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接见了他。尼克松要谈具体问题,毛泽东说:我们之间只谈哲学问题,具体问题就交给恩来他们谈吧。
两国之间的哲学是两国相互关系的主线,是兄弟关系,是盟友关系,还是主仆关系,或者君臣关系?
决定外交关系主线的是实力,但是在既定的实力水平上,两国还是可能有不同的关系。
虽然当时中美都面临苏联的巨大军事压力,但是尼克松自恃国力强大,希望与中国之间建立主仆关系。毛泽东则揣摩透了尼克松希望减轻压力,不愿继续独自对抗苏联的困境,从越南体面撤军的心理,尝试和中美之间建立互利互惠平等互助的盟友关系。双方讨价还价,直到1974年尼克松下台,也未完全达成一致。
当年,中美有三个合作基础:一是苏联强势,中美需要联手减轻压力;二是中国需要美国资金、技术;三是美国希望对中国搞和平演变。
苏联解体以后,联合抗苏的合作基础,便不复存在了。
目前,经贸合作的基础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已经不缺资金,而是缺资源和市场,需要向外输出产品和资本,这些基本都在美国控制的经济圈之中。在两国中低端技术水平接近以后,美国也不会给中国高端技术。
美国希望把中国融合为自己全球帝国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拆散,至少要限制、削弱中国,加紧对中国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经过三十多年不懈努力,美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到了相当的成果。
现在,中国希望向海外输出产品和资本。目前看,这需要美国的默许。美国则希望中国尽快开放金融市场,通过风险投资、金融控股的手段,对中国核心行业实行股权控制,以保护知识产权等方式对中国实行思想渗透。这当然需要中国同意。
可以说,两国继续合作有各自的目的。
在核武器的时代,除非出现新一轮工业革命。否则,新兴后发国家使用武力从现有霸主手中大面积夺取势力范围已经不现实。同理,现有霸主使用武力剿灭新兴后发国家也不现实。于是,中美之间就出现了,以斗争为实质的奇怪的合作关系。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双方的合作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中国资本借助美国现有平台在美国势力范围内扩张,一方面是美国资本向中国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领域扩张。
因为中国处于美国经济圈之中,所以美国完全可能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收紧货币等手段,对中国施行金融打击。这种压力已经隐约可见,没有施行的原因无非是美国自己的经济复苏暂时还不够强劲而已。
如果中国下一步对美国大规模开放金融资本市场,允许美国资本长驱直入,推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民间资本控制国有企业,那么美国资本必然逐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基础。届时无论是对中国发动金融袭击,还是控股中国核心企业,对美国来说都是易如反掌。
在上层建筑领域,以自由主义为主流的各种思潮已经占据统治地位,不断使用各种手段侵蚀党和国家的合法性。无论是意识形态领域还是政府系统内部,大批精英已经控制了关键的位置。大批社会底层被自由主义思潮蒙蔽,受精英的操纵。自由主义的精英和底层的炮灰都已经到位。一旦美国对中国发动经济打击,社会矛盾激化,那么颜色革命必然接踵而至。
反过来,虽然美国无力使用军事手段打击中国,但是完全可以通过支持日本、菲律宾等手段围堵中国。所以,中国对外的投资和海外的债权,难以得到解放军的保护。在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内,中国并不处于优势地位,关键时刻能否维护中国的基本利益,目前看也是未知数。
中国向海外的文化输出,与好莱坞、CNN等意识形态工具相比,传播力有限。许多美国人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中国根本无力影响美国的上层建筑。
由于美国资本实力强大,只要条件对等,中国资本自然就处于绝对劣势。所以,这种不利的局面,在目前中美合作的框架内,难以改变(这就是为什么各国当年都要争取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原因。在本国势力范围内,本国资本即使实力较弱,由于得到本国政府的支持,也能获得优势地位)。
美国绝不会轻易放过彻底整垮中国的机会。过去经验证明,美国总统是华尔街的代理人,是资本的傀儡,转脸就变腔是常事,只有利益,毫无信义。一旦美国在经济、文化领域发难,中国几乎没有还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