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正名运动的性质以及我们的应对之策

2007-02-20 20:22 战略·谋略 ⁄ 共 375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2006下半年以来,台湾的民进党及其执政当局就在酝酿所谓正名运动,2007年以来正名运动正式搬上台面,如火如荼开展起来。这个运动正在影响岛内政局与海峡两岸的关系,应深入分析其性质并谨慎应对。

一、正名运动的两面性:既有倾向独立的一面也有地方化的一面

一般认为,正名运动是台独运动的组成部分,是在为台湾走向独立作准备,同时推动独立意识的高涨,这固然不错。但是也应看到正名运动同时也是台湾地方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并进一步推动“台湾不代表中国,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地方”这个意识的高涨。过去大陆只注意了正名运动的第一种效果,对正名运动的后一种效果毫无认识,因而在应对正名运动的过程中有些进退失据。经过几年的冲刷,大陆开始对“正名运动有使在台湾的政权和意识形态地方化的效果”逐渐有所认识,最近已经有专门研究台湾问题的学者撰文或接受采访时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这样的认识,这是一种进步。

正名运动有这样的两面性,类似的运动实际上都有这样的两面性。所谓宪政改造运动亦如此,它一方面有独立的导向,另一方面这个运动实际上也是“去中华民国化”。“去中华民国化”的政治效应是什么?倾向独立,这是不利于大陆的。但是,“去中华民国化”还有另外两条政治效应是十分有利于大陆的。其一,就两岸而言,“去中华民国化”是台湾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地方化,这正是大陆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为大陆扩大与台湾的交往创造条件,也为将来大陆统一台湾以中央统一地方而非两个中央政府合并的模式扫除了部分障碍;其二,就岛内而言,“去中华民国化”造成源于“中华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集团与“去中华民国化”的政治经济文化集团的尖锐对立,这正可为大陆进一步分化台湾,以遏制“去中华民国化”的倾向独立的一面,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本土化运动和所谓台湾主体意识也是这样,本土化运动和台湾主体意识既有导向独立的一面,也有导向在台湾的政权和意识形态地方化区域化的一面,前者不利于我们,后者有利于我们,同时后者还在岛内造成政治与文化对立,我们应该善加利用以遏制前者。

二、正名等运动以何种结局收场完全取决于中国大陆的发展

台湾目前的一系列运动最后将以台湾的独立终结还是以台湾作为地方回归大陆的中央政府为终结,决定性的因素不在台湾岛内,决定性的因素在中国大陆。

中华民国时期著名人物戴季陶先生曾对日本之于中国的态度和立场作了堪称经典的概括:“中国强,日本就是妾;中国弱,日本就是贼”,日本还是日本,日本怎样对待中国,决定性的因素是中国的强弱。实际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也脱离不了类似的模式,台湾仍然是台湾,不大不小,不死不活,但是大陆却有重大的起伏,台湾怎样对待大陆,完全取决于大陆的强弱。台湾在晚清脱离中国,是因为中国弱;台湾有人欲独立而不可得,是因为中国不再弱;台湾有人不愿统一也不愿独立有人欲统一而不可得,是因为中国大陆不够强。台湾目前的正名运动、宪政运动、教科书运动最后以台独告终还是以回归大陆中央收场,完全取决于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发展。

历史不容假设,但是理论上对历史进行假设性的研究可能有助于理解现在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台独势力而言,台独已经错过了历史机遇。让我们作两个假设。假设中国大陆在1978年没有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当今的中国仍然于内贫穷饥饿文斗武斗,于外为国际主流社会弃绝孤立围堵,那么台湾必定已经独立。假设台独势力不是1990年代中期以后才在台湾兴起,而是在1950年代就已兴起,台湾必定已经借助于冷战的对峙取得独立。今天的台独势力,不管在公开场合叫嚣得多么疯狂,在私下场合只能向隅而泣。看清楚了这一点后,我们不仅不会因为台独势力叫嚣而情绪失控,反而可以冷淡地嘲笑他们,“你们的叫嚣不过是对自己的哀号而已”。

只要中国大陆保持发展的势头,台湾是绝不可能独立的,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我们的一切工作也要围绕为大陆的持续发展创造和维护条件来开展,有损于大陆改革开放的就要抑制,有利于大陆改革开放的我们就要积极推进。对台湾岛内的群众,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看清现实。过去台湾有人沉浸在作为中央政府的幻想中,1990年代终于开始接受自己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的中央政府的现实,正名等运动实际上在落实这种认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钟摆推向了另一种偏离现实的方向,台湾有人开始沉浸在作为脱离中国的独立国家的幻想中,如果消除第一种幻想花了60年时间,给他们二三十年时间消除第二种幻想,应该是足够了,我们也应该有这个耐心。

