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对台海战后台湾政府治理和定位的思考

2007-03-29 20:44 战略·谋略 ⁄ 共 615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台湾问题随着陈水扁政权的操纵,已经步入了非常关键的阶段,战争作为一种手段,非常现实地提上了日程.即使2008年国民党赢得政权,但以"去中国化"为主体的台独教育,在台湾人,特别是年轻人中的认同比例逐年提高, 这为2008后假设的国民党执政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我们可以设想,一个非常善于玩弄手段的民进党,是绝对不会让2008后的国民党轻松地实现其执政的抱负.届时任何执政党的决策缺陷,都可能导致在野党的强力反弹,包括率领民众上街示威.国名党,一个过去式的代名词,臃肿老态的趋势已非常明显.作为在野党,他还能对民进党产生制约,但一旦执政,面对痞子之勇的民进党,他或许只能更多地疲于奔命于对社会混乱的负责.我们必须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指望2008后的国民党有所作为,那是不明智的.现实的台湾,在政治方面,两党制已经形成,国民党无法也不可能通过两蒋时期的威权统治来结束台独的存在.无论谁执政,为了每一项敏感政策的实施而发生的国会争斗还将永远地继续下去.政治纷争,对于一个缺乏气魄的党派而言,执政比在野更容易受伤.这一点在"去蒋化"上面非常明显,连前总统的尊严都不敢去维护,何来执政气魄? 民进党可以移走蒋介石的铜像,拆除中正纪念堂的围墙,但国民党要想做同样的举动,拆除民进党的某一标志,或者重建围墙和铜像,其面临的来自民进党对于社会资源滥用的指控,足以让其退避三舍."去蒋化"的最大收益者是大陆政府,无论将来武统还是和统,对翌日蒋介石的铜像,现在拆除是恰到好处,这一点和台湾行政机构取名去"中国化"一样,自愿冠以省级称谓,却为将来的中共治理台湾扫清了道义上的障碍.国民党的颓式在两岸政策上也显得苍白幼稚.除了"九二共识"和两岸三通,马英九提出的2008国民党一旦执政,将与大陆政府签订和平协议,要求国际空间等誓言.承认法轮功,六四事件平反等观点.先不考虑从大陆层面实施的可行性,仅从台湾内部的政治生态来看,这纯粹是痴人做梦.签订和平协议和承认"九二共识",肯定会涉及台独的定性问题,没有在野民进党的支持,岂不是空谈? 完全可以想象的是,民进党在野,会在签定两岸和平协议和拓展国际空间等上面向国民党施加压力,冠以"二二八"事件的不幸,在六四事件和法轮功上面大肆指责国民党的妥协.至于台独,去中国化等关键性领域方面,拒绝合作,以处处被打压的形象出现.完全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马英九,或许为了竞选需要,向选民承诺将和大陆商谈和平协议.在台独势力如此蔓延的台湾,根本不存在和平协议签定的基础,马英九的幼稚选言无疑是在为他的未来执政预酿苦酒.束手无策的国民党和马总统或许可以辞职了事,但对国民党进一步的泡沫化,空洞化的危害,将是永远都无法弥补的.此外,在经济方面,国民党唯一能做的就是开放"三通",有限度地批准大陆民众赴台旅游,我们能看到的无非是昙花一现式的国共两岸论坛在台湾举行所带来的热闹,无非是台湾企业投资大陆限制的取消,至于在两岸资本互动,双向投资等方面,仅靠国民党一届四年政府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文化方面,民进党在科教书等方面的篡改,国民党的恢复,无疑是对台湾教育体系的巨大冲击,如同朝令夕改的政策,科教书的改,与或许以后民进党上台的再改,是对学生教育的极大不负责任.失去信心的师生,加上民进党的抵制,将是国民党在重整中华文化方面的莫大缺憾.今天我们看待台湾,必须非常冷静地看待他的走向,事实已经证明,国民党没有魄力,也没有能力迫使台独势力走向终结,改变这个现实的力量,已经毫无疑问地走到大陆政府这边.武统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手段,历史走到这一步,战与不战,已毫无悬念.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更多地关注战后的台湾,我们如何去管理一个完全不同于1949年的台湾.攻台难,而治台湾则更难!

