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市场商品充斥等等不可能的学说,在抽象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上是错误的。危机有规律的反复出现把萨伊等人的胡说实际上变成了一种只在繁荣时期才使用,一到危机时期就被抛弃的空话。在世界市场危机中,资产阶级生产的矛盾和对抗暴露得很明显。但是,辩护论者不去研究作为灾难爆发出来的对抗因素何在,却满足于否认灾难本身,他们不顾灾难有规律的周期性,顽固地坚持说,如果生产按照教科书上说的那样发展,事情就决不会达到危机的地步。所以,辩护论就在于伪造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实际上是证明:如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社会生产的一个特殊发展的独特形式,而是资本主义最初萌芽产生以前就出现的一种生产方式,那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对抗、矛盾,因而对抗、矛盾在危机中的爆发,也就不存在了。”——马克思
萨伊定律彻底否认资本主义有可能全面生产过剩,是许多稳拿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萨伊定律提出一笔销售之后,必然跟着一笔等额的购买,流通过程不可能中断,因此没有危机也没有生产过剩。只有局部危机,没有总量过剩。一个国家某种商品过剩,只能说明另一种商品不足。萨依定律主要想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
伊定律不是萨伊发明的,首创者是英国的詹姆斯·穆勒。他是这样说的:“‘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中间,中介的活动。‘目的是消费。’”他认为生产者是为求达到消费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这句话的前半段是正确的,谁也不会为了生产而生产。后半段就是胡说了,资本家生产的目的不是消费,而是资本增殖,或者说是挣钱,越来越多的钱。
1803年,法国人让·巴蒂斯特·萨伊后来在穆勒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段,于是就有了完整的萨伊定律。萨伊提出资本家生产是为了消费,所以资本家只要物而不要钱,钱只是交易一瞬间需要的媒介,最终要体现为商品。在萨伊的描述中,他提出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这个就是很值得推敲(扯淡)的事情了。
任何一个资本家,如果手里有大批的存货,都乐不起来。自己的产品卖不动,才有大量的存货。 生产面包的食品厂的老板不是为了自己吃光自己的面包,做鞋的工厂的老板也不是为了穿自己的鞋,生产服装的工厂的老板也不是为了自己穿自己的衣服。食品厂一天生产的面包数以吨计,食品厂老板全家能吃多少?所以,即使他们消费自己的工厂的产品,也不过是总量中很小的一部分。
资本主义产品中绝大部分都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所以,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就是商品。有没有产品不是商品的?有。历史上的小农经济,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粮食、蔬菜自己种,猪鸡自己养,棉花自己种,线自己纺,布自己织,衣服自己裁缝。但是,这显然不是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是所有的人,都为别人生产商品,所有的人都消费别人生产的商品。
资本家把商品卖出去以后,要扣除固定资产损耗,要给工人发工资,剩下的钱就是利润。按照萨伊定律,资本家会立即把利润花掉,不是消费就是投资。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有持币观望这个现象了。如果有持币观望,那么就不能得出出售以后立即消费或投资的结论。如果商品销路不好,利润急剧下降,甚至赔钱,那么资本家在售出商品以后,还会继续投入生产吗?他们会选择继续扩大生产还是持币观望?如果智商正常的话,资本家会选择压缩产能。如果智商不正常的话,资本家会破产,资本则会找一个新代理人。
资本家会选择把所有的资本金和利润都吃光花净,或者捐赠出去吗?很显然也不会。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来中国,大批富豪婉拒他们的慈善晚宴。中美关于遗产税和所得税的细节不同,美国大资本家可以通过投资“慈善事业”,成立基金会,规避遗产税和所得税,自然显得乐善好施。如果没有这样的好处,他们是否还会这样“慷慨”是很值得怀疑的。这样做不完全是因为吝啬、节俭或者贪婪,而是为了在金字塔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位。资本家自己最清楚,人类社会是层级分明的社会,是一个金字塔,手中财富的多少直接决定他们的地位,钱少就必然落到塔的下一层。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有必要保持足够的资本量。在上层的时候,生活很惬意,一旦下降一个层次,生活直接面临大量的困难,难度立即上升。上层的清楚地知道下面的苦难,李嘉图就说过“人道爱护者,希望世界各国劳动阶级的生活都安适快乐,然而这毕竟是一种希望罢了。”既然知道下层的苦难,就要避免自己跌落到下层。不仅不能跌落,还要往上爬。这就需要资本保值、增殖,至少不缩水。
