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动控制 > 工业·编程 > 正文

三层架构之初识庐山真面目

2013-05-20 18:30 工业·编程 ⁄ 共 1387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一、概念:

    三层架构(3-tier architecture) 通常是指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目的是“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初识MVC与三层架构

    1、表现层(UI):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查找等。

             

二、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解析: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而不是物理上的三层!

    解析: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各层的作用

    1、表现层:

    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数据的返回,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2、业务逻辑层(BusinessLogic Layer)

    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

  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

    3、数据层

    数据访问层:有时候也称为是持久层,主要功能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库,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简单的说法就是实现对数据表的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的操作。

              

四、优缺点

1、优点

    1)  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2)  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

    3)  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

    4)  有利于标准化;

    5)  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

    6)  结构更加的明确

    7)  在后期维护的时候,极大地降低了维护成本和维护时间。

2、缺点

    1)  降低了系统的性能。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采用分层式结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造访数据库,以此获取相应的数据,如今却必须通过中间层来完成。

    2)  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3)  增加了开发成本。

作者:赵媛媛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