三、正名等运动中台湾岛内两大政治势力之间的制约与合流

对这个问题也必须有较全面的认识,我们才能制定比较有效的应对战略。

以民进党为主体的政治势力是台独运动的先锋,同时也是对台湾政权和意识形态进行地方化区域化改造的先锋。作为台独势力的代表,民进党是我们的敌人;作为台湾地方化区域化的推动力量,民进党是我们的朋友。

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政治势力是支持统一倾向统一的力量,同时也是坚持“中华民国”和坚持“中华民国”政权是中国中央政权的力量。作为支持统一倾向统一的力量,国民党是我们的朋友;作为坚持“中华民国”及其政权的中央属性的力量,国民党是我们的敌人。

简单地把国民党看成大陆的合作伙伴而把民进党看成大陆的敌对势力,是错误的。也有部分对台工作者其实非常冀望民进党,认为民进党不像国民党一样跟大陆有历史恩怨,而把民进党看成潜在的盟友,把国民党看成敌对势力,这也是错误的。国民党和民进党都有成为大陆朋友的一面,也都有成为大陆敌人的一面。不能简单地选择一个集团作为朋友,把另一个集团作为敌人;不能都把两个集团发展成为朋友;也不能把两个集团都看成敌人;而要与民进党发展可作为朋友的一面抑制它作为我们敌对的一面,要与国民党发展可作为朋友的一面抑制它作为我们敌对的一面。更巧妙的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用民进党之于我们的朋友面来抑制国民党之于我们的敌对面,用国民党之于我们的朋友面来抑制民进党之于我们的敌对面。

我们要充分利用民进党和国民党之间的互相斗争,这个条件已经成熟。条件之成熟主要有大陆和岛内两个因素。大陆因素而言,过去大陆不加区别地打击台湾的政治势力,使得台湾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同仇敌忾,国民党和民进党之间的合流大于互斗;大陆高调地明言或暗示暴力军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也使台湾的普通群众恐惧和敌视大陆,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支持群众之间的合流也大于互斗。但是随着大陆这几年持续采取了柔韧、友好的姿态,对台湾的外部压力缓解甚至消解,民进党和国民党及其支持群众的内斗变得显性走上了台面化,并不断加剧。岛内因素而言,2000年以来,台湾经济增速减缓甚至衰退,1970年代至1990年代高速增长的繁荣景象已经不在。经济高速增长可以解决或掩盖矛盾和问题,增速一旦减缓,问题浮出水面,矛盾加剧,反映在政治上是政治集团间互斗加剧。政治集团间的利益分割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是分割不断增大的总体利益,每个集团分到的利益都在增长,一个集团多分些不等于其他集团利益会减少。现在是分割不变的总体利益,一个集团多分些,另一个集团在绝对量上就要减少。这就催化了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是殊死的斗争。民进党使用两颗子弹的策略,穷凶极恶地抹黑抹红国民党候选人(包括最近所谓起诉马英九贪污)的策略,正反映了斗争的残酷性。而斗争的残酷、斗争手段的低贱与凶狠,又使得对手及其支持群众不甘心失败,不能接受失败,促使他们采取同样甚至更加低贱与凶狠的手段,进一步加剧两大政治集团的内斗。这就给中国大陆分化敌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四、我们的应对策略

上面的分析已经谈到了一些应对的策略,这里做一些总结和延伸的讨论。

要充分认识到正名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两面性,不是简单地批判和咒骂这些运动,而是要抑制这些运动中倾向独立的属性,同时鼓动这些运动中落实在台湾的政权及其意识形态地方化和区域化的属性。

正名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最终结局,取决于中国大陆的强弱。只要保持中国大陆的持续正面发展,正名等运动的倾向独立一面就不可能成为现实;也只有维护中国大陆持续发展的势头,台湾的这些运动才不会出现我们不希望出现的后果。经济高速增长、军事快速现代化、外交更加灵活得力,这些是中国大陆强的表现。但是中国大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以便进一步增强力量,由于推动法治建设引入人权保障和私有产权保护,中国大陆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已经不像过去那么被动,但是总的说来还是比较被动,可以说是最弱的部分,中国大陆应该推进民主建设,加强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力量。这对抑制正名等运动的独立倾向,鼓动其地方化区域化台湾政权及其意识形态很有意义。

在抑制这些运动不利面,鼓动其有利面时,要充分利用岛内两大集团殊死的斗争。要用民进党的地方化区域化倾向去打击国民党的“中华民国”,要用国民党的“中华民国”情结去抑制民进党的独立倾向。中国大陆在台湾,既到处是朋友,也到处是敌人;我们的朋友同时也是我们的敌人,敌人也同时是朋友。我们还要学会用民进党里机会主义的台独分子去斗争和抑制死硬的台独分子,给民进党的广大党员机会,多邀请他们到大陆来,让他们亲身体会大陆政治经济军事政治的实力,使他们早日接受台湾不可能也不必要独立的现实,死了台独的心,从而消除两岸关系的危险面,使得两岸关系朝向互利互惠、逐渐统一的道路。

台湾问题业余爱好者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