台湾地区人多地少,人口稠密.总人口为2240万人,男性1144万人,女性为1096万人,性别比例104.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19人.台湾人口的年龄结构有老化的趋势.到2001年底,0-14岁的人口比例降到25.8%,15-64岁的人口比例上升到67.4%,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上升至6.8%.其中,年龄中位数为28.2岁,抚养比为48%,年龄老化指数上升为26.4%. 根据台湾“中央社”日前的一条报道指出,政大选举研究中心2006年6月的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较10年前成长约两倍,由23%成长至44%,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由10年前的15%,下降为6%,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也由10年前的50%,下降到44%.而“统独”立场趋势分布显示,希望“永远维持现状”者由10年前13%,上升至20%,希望“维持现状再决定”者由32%,上升至38%,“偏向独立”者维持约13%,“尽快独立者”由3.6%上升至5.8%,“偏向统一者”由22%下降至11%,“尽快统一者”由3.3%下降至1.7%.我们分析这些数字,是想知道在台湾的中坚力量中(15-64岁段),坚持台独与统一的绝对人数是多少,中间派有多少,他们将是未来管理台湾的主要力量.很明显,60%的民众倾向于维持现状,他们是台海战争能够顺利进行的中立力量,但决不是未来战后台湾政府坚定的支持者.战后复杂的控制局面,国际与国内,他们是最大的动摇者.寄希望于大陆式的同仇敌忾,共度难关,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现在必须未雨绸缪,对战后的台湾管理进行超前的考虑.

台湾民进党和台联党,毫无疑问将随着台海战争的结束而永远地走进历史,但对于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无论存在还是取消,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国民党的存在,至少在精神层面上是大陆民众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每当政治改革走入争论,民主进程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有人提出让国民党重返大陆,这对执政的共产党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辛亥革命"胜利后,革命军由于群龙无首,尽然强迫推举被俘的旧官僚黎元洪出任湖北都督,作为胜利的革命党人而言,这种幼稚的政治行为,也就为后来的袁世凯称帝,孙中山退位埋下了败笔.今天,作为台海战争的胜利方,历史又一次将被迫让共产党人作出决断,战后的台湾是交给国民党管理还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很明显,深谙台湾脉络的国民党,对于战后初期台湾的治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轻易地取消国民党,那会使治理台湾失去民众支持的认同基础,对迅速稳定战后台湾是不利的.撇开统独之争的话题,两党制的运行在台湾已经深深地刻上烙印,但随着民进党和台联党的倒台,两党制的运行在台湾也就失去了运行的政治基础.中国大陆有八个民主党派,与台湾有瓜葛的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和台湾民主自治联盟(台盟),但无论哪个大陆民主党派,由于他们缺乏执政的经验和对台湾的实际了解,他们绝对不是合适的治理战后台湾的党派人选.政党的产生是建立在代表民众并为之斗争的前提下,人为设置一个政党或者移植一个大陆党派去和国民党轮流执政,那是非常幼稚的政治逻辑.既然台湾是通过战争的暴力方式解决的,那除了对台独势力将进行彻底的扫除外,建立科学有效的在中央政府管理下的体系也在情理之中.对于战后台湾,从长远和整个国家的框架来看,深圳特区模式或许是最适合的.这完全不同于香港澳门的"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模式,既然是战争的手段解决,那香港澳门的那种万不得以而采用的折中模式也就失去了管理台湾的道德基础,因为在我们的后面,还有达赖的西藏自治要求,外蒙的回归.香港澳门模式的运用,只能是和平统一台湾后万不得已而采用的管理方式,他对一个国家的弊端亦是显而易见的.香港特区政府对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的失败,其来自港岛和海外的压力,将中央政府推到了一个非常难堪的地步.民主是双刃剑,二十三条涉及的是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等国家安全方面的罪责,但亦可以解释为限制言论自由,服务于一党专政.大陆政府出台许多扶持香港发展的政策,但面对港岛的诸如法轮功合法化等对国家安全具有威胁的行为,大陆政府亦毫无办法,这是对一国中央政府的莫大讽刺.面对战后的台湾,其复杂程度尤胜于香港,台独思潮的彻底解决,没有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是无法应对来自岛内外压力的.之所以考虑深圳模式,另一方面也是从有利于改造台湾的角度出发.深圳模式在台湾的应用,具体的说应该是在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下,以原国民党为基础,加快与民革和台盟的改造融合形成新生的台湾执政主体,让真正熟悉并了解台湾,具有执政经验的原国民党和部分民进党管理专才充实到这两个民主党派的基层,吸引并依靠60%的中间力量,迅速稳定治理台湾.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具体体现为特首和主要官员的委派与任命.深圳模式的最佳优势还在于人员的互往,这对从根本上消除民众隔阂具有深远的意义.关于人员的往来,应严格于深圳的边境证模式,但宽于港澳的通行证控制.对于大陆民众移居台湾岛的行为,可以参照上海北京户籍制度,允许相当学历或具有一定投资能力的专才获得资格,以避免低素质人员对台湾治安的冲击并引起可能的台湾省籍纠纷.这是一个较长的观念转变过程,但至少在初始阶段,必须谨慎保持适度而频繁的人员交往.

