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陈经:中国未来10年发展的10个宏观预测(中)

2016-04-16 14:29 战略·谋略 ⁄ 共 8029字 ⁄ 字号 评论 2 条

在上篇中,陈经对中国未来十年科技、军事实力及经济发展等“硬功”做出了预测。硬实力的增长,也将带来国民心态等“软”的方面的转变,这是本文谈讨的重点。

相关阅读

    ----陈经:中国未来10年发展的10个宏观预测(上)

4. 国民心态及自我定位剧烈转变

对于中国政府和民众来说,在超过美国成为定局之后,会有一种“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的心理,看待经济增长会更为淡定。就象对奥运金牌的追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达到了顶峰,金牌榜排名第一,超过美国不少。之后感觉就淡了,对金牌总数的重视程度下降,转为对影响力大的项目更为关注。

从实际经济运行来看,也没有必要追求经济增长高指标。以前追求8%经济增长率的一个说法是,就业需要,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几百万的新增就业。但这个逻辑后来不成立了,情况比较复杂,增长率下行,但就业情况相对仍较好。

以后中国政府和民众会更关注一些具体的事,如收入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和谐、法制公平,对于GDP总量和增长率不那么追求了。因为高也高不上去,低也不会太低,超美不是问题。

之前有说法,中国政权合法性的基础是经济增长,我认为至少部分成立。靠增长靠发展解决问题,也是过去的成功经验。所以包括政府在内,各方面对经济增长率还是很看重,陆续出来保8、保7等字眼。

未来10年,中国整体对于增长的心态更为淡定之后,应该对经济波动更为自然地接受。低就低点,别的国家还更低呢。条件好的时候,再做高点。对于一些危机,也不需要严防死守,会让其自然地爆出来。中国社会耐受力相对较好,增长这么多年,成果是不错的,出现一些小乱子也属正常。人的适应力很厉害,股市亏那么多钱,人们都默默承受了,一些地区性的小乱子如果就由当地承受下来,也就这么过下来了,可能也没多严重。

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一,或者说和美国缠斗几年后,世界看中国会是另一种眼光。中国会有各种问题,自己也承认,就象美国也是各种问题,多半比中国严重。但再怎么说,那也是中国与美国那个级别的问题,对其它国家综合国力总是压倒性的优势,有问题也不是一回事。《中国的官办经济》中提出了五个世界的划分:美国、发达国家、中国、发展中国家、失败国家(阿拉伯之春后又多了一些失败国家)。美国与中国各自单占一层,今后这个感觉会更为强烈。有这种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大国心态会明显上升,对于各种问题会从容淡定得多。

除了国家层面的“心态”变化,每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定位,也会有新的调整。变动最大的可能是农民工群体。

大约十年前开始有了“民工荒”的消息。当时的专家解读是,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差不多了,人力资源供给不再是无穷尽。之后几年,民工工资迅速上涨,分行业涨了两三倍不等,超过了一些城市白领。

这个事的意义很大,超过了“刘易斯拐点”的经济解释。“民工荒”开始出现时,并不是说中国的劳动力不够了,总劳动人口一直在增加,直到2013年才达到顶峰。创造就业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民工工资上涨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的整体心态。之前太不正常,做那么辛苦的事,收入极低,吃苦耐劳过头了。

某些唱衰者认为,低收入、低人权的民工是中国最大的“竞争优势”,是“竞次”,中国的经济奇迹跟废除种族隔离前的南非是同一性质。然而,低收入民工根本不是中国的竞争优势。没有道理说,中国民工一定要这么认命地收一点钱就拼命操劳。民工薪资大幅上涨以后,事实是中国的产业竞争力继续提升,国际贸易份额继续扩大。技术水平、产业链、基础设施、民众教育、政府能力,这些压倒性的优势已经足够。

真正的拐点,是新一代民工的自我定位带来的。他们受教育时间长,信息渠道多,不接受上一代民工的生存状态。在劳资博弈中,这种心态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因为国际国内资本家完全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去让利。实际上并没有普遍发生大规模的罢工涨薪运动,民工薪资上涨是比较自然平稳的。

