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动控制 > 控制·综述 > 正文

行业分析:智能家居的标准之争

2014-07-17 21:30 控制·综述 ⁄ 共 197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伴随着微软宣布加入All Seen联盟,商业与科技巨头围绕智能家居这一今年最热产业所展开的竞争再度升级。

    历经30年发展,智能家居已越过了只通过一个单独遥感器操控单品的阶段,APP也不仅针对单一目标实现控制,在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家居能将家电控制、安防控制、远程控制、环境监测、网络通信等多个家中子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满足“智能、感知、互联、分享”需求,从而为用户创造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居住环境。今天,随着4G网络的普及,WIFI 的渗透与辐射,建立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上的智能家居操控趋向简单而快捷,消费者不仅能在任何环境中向家中弱电用品发出需要性指令,还可通过视频浏览目标现场效果。智能家居产业因此迎来了“黄金时期”。

    市场调研公司Jupiter Research预计,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到2017年将达600亿美元,复合增速为19%。而另一家市场调研公司IDC则认为,智能家居届时将成为一个万亿级市场。如此巨大的商业空间和市场回报,引来了各方大佬的云集,并且各路劲旅在火拼中还在不断加码。

    继年初斥资32亿美元收购互联网温度计和烟雾报警器制造商Nest之后,谷歌日前又发动Nest出资5.55亿美元一举拿下家庭安防设备商Dropcam,两起收购让谷歌强势进入智能家居产品制造阵营。苹果圈占智能家居市场的脚步也不慢。在前不久的WWDC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发布了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该软件允许用户使用iPhone和iPad,能更方便地通过应用和Siri语音等服务控制家居灯光、门锁和音响。当然,苹果并不满足提供智能家居的软件平台,已组建了一支硬件团队,针对“主流”智能家居市场推出数款硬件产品。为此,苹果前不久收购了高级音响系统制造商Beats Electronics。在智能家居领域,苹果依然秉承其软硬结合的理念,以求硬件产品与软件服务的深度整合。

在三大科技巨头中,微软做智能家居虽然最低调,起步却最早,在15年前的“维纳斯计划”中就提到了家庭智能化概念。虽然该计划后来流产,但比尔·盖茨的智能豪宅却让世人大开眼界。及至今年初,微软公布“家庭操作系统”白皮书,再度踏入智能家居市场。前不久,微软宣布与家庭自动化设备制造商Insteon建立伙伴关系,把流行的家庭自动化网络充分融入Windows生态系统。最新消息是,微软计划和美国家庭保险集团推出针对家庭自动化的研究。

已在智能电视、智能洗衣机、智能冰箱和智能电灯等多款产品身上风生水起的韩国三星,自然在智能家居领域不甘屈于“外行”之下,其最令同行尖叫的就是稍早时推出的能智能控制任何家电的Smart Home智能家居平台,该平台是开放的,允许第三方加入。此外,三星还在大力推进Tizen系统落地,欲通过产品硬件的庞大销量,打造一个全新生态圈。据汤森路透对美国专利商标局自2000年以来收到的关于家庭自动化的专利申请统计,三星在过去14年中提交了将近150项相关专利,其竞争智能家居市场的软实力不可谓不厚实。

智能家居进入我国家庭还不到10年,所展现出的市场空间格外撩人。国际物联网贸易与应用促进协会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未来3年,中国智能家居业增速预计可达29.17%,到2017年,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将达80亿元美元。而Juniper Research认为,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1396亿元人民币。自然,各路巨头们在国内智能家居市场上点燃的硝烟同样浓烈,而国内IT企业迈向智能家居市场的脚步同样铿锵。

在传统家电制造商中,除了海尔即将发布的能让消费者方便操控家中电器并可将不同家电品牌置于同一个网络环境的海尔U+系统外,美的也推出了“1+1+1”,即“一个智慧管家系统+一个M-Smart互动社区+一个M-BOX管理中心”,格力也表示将以能源和环境为中心着力发展智能家居。在推出的智能路由正式表明进入智能家居的领域后,小米前不久推出了小米电视2;奇虎360与东方网力成立合资公司,将联手推出以“360家庭卫士”为品牌名的智能摄像机,剑指家庭安防行业;京东刚发布了其超级APP“京东智能云”,其涵盖家居云、健康云、车载云和个人云四个领域,为合作伙伴提供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多方位云服务和构建开放平台生态五大支持。

由于还没有国际统一标准,企业围绕智能家居展开的竞争基本上各自为战,因而智能家居产品千奇百怪,彼此之间难以兼容,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烦恼。显然,智能家居的标准之争将成为接下来竞争最为激烈的“红海”,谁能成为标准的制造者和发布者,谁就能执掌智能家居之牛耳。从目前来看,希望还只能寄托在未来能有更多的All Seen联盟,通过商业与技术基因的互补性渗透,逐渐消融行业壁垒和门户之见。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