很显然,当社会利润率突然下降的时候,多数资本家会选择压缩产能,解雇工人,回笼货币,持币观望。而决不是萨伊定律描述的那样:不管投资的前景如何,货款回笼以后,马上接着出手。资本家决不会不知死活地继续扩大投资,或者把手中的货币吃光花净,而会想办法保值增值,比如囤积黄金或者现金。
这时候需要解释的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企业利润率会突然下降?为什么大量的产品会在一瞬间卖不出去?萨伊定律始终没有解释这是为什么,只是强调按照萨伊定律,大家不会持币观望,所以产品不会卖不出去,因为产品不会卖不出去,所以利润率就不会突然下降,也不会有人持币观望。
萨伊定律的逻辑就是,如果大家都不持币观望,就不会有经济危机。只要没有经济危机,大家就都不会持币观望。这就如同“因为这个世界没有谎言,所以没有人撒谎;因为没有人撒谎,所以没有谎言”一样,是诡辩术的一种。
a命题和b命题彼此互为对方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一个命题成立,两个命题都成立;一个命题不成立,两个命题都不成立。那就不能先用a证明b,反过来在b用证明a,然后得出a、b都成立的结论。这样的两个命题,实际上是一个命题,不能彼此证明,得出任何结论。
卖大力丸的人声称自己刀枪不入,所以不怕刀枪。最好证明他不怕刀枪的方法,是扎一枪、砍两刀,而不是依照他刀枪不入的自吹自擂。如果枪扎不入,刀砍不破,那么这个人就是不怕刀枪,而且是刀枪不入。如果枪扎进去了,刀砍进去了,那么这个人就是个江湖骗子。他的自述什么也证明不了。
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经济不但一枪对穿,一刀两段,倒在血泊中,而且定期如此。面对这样的现实,只能得出萨伊定律是胡说八道的结论。
萨伊定律基本对现实社会视而不见,掩耳盗铃,自始至终没有解释为什么现实世界中会有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导致利润率下降,资本家被迫压缩产能,而只是说因为大家都不会持币观望所以不会有生产过剩,因为不会生产过剩所以大家都不会压缩产能,持币观望。
资本主义经济不会有周期性的生产过剩这个结论很和资本家的胃口,至于推导过程是睁眼说瞎话,还是同义反复的诡辩都不重要。稳拿经济学家多数是骗子,萨伊是其中谎话说得比较好的。
李嘉图按照自己的思路阐述了萨伊定律:“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出卖,任何人出卖都是为了购买对于他直接有用或是有助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别的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不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会成为他人产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不能设想,他会长期不了解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即获得别的产品,究竟生产什么商品对他最有力。因此,他不可能连续不断地生产没有需求的产品。产品总是用产品或劳动购买的,货币只是实现交换的媒介。”
货币决不仅仅是实现交换的媒介,而是资本家生产的目的。除了恶性通货膨胀时期,资本家把钱投入生产循环,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而不是其他任何目的。投资生产销售回款,回款是最终的环节,也是最终目的。让资本家选择存货或者等额货币的话,资本家绝对会选择后者。一个有大量存货的资本家决不会喜上眉梢。资本家甚至会为了收回货款主动让利打折,只要能卖出商品,换回货币就可以。让资本家选择货币或投资的话,资本家可能会选择后者。这不是因为资本家喜爱投资,而是他认为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货币。资本家的账本是决定一切投资行为的关键,资本家投资以前都会估计未来的现金流也就是投资的货币收益,如果估计不能带来更多的钱,生意会赔本还继续增加投资,那是犯傻。这样的资本家很快就会因为亏损被淘汰出局。
李嘉图自己搞金融投机,每天和货币打交道,货币是交换的媒介还是他追求的目标,其实他很清楚。此外,他自己做投机,肯定不会永远满仓,满仓或空仓决定于他对未来的判断,预期未来上涨,他会满仓,预期未来下跌,他会空仓。只有新手才会不断地卖来买去地折腾。既然自己投机可能压缩虚拟资本(股票债券)的规模,实业资本家怎么就不可能在利润下降,甚至赔本的时候压缩产能呢?