在此过程中有一些资本家抱怨,甚至有一些经济学家和官员为之鼓吹,说《劳动法》太严了,工资上涨太快,竞争优势没有了,产业转移走,要崩溃。但这是反时代潮流而动的,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看低了中国人,本质是把中国定位成一个低级打工者,连发展经济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的基本目的都忘了。

国民的自我定位,对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而言,影响是非常大的。和一些所谓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什么都比它们强,关键的区别是,它们的国民自认“发达”,而中国民众自认是“发展中”。自认发达的,要较高的收入才肯干活,另一方面也敢于消费或者被迫高消费。资本家也把这当基本面了,经济活动都按此开展。自认发展中的,民众要求的工资低,涨点就满意了,大量资本家靠组织低档次的生产挣钱。

由于过去十多年发展太快,中国的国民心态大幅落后于经济实力。民工心态的迅速转变是因为对比实在太极端,经济成长这么多,民工待遇再不上来就太不象话了。从国家整体来说,国民心态有很大向上定位的空间。

很多老百姓跑到境外旅游就发现,这些地方怎么这么破,甚至一些发达地区也就那样。首当其冲的就是香港台湾,要维持对大陆的优越感,只能依靠媒体谎言。论硬的经济实力,中国大陆已经非常强了,要有与之相配的国民自我定位。

如果去问一些90后00后的小孩,他们从小生活条件就不差,也不觉得中国科技落后,认为中国是和美英德日一个级别的科技强国,发展中国家就更不要提了,没法和中国比。这其实才是客观的国民心态,并非自高自大。反而是很多年纪大的人,自我贬低倾向非常严重,一开口就是“中国人不会创新”。

中国民众一方面用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中国,有时甚至是地球上没有的理想国的标准,另一方面自己又是落后国家的国民心态,这很不正常。这并非无关紧要的心理活动,而是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实质影响。最重要的影响,是对人的价值的评估,包括对自身价值的评估。心理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人会变成自己想成为的人。国家也是如此。

香港人、台湾人、外国人跑到内地来,就开个高薪,自己人就开低薪,能力多半还高些,这没有道理。如果自我认同够高,就会一视同仁。自身认同低,对经济活动的要求就低,伪劣产品生产出来就卖出去了,市场还觉得中国就只能这样。有时又转向另一个极端,用世界最多的大钱,追逐欧美日的品牌产品。

接下来的十年,国民心态自我定位会有一个剧烈的转变。经济增长率下降或者一时的经济困难,都不会影响这个转变。之前的自我定位太低了。心态的剧烈转变一方面是因为发展在持续,更重要的可能还是人的世代更替。一代人和一代人的心态差别是非常大的。思想转变慢的老一辈,影响力逐渐减小,新新人类走上舞台。

整个社会,整个经济体系,都要去适应这种心态转变。可能有些人会说,低级产业转移到别的国家去了,竞争力下降,大事不好。可是说这话的人,准备让自己的小孩继续干这些低级产业么?别人的小孩凭什么就要去做?

对于发展经济,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生产力很强大的国家来说,需求其实是最重要的。最大的需求不是靠别的国家,而是来自自我定位转变。都象老年人那样节省着过,经济就没法发展了。认定自己科技落后,自我定位成一个落后国家,就既不敢投入资金去发展生产力,也没有需求。有很多落后国家如印度,还靠大量人力肩扛手提运货。其实心态一变,人不肯低价干这种活了,就会改用货车、小电动之类的先进工具了,经济模式就变了。自我定位低,机会来了也不敢拼搏,不敢成功,没有决心。年轻的阳光世代信心足,敢于拼搏,敢于成功,最后也就成功了。毛泽东远远高出当时其他政治人物的地方就在这里,鼓励人民敢于胜利,善于胜利。像蒋介石那样畏畏缩缩,罗斯福给他琉球都不敢要,是没法领导人民前进的。

十年后,预计中国的国民自我定位会初步完成。中国人会形成共识,要成为先进国家,象先进国家的国民一样生活,有一些具体的目标,为之努力。这不是远大理想,不是宣传,而是一种普通民众都有的生活态度,这就是中国梦。