面对战后复杂的局面,在台湾治安方面首先需要严厉打击台独基本教义派,这是稳定台湾政治局势的基础.枪打出头鸟,才能确保大体的稳定.欧盟,美国,日本的强烈谴责,以及海外台独人士的游行示威,完全在清理之中.但现在的中国已经过了九十年代的困难期,中国经济早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石油消耗国,和全球制造业的聚集地,台海开战后引起的世界石油波动和消费品价格的疯狂涨价,特别是电脑芯片的短缺,必定会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台海战争迅速结束,国际的经济制裁并不适合于现代之中国.外国公司在大陆的投资必定会有微弱波动,但绝对不会轻易撤资,中国庞大的供应链和市场,是在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劳动力价格只是投资中国的因素之一.墨西哥和东欧国家,作为"中国制造"进入北美和欧洲市场的最大竞争者,其国内亦缺乏完整的供应链,许多材料还采购自中国.(参考博克http://jzhangxu.blog.sohu.com),我在美国/墨西哥的工作经验很清楚地看到了这点.纵观现代中国制造业的潜在竞争者,目前的印度,越南,还绝不会是台海战争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大陆政府攻台后最大的压力是国际主流社会所谓道义上的谴责,但胡锦涛的非洲和拉美政策将是最佳的润滑剂.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战后国际压力更多地会直指战后台湾政府,包括对海外台独势力的扶持和台湾所谓民主自由的指责.同时,对于台湾事务的拒绝配合,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这里包括可能的台湾特区护照的拒绝承认,让现在持有台湾护照走遍世界的台湾商人与游客感到极大的不便,作为一种反制力,无形中会对60%的中间层民众带来消极的影响,对战后台湾政府也是一种压力.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是香港和澳门居民所没有遇到的挑战,中国政府需要动用外交资源作前瞻性部署.在经济制度方面,台湾2,500亿左右的外汇储备为台币的稳定奠定了基础.考虑到大陆资本项目尚未开放,以及大陆与台湾的现实经济差异,台币在较长的时期内还将稳定地存在,但中国银行必须参与台湾地区货币发行,这是大陆政府维护台湾金融体系稳定的一种承诺,将对稳定台湾金融市场,及台湾的平稳过渡和经济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诚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特区有特区的政策,甚至还准备发行特区货币.面对大陆与台湾现实的差距,我们必须务实地保留台湾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灵活的在深圳模式上有所创新.在贸易领域,鼓励大陆企业入驻台湾,实现双向平等投资,同时取消大陆产品进入台湾市场的歧视性政策,从而增强国际资本重返台湾的信心,有助于创造更多就业的机会.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伴随经济的恢复,才能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创造现实的基础.

