美国还非常遥远。军事上,尽管中国在进步,但没有人会认为,中国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赶上美国。尽管这样,美国(甚至整个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金融危机造成的。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在进步,美国也在进步,只是中国的进步大一些。就是说,中国的崛起并没有给多数美国人一种“美国衰落感”。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不振,美国人的自信心远不如从前。而同一期间,中国不仅有效地抵制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而且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速度依旧。这就给美国(和整个西方)造成了一种危机感。从最近的民意调查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在快速接近甚至会超越美国。

    美国的一些人在缺失自信的同时高估中国,而中国的一些人则相反,他们在过度自信的同时低估美国。这种由实际力量的变化而支配的心理变化更反映到两国的实际国际行为上。从去年开始,中美两国在一系列问题上开始发生冲突,经贸和战略两大块,都很快倒退,冲突面很快超越合作面。经贸方面的合作是过去数十年里中美两国关系最为成功的,但去年开始贸易纠纷、货币战争和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浮上台面。安全战略方面更是令人担忧。在东亚地区,因为朝鲜问题,潜在的冷战局势正在形成。美、日、韩三国开始弃“六方会谈”构架于一边,加强同盟,用另一种冷战形式来应付朝鲜或者中国。同时,当美国及其同盟感到不能从中国获取足够的合作时,在美国主导下,在其它多个方面开始寻求或者启动应对中国的举措,包括南中国海、东南亚、南亚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中美两国互相指责。美国指责中国过于自信、不负责任、要挑战美国等,而中国也认为美国要动员其一切力量来再次围堵中国。

经贸优先仍是两国合作基本面

    于是,人们开始担心,中美两国关系向何处去?很显然,中美两国关系不是一般的双边关系,而是两个最大国的关系。今天的这对关系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和苏联的关系一样,决定着整个国际关系的结构。中美两国如何选择,影响的不仅仅是双边关系,而是整个国际关系。不管怎样看,中美两国关系就是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的结构。所谓的事实上的G2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胡锦涛这次访问美国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人们所能看得到的物质成果。它向整个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中美合作的再确保。经贸优先仍然是两国合作的基本面。在这里,两国的关系最深、最广,是最具有共同利益、并且能够发展出更多的共同利益的领域。正是这个领域,今天的中美关系和前美苏关系(冷战关系)区分开来。美苏两大集团除了恶性的军事对抗之外并不存在其他可以良性互动的关联,是一种互为威慑、遏制的关系。但今天的美国总统则可以大谈对中国投资、卖各种商品给中国、创造就业等等。中国也一样,也需要美国。美国不仅仅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地,也是技术的其中一个重要来源。

    和经贸领域相比较,安全战略方面中美合作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至少从公开的信息来看,安全战略方面的合作并不是这次访问的重点,但这并不是说没有进步或者不想有进步。多年来,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中,中国一直是经贸先行,安全战略一直滞后。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更容易具有双赢性质,而安全关系比较困难。经贸先行,打下一定的基础之后,安全战略合作就具有了基础。安全战略关系不可太过于提前于经贸。而且,任何一个国家的战略和军事现代化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反映,前者高度依赖于后者。就是说,军事战略先行不具有可持续性。

中美有很大的安全合作空间

    经贸优先,安全其次。中国也宣称,军事现代化是为了防御性的国防。不过,从长远来看,随着经贸的发展,中国的安全战略走出去也不可避免。这不仅仅是为了中国本身的利益,如保护海外利益,避受来自于诸如海盗、恐怖主义的威胁,而且也是为了中国的国际责任,如维护海上航线的安全。美国现在承担着大部分国际安全的责任,但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中国作为大国也势必面临维持国际安全的责任。在这方面,包括美国在内的其它大国面临两难。它们一方面担心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和战略走出去会对它们的安全构成压力,另一方面却又希望中国能够承担国际责任。但这种情形也表明,中国和美国等国家在这个领域的合作有很大的空间。对中国来说,问题不在于是否要军事现代化和战略走出去,而在于军事现代化和战略走出去的方式问题。美国等国要求中国在这方面的透明化就是这方面的表现。中国如果能够以一种透明和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军事现代化和战略走出去,并把此作为中国国际责任的内在部分,那么美国和其他国家不仅会接受这个现实,而且也可以成为一个双赢局面。

    不管怎样,这次胡锦涛访美所达成的成果,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件好事,那就是,中国选择合作,而非冷战;是要推动世界体系的进一步整合,而不是要把世界一分为二;中美不是要对世界进行分而治之,而是要共享国际空间,对世界负有共同的责任。

    从世界历史看,中美两国所面临的事实上的G2结构是一种全新的国际权力格局。国家之间的关系曾经有帝国结构、欧洲的权力平衡结构、美苏之间的冷战结构、冷战后美国一霸结构,现在发展到事实上G2结构。较之从前的各种结构,G2结构本身具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这个结构是客观历史发展的结果,而非人为选择的结果,但这个客观历史结构能够对国际关系进程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造福于人类还是加害于人类,则取决于人类的选择。中美两国可以选择冲突,也可以选择合作。不过,很显然,合作优于冲突。胡锦涛在结束美国访问时表示,合作定能开花结果。这是很有道理的。合作使得世界历史进程成为一个开放的过程,会导致未来各种果实的产生。这是好的果实。当然,中美两国如果选择冲突,也会有果实,但必然是坏的果实,甚至是人类毁灭的果实。 今后的问题在于,中美两国如何在这个事实上的G2结构内部互动?两国关系的制度化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像这次那样的中美两国间的合作再保证可能要不断重复进行,不断探索经验教训,两国关系才能走上制度化稳定的轨道,才能使得G2结构成为有助于人类和平的新结构。

作者郑永年为国大东亚所所长,文章仅代表个人看法

【上篇】
【下篇】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