这种自我定位非常重要。韩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70年代韩国下定了决心,要把一些高端产业做好,整个国家就为之付出极大的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敬佩的,即使有时表现为一种偏执。香港台湾近年来表现很差,重要原因是社会自我定位失败,不知道要发展成什么样,麻木地奔忙挣钱或者过点小日子,“小确幸”,资本家与社会精英方向错误。

中国的政府宣传以前也是有定位的,但多少有点苦大仇深,有时还低调得象是妄自菲薄。有时一些做法就会与国民自我定位冲突,如把本国人的地位定得低,作风媚外,有些产业不肯放弃。自我定位的问题解决了,一些决心就容易下了。

中国人在世界上属于比较勤奋努力的,智商也属于最高的。如果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齐心合力为之努力,实现一个高标准的全民生活水平完全应该。随着自我定位的不断提升,发展方向也是要调整的。以前的发展方向是穷怕了,什么产业都要,什么招数都上,产业工人收入低还当成优势。虽然后来政府也说了要科学发展,但还需要全社会提高自我定位以后,才能够真正形成社会共识。有了共识,一些必须付出代价的改革才好推下去。

有些落后地区的居民,自我定位太低。一些被极端宗教、分裂主义裹挟的人,自我定位走向邪路。而香港台湾这样的,自我定位也成问题。这些情况,扶贫、发展、统战,都不好办。与其费尽心机去做这些事,不如攻心为上。整个国家国民心态剧烈转变,其影响力自然会散发出去,对全社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不想转变的人,也会被自然地拖进来,被动接受。这个巨大的力量,刚刚开始展现,未来10年会更加明显。

5. 文化弱势转强势

从几百上千年的时长看,经济与军事一时的强盛,还不如文化流传的影响力大。只有到近代科技兴起以后,对全球文明的影响力才超过了文化。

新世纪以来,中国科技和经济落后的局面得到了大幅改善,文化方面较为弱势一些。这其实也与心态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繁荣程度也有显著成长,但自己心态定位低,是不可能产生强势文化的。

如果画一条经济增长曲线,再画一个文化增长曲线,过去十年的某个时间点可能是两个曲线落差最大的一个时期。但是转折点已经过了。今后十年,长期经济增长率下滑,文化却会随着心态的转变迅速繁荣。

从经济意义上说,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已经碰到了一些内在矛盾。少数富人树立的生活标准,在全球都算是很高了,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不应该成为国民的生活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再进一步说,对于普通人而言,努力奋斗出人头地实现“人生价值”,并不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方式,成功机会并不大。如果硬要去物质文明上死拼,国民会比较累,就算一时发展不错,最后也是死路一条。从幼儿园开始,一路争夺各种稀缺资源,像现在的韩国日本一样,广大老百姓其实不希望这么过。

一方面国民心态在向上重新定位,但另一方面物质发展容易遭遇瓶颈,怎么办?相对来说,精神文明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是无限的,人民群众的需求非常大。文化产业可以说是一片蓝海,市场无穷无尽。以中国海量的人口为基础,在文化上做出一点成绩,就能够迅速在市场上取得极大回报,是非常好的发展阶段。

足球、影视、音乐,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全球流行的文化产业。

足球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艺术成分很高的体育运动,能够吸引很多人。欧洲的足球文化全球最强,比美国强得多,是欧洲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过去十年可以说是中国足球最为惨淡的十年,连续四次世界杯连亚洲十强赛都打不上,只有恒大两次亚冠提了气。中国足球产业的投入是货真价实地上来了,远超日韩。中国转会市场已经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市场,国内球员价格极度虚高。中国对足球的兴趣远大于美国,经济实力又远高于其它国家,才造成了这种反差。一旦国家男足战绩取得突破,一定会成为足球文化大国,可能是欧洲以外唯一可以与欧洲五大联赛相抗的市场。至少对巴西球员来说,当打之年到中国来踢已经是现实。习近平对于足球的爱好顺应了这个趋势,但不是最关键因素,还是因为中国人爱看足球。

中国足球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是全民心态。小孩都搞学习去了,踢球人数太少。奥运金牌多,是因为中国有培养机制,外国的专业竞争者相对而言不多。但是外国踢球的人数要多得多。其实和以前农民种地一样,并不需要那么多农民种地,也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从考试竞争的小孩中分一小部分出来,就有足够的足球人口了。