战争对台湾的摧毁是剧烈的,中华民国政体和宪法也必将随之永远地走进历史,但台湾的主体资本主义制度还将继续保留.战后的台湾百废待兴,面对治理所需的法律空白,借鉴香港基本法,大陆政府现在就需要高调征询和制定战后临时台湾法案,制定一部真正对台湾而言"合身合体"的法律,这在另一方面也是对民进党政府的一种警示,我们已经为后台湾时代做好准备."反分裂法"是大陆政府以军事手段占领台湾的法律依据,但现在制订战后台湾临时法案,是占领台湾后迅速管理和稳定社会的法律依据.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制定战后台湾临时法案,对台湾的定位也就提上了议程.与香港和澳门两个规模相对较小的特别行政区相比,台湾在人口,经济规模等方面对亚洲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战后的台湾,如何定位,不仅涉及到国家的统筹发展,而且对达赖提出的西藏高度自治和未来外蒙回归谈判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纵观世界各国,没有哪个国家象中国这样一国内不同制度共存,并且在一国内还存在着特区人员流动的限制.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如果在规模较大的台湾地区设置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高度自治的台湾特别行政区,将会对以达赖为代表的藏民产生对西藏特别高度自治区不切实际的幻想.蒙古国大呼拉尔(蒙古国会)二零零零年讨论了一项提议,提出把蒙古并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一部份,以及蒙古和中国建立联邦国家的可能性.毫无疑问,台湾问题解决后,外蒙问题无疑会摆上日程.中国政府现在对大呼拉尔的提议不置与否,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但从中国政府加大对蒙古的援助可以看到,对于这个穷亲戚的回归,在台湾问题还未解决之前,是一个巨大的财政包袱,保持距离,满满靠近才是现实的选择.与达赖,以及将来对外蒙的谈判,"特别行政区"的设想无疑会被藏蒙代表提出,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西藏和外蒙将是中央财政的包袱,他们没有资格来谈判特别行政区的模式.出于国家利益,只付出巨大的财政支持,但限制人员流动,高度自治的藏蒙特区模式是绝对不能付诸实施的.在中国的土地上,仅留下因历史问题产生的两个规模较小的港澳特别行政区,是从更高的战略层次在与达赖和外蒙的谈判中首先占据主动.过多的独立特别行政区,是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康熙皇帝收复台湾后,在台湾设一府三县 - 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立足与此,定位战后之台湾,亦可称之为福建省台湾特别行政区.名义上从属于福建省,但实际上直接受制于中央政府管辖,具体实施采用广东/深圳模式,这是从战略上使外蒙和达赖的谈判代表失去可以参考的现实理论基础,在心理上消除广大藏民对特别高度自治区脱离实际的幻想,为未来的藏蒙谈判扫清障碍.

台湾问题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军事解决已经不可避免,现在我们必须超脱台海争端的焦点,正视战后中国政府所需要面对的格局.我们拥有了通向太平洋的台湾优良海港,对台湾的有效治理将决定能否使我们腾出空间应付来自日本韩国在东海,包括钓鱼岛和苏岩礁的升级冲突.台湾的占领,无疑会加重日本对中国的强硬,这是其国家利益的体现,无论我们如何解释和平崛起,台湾海峡的占领是对日本生命线的制肘,我们切不可报以幻想.而对台湾的定位,将从战略层面上消除达赖对"藏人治藏",以及外蒙回归谈判中"蒙藏"特别行政区的幻想,这是保证中国"大一统"千秋伟业的基础.中国政府,现在已经到了需要对战后的台湾治理和台湾定位未雨绸缪的时候.

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旭 / 美国得克萨斯州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