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伟人 > 正文

毛泽东人格魅力溯源

2006-12-01 07:54 伟人 ⁄ 共 994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20世纪世界最具人格魅力和深远影响的时代巨人之一。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一定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他在受到全中国各族人民敬仰和热爱的同时,也赢得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广泛的崇敬和爱戴。毛泽东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无穷的人格魅力!他犹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永远照亮人们前进的征程!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但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毛泽东确实也一度成了“神”。究其原因,除了民主法制不健全、林彪、“四人帮”大搞造神运动等之外,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毛泽东本人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无穷魅力!毛泽东何以能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无穷的人格魅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毛泽东,在于毛泽东个人的特点和优点,在于毛泽东的品格和功绩,在于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

壮志凌云,抱负远大。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就得立志。立志是人才起飞的动力,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古人云:“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1]科学家巴斯德也曾说:“立志是事业的大门。”但不同的人所立志向不同,有个人成名之志,有小家温饱之志,有胸怀天下的鸿鹄之志。毛泽东在求学时就突出地展示出书生意气、胸怀天下的人格本色。毛泽东一九六五年五月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词中曾用“久有凌云志”[2]以直抒胸怀。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立志把“改造中国与世界”[3]作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1910年,毛泽东离家去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行前他改写了日本诗人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示父,表达一心向学、志在四方的决心:“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4](西乡隆盛的原诗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为了适应自己的情况,毛泽东特将原诗中的“男儿”改成“孩儿”,将“死不还”改为“誓不还”。)在长沙一师学习时,毛泽东又写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言壮语,显示出不同凡响的宏伟气概。同时,他还经常与同窗好友“指点江山,激扬文学,粪土当年万户侯”。[5]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谈话时有这样的自白:说在当时他们这个年龄的男青年,议论女人的姿色通常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是他和同伴们不但不这样做,而且连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情也拒绝谈论。有一次他到一位青年家里去,这位青年对他说起要买些肉,而且当他的面把佣人叫来,同佣人谈买肉的事,然后吩咐她去买。青年毛泽东感到恼火,以后再也不同这个家伙见面了。他和朋友们只乐于谈论大事——“人的性质,人类社会的性质,中国的性质,世界,宇宙!”[6]这种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的大志,始终激励着毛泽东去拼搏,去奋斗,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因此,毛泽东得以在他中年之时评点他青年时期曾经十分仰慕的历史人物,“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7]此时的毛泽东相信他所追求的事业正将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勃勃生机,而他也将因此建立超乎古人之上的丰功伟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8]这是何等的鸿鹄之志!“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9]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毛泽东是一位极具诗人浪漫情怀的革命家。他的雄心壮志,常常以诗文的形式抒发出来。当我们拜读他的诗作时,不难发现他非凡的气魄与宏大的抱负。正是这一特殊的个性因素,使毛泽东成为旧中国改天换地的领路人,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佼佼者。

注重调研,务实求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向认为:调查研究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中心环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正确政策和进行科学决策,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毛泽东十分重视调查研究。还在学生时代,他就经常利用假期,走出校门,到农村去考察风土民情、了解社会,尤其是了解广大贫苦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情况。1918年,他组织新民学会成员留法勤工俭学,但他自己不去,留在国内。理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在现今的世界上尽一点力,不可不对中国这个地盘内的情形,“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10]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他的足迹已不限于农村,他曾多次深入到安源煤矿和长沙的泥木工人中间去,走到工地、宿舍,与工人师傅促膝谈心,实地调查工人的劳动生活状况,组织发动工人运动。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深入农村调查中国农村的阶级关系,考察农民运动,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以后,调查研究更是没有间断。他一面指挥打仗,一面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开展土地革命。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的阶级关系,他亲自做了永新调查、宁冈调查、寻邬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调查的对象也极为广泛,连农村的穷孩子、破产商会的会长、县衙门的师爷及管钱的小官吏,也都一一问到了。在延安时期,面对白区的封锁和根据地财政经济的困难,毛泽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他曾多次邀请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到家作客、拉家常,了解实际情况;经常与基层单位的干部、群众接触,调查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合作社、军队、学校等生产事业,为正确制定陕甘宁边区一系列财政、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日理万机、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亲自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多次到全国各地视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到工厂、田间、工地、连队、学校、街道了解情况。为了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55年11月至1956年4月,先后对农业、工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找了华北9省的省委书记和中央、国务院34个部长,听取了工作汇报,并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认真察看了一些机器设备、仪器等实物和技术操作表演。在此基础上,反复进行了研究、思考,形成了《论十大关系》这篇重要报告。这个报告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文献。1960年6月,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一文中说,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要以十年时间去调查研究它。1961年1月,在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建议:1961年要成为调查研究年,搞一个实事求是年。会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纠正了在经济工作、农村工作等方面出现的“左”倾错误。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这使得他能深入地认识中国社会,做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党内许多人也知道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但不去做社会调查,因此不能实行。