中国电影市场这几年是爆发式增长,票房可能在三年之内超过美国,乐观的人认为2016年就能超过。这么大的一个市场,会产生可怕的效应。美国主流电影公司就不拍反华片了,有事没事放些中国元素。国产电影质量有提高,主要还是票房增长非常惊人。电视剧质量更好些,经典连续剧感觉要比电影多些。

音乐市场,超女、好声音等综艺节目搞得不错。之前是从港台输入音乐、影视文化,大陆的文化相当弱势。现在这个局面已经不存在了,港台只有一些老牌艺人在活跃,新人总出不来,也不太可能出来了。其实之前港台的“强势”有些夸张,很多歌曲是抄日本的。港台经济衰落、文化衰落,都有政治因素。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错了,什么都不行。文化发展需要广阔的空间,窝在香港台湾那种小地方,心灵不开放,只会每况愈下。正道是加入整个大陆市场。之前港台文化其实就有这种情怀,所以能够在全中国流行开。

不管穷富,听的是同一首歌,看的是同一个片,追的是同一场球。把这些产业发展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国民的精神状态影响很大。

中国的文化体制还是需要继续进步,现在缺少自信。美国这方面很厉害,很突出的一点是,敢于自黑。很多美国影视作品,深挖体制问题,各种正反面人物体现人性的复杂。

当然一代人和一代人的思维会不同,总是向更为自信的方向发展。例如网络防火墙,以前是防和平演变,其实现在已经不需要了,反而限制了自己的战斗力。公知越来越不好混,外国人跑来会摸不着头脑。帝吧开始跨海远征了,如果海量中国网民频繁杀到境外,是一股非常巨大的力量。

过去多年,都是境外影响中国大陆的文化,主动被动输入,产生了一批从内心里就崇拜西方的“小资”。不少人并非政治上有什么观点,主要是文化上受影响比较大。很多人虽然从这种文化崇拜中解放出来,但只是因为发现西方在政治上的问题,底气仍有不足。最根本的还是需要本土的文化繁荣。这方面离日本差距都不小,港台崇日更多是一种文化现象。如果能够搞出一些流行全球的大片、连续剧、流行歌曲,介绍中国的价值观,会比报纸宣传强多了。

中国文化在全球算是非常独特的,中文和拼音文字特性差异非常大。再加上中国大陆和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差异,世界其实不太知道中国的文化发展怎么回事。虽然说是开放,只有经济交流是双向的,文化交流不是。中国人了解外国更多,懂英语的中国人远远多于懂汉语的外国人。今后十年这种情况会有变化。意识形态差异会逐渐淡化,中外人民关心的问题其实差不多。随着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技术的大发展,文字障碍会减少。以前有大批学者认为汉字拖累发展要废除,后来电脑技术轻松解决了问题。中国经济实力强,人口多,一些文化产品在世界上有竞争力是很正常的事。例如在网络文化上,中文世界的精彩并不比英语世界差。

现在主要只是经济实力上来了,还没有特别厉害的文化突破,象《三体》这样得到世界科幻大奖的重量级文化产品还不多。十年后可能还无法在全球占据优势,但我们会看到从弱转强的明显趋势,如对港台的文化有显著影响,在亚洲文化影响力大增。从文化输入变成输出,和国民的自我定位相辅相成,对西方的文化崇拜显著减弱。

6. 国际政治形象转变

从心态上来说,中国其实和西方发达国家类似,都自认为是强国,因此弱的时候会以强国为奋斗目标。但一国在国际上的表现不一定完全与实力匹配,一般会有滞后,霸主衰落时,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称霸,弱者赶超时,可能会继续示弱,这种惯性都是正常的。

可未来十年,对于中国而言,实力进一步提升,心态也跟上了,国际行为和国际政治形象的转变不可避免。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政治形象多次转变。二战后,蒋介石混成了“四巨头”,中国也从被瓜分的对象当上了“五常”。这是因为中国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实力其实别人瞧不上,要靠罗斯福抬举。这个时期中国没个战胜国的样,既没有实力,也没有意识形态。