事情关系到自己的时候很清楚,一旦涉及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就不清楚了。
马克思批评李嘉图说:“这种幼稚的胡说,出自萨伊之流之口是相称的,出自李嘉图之口是不相称的。首先,没有一个资本家是为了消费自己的产品而进行生产的。当我们说到资本主义生产时,结识有人把它的产品的某部分用于消费,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说‘任何人从事生产都不是为了消费自己的产品。’但是,李嘉图说的是私人消费。以前李嘉图忘记了产品就是商品。现在他连社会分工也忘记了。在人们为自己生产而生产的社会条件下,确实没有危机,但是也没有资本主义生产。一个人已经生产了,出卖还是不出卖,[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是没有选择余地的。他是非出卖不可。在危机中出现的正式这样的情况,他卖不出去或者只能低于费用价格出卖,这对他、对我们究竟有什么用处呢?……李嘉图甚至忘记了,有人可能是为了支付而出卖,忘记了这种被迫出卖在危机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资本家在出卖时的直接目的就是把他的商品,把他的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从而实现他的利润。消费——收入决不是这个过程的主导因素,对于仅仅把商品变成生活资料而出卖的人来说,消费确实是主导因素。但这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每一个人出卖,首先是为了出卖,就是说,为了把商品变成货币。”[1]
由于货币的存在,买与卖被分为两笔独立的,不同的交易。如果社会上的多数人突然只卖不买,结果就是危机或者生产过剩。
萨依定律主要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按照萨伊定律,一笔销售之后,必然跟着一笔等额的购买,流通过程不可能中断,因此也没有生产过剩的全面危机——只有局比例不合理,没有总量过剩。一个国家某一种或几种商品过剩,只能说明某一种或者几种产品不足。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另一种或几种产品不足,必然引发这些产品价格上涨。我们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上涨的商品总量和幅度与下跌商品的总量和幅度之间有大致相仿的关系。然而,经常观察到的往往是绝大多数产品价格跌停,而不是涨跌互现。
此外,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或者说那种产品利润率超过平均利润率,那么资本家不是傻子,为什么不改行去挣取超额利润呢?难道是看不见的手失灵了?那么至少要承认看不见的手并不是那么灵活,或者说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是粘性的。
为什么看不见的手什么时候灵什么时候不灵?普遍的解释是由于外界的干预造成了信息失灵,比如政府的介入。但是,干预不是周期性的,为什么信息却是周期性的不灵?
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必然无法绕过经济危机这个环节,否则就是不完整的经济理论。资本主义到底有没有危机,什么引起的危机,成为经济学争论的焦点。危机的原因是什么?是比例不合理还是总量过剩?如果是比例不合理,那么就存在合理的可能。只要把过剩的产能转化为不足的部分就可以。(格林斯潘在他的回忆录中就提出,只要将来信息化发展了,就会消灭经济危机。很显然,他认为不存在总量过剩。)如果是产量过剩,则是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存在内在的问题,最终难免质疑自由市场加私有产权主导的市场分配模式。后一种原因是资本家不能接受的。对资本主义制度持保留意见的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中,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经济运转的目的是发财,雇佣工人,采购原料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所以必然存在卖家多,买家少,有全面过剩的倾向。这是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根源,是无法克服的先天不足。
萨伊定律否认总量过剩的可能,认为买家和卖家必然相等,只要生产了就能卖得出去,目的是否认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先天不足。工人的贫穷并不会导致产品滞销,决不会存在煤矿的煤卖不出去,煤矿倒闭,工人失业没钱买煤的情况。产品滞销、企业倒闭是因为资本家经营不善、不能正确获得信息、政府干预等原因,与资本主义制度无关。如此一来,工人的贫困不会反作用于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危机、企业倒闭、生产萎缩、工人的失业、贫困便都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没有任何的关系了。如果这些都与资本主义制度内在运行规律无关,也就暗示资本主义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工厂倒闭,资本家破产,工人失业,都是个人原因。
既然不存在产品过剩,也就不需要马尔萨斯提出的解决方案,即神职人员、官僚和地主去消耗多余的产品。所以,尽管萨伊定律与事实违背,逻辑上也存在问题,但是仍然成为大量的稳拿经济理论的基础。以李嘉图的智力也愿意接受这样幼稚的胡说,并不是李嘉图的智力有问题,而是利益使然。
但是如果没有总量过剩的危机,那么为什么会有大批工人失业呢?按照萨伊定律,既然没总量过剩危机,资本家就不会压缩生产,只会把一种生产转移为另一种生产,也就没有非自愿失业,工人的失业都是自找的。
至此,稳拿经济学的目的究竟是探索经济规律还是辩护,就看的很清楚了。
作者:MRand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