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家。孜孜不息的读书生活伴随毛泽东的一生,和他的革命生涯紧紧联系在一起。毛泽东从幼年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读书欲望愈来愈强烈。从经、史、子、集到稗官野史、笔记小说,几乎无所不读。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常常废寝忘食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后来,即使在最艰苦最紧张的革命战争环境,他也总是不忘读书。到陕北以后,毛泽东通过各种渠道,尽一切可能,从国民党统治区购买各类书报。到了延安,他的书逐渐多起来,并有专人替他管理。全国解放后,毛泽东读书的条件好了。他总是跟书籍形影不离。在他的卧室里,办公室里,游泳池休息室里,北京郊外住过的地方……都放着书。每次外出也带着书,在外地还要借一些书。杭州、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庐山等地图书馆,都留下了毛泽东借书的记载。他外出每到一个地方,必先做两方面的调查:一是向人作调查,询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现实情况;一是向书本做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以及古人写的有关当地的诗文。他读书涉猎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种杂书。他最重视、最喜欢阅读的是马列著作、哲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晚年的毛泽东,身体衰老了,视力减退了,但读书学习的精神丝毫未减,追求知识的欲望不见低落。1973年,他大病初愈,就同科学家杨振宁谈物理学的哲学问题。1975年他的视力有所恢复后,又重读《二十四史》[11],重读鲁讯的一些杂文,还看过《考古学报》、《历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等杂志,并且提出给他印大字体的《化石》杂志和《动物学杂志》。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还向给他管理图书的徐中远要《容斋随笔》(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部有较高价值的笔记书。)“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话,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正是由于博览群书,才使毛泽东成为学贯中西、思想深邃的渊博学者。读古典小说,使毛泽东发现书中的“所有的人物,无非是勇士或文人学者,就是没有一个农民主人公,”[12]其原因是“这些人是不必耕作田地的,因为他们占有和控制着土地。”[13]这一惊人发现,无疑对毛泽东后来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有着直接的影响。读《盛世危言》,则使毛泽东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发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读《物种起源》、《原富》、《逻辑》,使毛泽东开阔了视野,捉摸到近代西洋文明的脉搏。读《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使毛泽东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而确定了一生的奋斗目标和道路。读书是毛泽东“一生的爱好”[14],是毛泽东最大的精神享受。在毛泽东的生活情趣中,读书确实是一个具有闪光意义的组成部分,他的一生确实是笃志嗜学的一生。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读书学习的遗教,更主要的是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当我们涉足毛泽东的读书情趣时,整个身心都受到强烈的震动和感染,这使我们能够看到毛泽东被神化的外表下那些真实的,一个伟人成长过程中源于生活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正是他老人家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我表现,使我们除了在崇敬这位伟人的同时,能够接受他、学习他!

无私奉献,一心为民。在我们党的队伍中,在我们的神州大地上,以至在这世界的东方,矗立着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他的名字就叫毛泽东。毛泽东既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创立者、倡导者,又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体现者和实践者。他一生渡过83个春秋,从青少年起,就四处寻求为人民服务的真理。为探索出一条使人民走向新生的光明之道,他几十年如一日,费尽心血,受尽苦难,终于使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达到有机地结合,同他的战友们一起创立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至此,全国人民才得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经过28年的卓绝斗争,推翻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从而结束了近百年来世界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结束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他的丰功伟绩早已载入史册,他的思想还将产生长久的影响。这些都是有口皆碑、有目共睹的。但他不做李自成,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人民毫无索取。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一贯严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信条,勤恳奉献,终生不辍。毛泽东的卫士小封曾对1957年毛泽东在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召开最高国务会议的前夕有这样一段亲身经历的记述:夜深了。我陪伴着毛主席,他已经三天两夜,很长时间没有吃饭了。每逢大事,主席的生活便无规律可言。忽然,主席将头向上仰去,张开嘴,深深地吸气。我抓住时机,请主席吃饭。他摇摇头又点点头,说:“不用了,你给我烤几个竽头来就行。”我到厨房烤熟6个小竽头端去。一进门,就听到响亮的鼾声。他左手拿文件,右手抓笔,又睡着了。我便退到门口坐等,十几分钟后,主席咳嗽一声。我手捧碟子进去:“主席,芋头烤好了。”主席放下笔和文件,双手搓搓脸,说:“噢,想吃了。”他拿起一个芋头认真剥皮,吟诵起他过去的一首诗:“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自得其乐。他的饮食既随便,又艰苦。好么,四菜一汤;差么,一碗面条。很多时候只是用搪瓷缸子在电炉上烧一缸麦片粥,就算一餐饭。一天24小时,他吃两餐的时候多,也有吃三餐或一餐的时候。我们在主席身边,他老人家入口的东西必经我们之手的。我跟随主席的10年中没见他老人家吃过任何补品。当他脑子消耗过度,饥饿感强烈时,就吩咐“来碗红烧肉,肥点的,补补脑子。”这是多么感人至深啊!1937年1月30日,他给徐特立60寿辰的祝信中,称徐老“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实则也是对他自己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崇高精神的写照。他一家曾有六口人(“亲爱的夫人”杨开慧,大弟毛泽民,小弟毛泽覃,长子毛岸英,三子毛岸龙和人们都叫不上名字的两岁的小女儿)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当人们谈起这些,毛泽东却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死得其所。至晚年他重病缠身,还是念念不忘国家大事。真称得上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呵!但是他仍以歉疚不安的心情评价自己:我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说到底,他在晚年的失误,同他一生的功绩相比,毕竟是占第二位的。他老人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风范,与日月同辉,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心中。