毛泽东时代综合实力也还是不行,但是斗争精神很强大,战斗力上来了。帝国主义看着很头疼,国际上比较硬气,不是反美就是反苏,支持这个反对那个,非常有立场。有段时间有搞全球革命的架势,在周边国家有操作,全球革命爱好者来交流过。国际上承认中国的实力,也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印象很深。最后搞不下去了,解决不了发展问题。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就和平与发展,韬光养晦,万事不出头,很低调谦虚,搞了一些处世原则。国际上没有什么态度,事情来了就要和平要冷静,大家做生意。时间长了,就成习惯了。发展了三十多年,实力是真有了,但是国际社会不大知道中国怎么想的,憋大招这么多年了,到底要搞什么?自己人都不是太明白。

国际上不会认为中国要搞世界大战。但是世界上的事很复杂,不可能所有国家都坐下来老实和平发展。在总体和平发展的大趋势里,免不了会有些冲突,有时规模还不小。中国要外向发展,要到全球搞基建,成为国际经济动力中心,就必须应对这些麻烦。不出事就发展,出了事就收摊走人,不能总这样碰运气,多了受不了。

发展了这么多年,中国对很多事情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看法,和西方那一套不一样。比如面对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中国人算是扛过来了,不会再幼稚。在国际上完全可以把道理说清楚,发展出更先进更有说服力更普世的意识形态。光靠双赢合作互惠理念是不行的,甚至中国单方面让利都不行。有意识形态的认同,事半功倍。还要有对付敌对分子的能力,让人更有信心。

另一方面,也可能会越来越清楚地表明立场,扔掉一些过时的原则。最直接的是“不干涉内政”,它虽然有利于争取其他发展中国家,但有时只是无力干涉的一种说法。如果既看不惯,又对中国不利,中国又有理,想办法去操作很正常。当然,在未来十年内,“不干涉内政”还是有利的提法,西方也仍有较强的公信力,如果中国贸然干涉他国内政,很可能被人利用。因此,具体的操作要格外小心,仔细权衡。要让国际上比较容易地接受中国的转变。有这个实力,就能做相应的事,又不是要搞全球革命。

未来10年中国对外战争我认为不会有,但是威慑会走上舞台,如在冲突地区展示战略能力,象派船到钓鱼岛一样,经常出去走走。所以要继续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增强威慑力。经济方面,合作双赢,敌对要惩罚制裁。规模不会搞大,但是作风会转变,胡萝卜和大棒两手都要硬,包括对港台都是如此。

中国在国际上总是没有合适的姿态,形象被异化。以前和一些国家反目成仇。语言相同的港台让了那么多利,还搞得离心离德。主要是坏的教训,总体来说不正常。要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几个方面,自己感觉能融汇贯通了,才能比较顺地找到感觉。

未来10年,会开始有转变,但还是属于找感觉,不会一下就很成熟了。转变会是倒逼性质的,出了事需要去应付。比如日本在钓鱼岛搞动作,中国这边就搞更大的动作。在某国的投资有风险,不得不去影响其政局。有了先例,就会形成惯例。十年过去,会发现中国积极地参与很多国际事务。

中国已经在通过“一带一路”等,试图去主导一些全球大事。如果搞定了一些大事,维护自己的利益就更不用说了。如果真让不少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发展的希望,还怕没有朋友?

军事斗争只是一种手段,主要还是积极的心态。以前所谓的“外交斗争”,就是为了台湾事务之类的破事,见谁都提一下,显得只顾自己的小圈子的事,也没有什么意义。积极地参与到全球各种大事,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这是更为正常的姿态。时间一长,会真正有全球大国的感觉。

继续阅读

    ----陈经:中国未来10年发展的10个宏观预测(下)

作者简介:笔名陈经,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21世纪初开始有独特原创性的经济研究,启发了大批读者。2003年的《经济版图中的发展中国家》预言中国将不断产业升级,挑战发达国家。2006年的《中国的官办经济》系列文章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做出了深入、系统的解读。

目前有 2 条留言    访客:0 条, 博主:0 条 ,引用: 2 条

    外部的引用: 2 条

    • 陈经:中国未来10年发展的10个宏观预测(上) | 求索阁
    • 陈经:中国未来10年发展的10个宏观预测(下) | 求索阁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