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大凡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无不具有无畏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这种无畏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在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毛泽东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毛泽东自称:“性不好束缚”[15]、“好独辟蹊径”[16],确实,毛泽东一生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不盲从。他从小便显示出强烈的叛逆性格和反抗意识,不喜欢束缚,讨厌陈规陋习。在南岸私塾读书时,他十分讨厌学生背书时的那一套礼节,并对老师只教学生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十分厌倦。当年纪稍长时,毛泽东开始反对父亲的“专制”。对于父亲不合理的责骂、惩罚,毛泽东要么“引用经书里的话来作自己的论据”[17],予以反驳,要么联合母亲和弟弟,在家里组织“反对党”反对他父亲这个“执政党”。进入青年以后,为了寻找救国之道,他勤奋学习,上下求索。辛亥革命胜利后,他当过半年新兵。1912年,南北和谈,实现“统一”,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结束,于是他离开新军,继续求学。他一连报考了实业、法政、商业等专门学校。但都不随心,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湖南省第一高等中学。他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令老师赞叹不己。毛泽东虽然得到语文老师的赏识,但到了秋天,他还是退学了。原因是:学校课程有限,校规也使人反感,不如自学为好。于是他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他所喜欢读的书。但是,读书的热情,抵不了房租。第二年春,他考入公费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他对学校仍然不满,感到学校“非读书之地,意志不自由,程度太低,俦侣大恶。”[18]他在学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不完全受学校课程的限制和束缚。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并不象王明等人那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对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指示一味盲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打破“城市中心论”的框框,独辟蹊径,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不断地总结经验,以他的大智大勇多次抵制斯大林、共产国际和党内教条主义的错误,在革命战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革命的理论、路线和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虽然有苏联的经验作借鉴,但毛泽东并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结合中国的特点,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毛泽东开始了新的、更为艰难的探索。毛泽东作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起步是正确的,方向是明确的。为了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摆脱斯大林“左”的思想,他作出了艰辛努力。尽管他的探索没有成功,但他提出了许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思想,也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这对后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在他看来,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超越或不能超越,其中也包括理想王国最神圣的马克思主义。他的表述是:“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19]不墨守成规,不死守教条,不满足于现状,不断的革命与创新,不断的挑战与应战,敢于藐视一切敌人和困难,这就是毛泽东重要的性格特征。毛泽东讲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毛泽东本人骨头也是最硬的。没有这种硬骨头精神,就不可能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没有这种硬骨头精神,就不可能顶住种种压力,探索创新。

见远识卓,功丰绩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而且是20世纪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伟大的革命必然造就一批领袖人物,毛泽东是这一批领袖人物的杰出代表。中国革命斗争的长期历史证明,在党的许多杰出领袖中,毛泽东同志居于首位。毛泽东同志比他同时期的一般领袖人物、他的战友要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在中国革命处于紧要关头的时刻,是毛泽东作出正确战略决策,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正当许多人受传统的“城市中心论”束缚之时,是毛泽东率先带领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长征途中,革命处于危难之际,是毛泽东推动召开了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在此之后,又是毛泽东的果断决策,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保证了长征的胜利完成。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是毛泽东根据国际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系统阐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相关政策,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抗日战争初期,是毛泽东顶住和批评了王明(实际是斯大林和共产国际)“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右倾机会主义,保证了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是毛泽东顶住斯大林不赞成中国共产党用革命战争反对国民党的反革命战争的错误,以革命两手反对反革命两手,夺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建国以后,是毛泽东审时度势,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一个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奇迹般地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新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20]是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冲破外国敌对势力的封锁、孤立和破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结束了旧中国一穷二白、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使我们“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21]是毛泽东总结了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领导全国人民为寻找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奠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的基础。总之,毛泽东不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缔造者彪炳千秋,而且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拓者和奠基者永载史册!毛泽东时代结束了近四百年来旧中国停滞不前、日益衰颓的趋势,使中国再次进入一个生气勃勃、向前奋进的新纪元。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对世界历史进程,尤其是对广大亚、非、拉国家有着巨大的影响。他的理论和实践,为世界许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历史学家所关注和研究。他的思想文化是整个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意志坚强,百折不挠。胸怀救民济世的远大目标,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非常注重身心锻炼,主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对身心锻炼,毛泽东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要学树木同风雪作斗争,不要学花草向风雪屈服。毛泽东早年曾说过:“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22]“体育之大效尤在于此矣”[23],认为体育之功效不仅可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而且强意志。本着这一宗旨,他在进行艰苦持久的体育锻炼中,特别注意了对意志和耐力的磨练。在铸就一副强健体魄的同时,养成了一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这在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毛泽东一生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惊涛骇浪,做出过千百次的大小决策,除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细致的科学分析,哪一次不需要胆略和意志。这些何尝不是体力和毅力的锻炼呀!就行军来说,毛泽东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且不说青少年时期,他两上北京,三下上海,足迹遍及三湘两湖;也不说在中央苏区湘赣闽数省的崇山沟壑,毛泽东为了创建根据地,为了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围剿”,率领红军所进行的南北转战;就说长征吧,纵横十一个省,长驱两万五千里,上有敌机轰炸,下有敌军围堵,毛泽东和普通红军一样,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脚走了下来。每说起长征,我们就会想起雪山草地的艰苦,大渡河的惊险,殊不知毛泽东除去自己像普通红军战士一样,克服这些艰难险阻,还要考虑如何指挥全军闯过这一道道险关。每到宿营地,毛泽东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求警卫员把办公的地方准备好,他顾不上休息就摊开了地图,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一忙就是一个通宵。敌人的飞机、炸弹,也并没有因为他是毛泽东而放过他。过草地时,敌人飞机投下的炸弹就落在他的身边,亏得他的警卫班长胡章保奋不顾身地赴在他身上掩护了他。胡章保牺牲了,毛泽东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年的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回忆:过草地时,毛泽东将自己的晚餐三个鸡蛋大小的青稞面做的窝头给了他。这使他几十年后回忆起来都感到激动不已……这样的艰苦行军,毛泽东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多少人因饥饿倒下了,再也没有爬起来;又有多少人死于疾病和疲惫;雪山峰顶稀薄的空气,使多少英雄气绝而亡,漫无边际的草地又使多少人精力耗尽……一般人不敢想象的奇迹,红军战士创造了。毛泽东是他们当中骄傲的一员,同时也是引导红军创造这一人间奇迹的领路人。在革命的征途中,毛泽东经受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考验。最使毛泽东痛苦的要数有时得不到自己同志的理解——这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最大考验。毛泽东在这种考验面前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他以极度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等待——说服——再等待——再说服……,既明辨了是非,又团结了同志,避免了分裂,最终赢得全党多数同志的信任。这是出于什么样的源动力?是坚定不移的信念!是对胜利的憧憬!而这一切都需要强健的体魄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作保证。在毛泽东身上,坚强的意志和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一切的伟大信念已有机地结合成一体。

……

如今的毛泽东早已走下神坛回到人间。毛泽东在人们心目中产生的无穷人格魅力已经并将继续化作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人们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中,去学习,去实践,去拼博,去奋斗,去迎接光辉灿烂的明天。

注:

[1]《荀子·劝学》

[2[4]][5][7][8][9]《毛泽东诗词鉴赏大全》第365、432、2、162、162、331页,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

[3]《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第15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6]《毛泽东的文化性格》第17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10][15][16][18]《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74、30。7、30页,湖南出版社,1990。

[11]《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第1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4。

[12][13][17]《西行漫记》第126、126、123页,香港,南粤出版社。

[14][22][23]《毛泽东的情趣》第95、12、12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19]王任重:《实事求是的典范——纪念毛泽东诞辰八十五周年》

[20]江泽民: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2-12-27(1)

[2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