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剖析岛内有关中华民国与台湾之间不同理念

2007-04-23 21:01 战略·谋略 ⁄ 共 673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中华民国还存在不存在?大陆的官方观点一直认为中华民国只存在三十八年,起始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终止于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总统府。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陆人民政府一直不承认中华民国在1949年以后残存于台湾地区的国家实体和国家法统。大陆方面长期认为,自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就继承了中华民国在国际法的一切法律地位,随着时代的更换,中华民国作为一个国家政权已不复存在。

数十年来,中华民国的历史与台湾的历史息息相关,经受许多风风雨雨。随着时光的流逝,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中华民国在国际上的曝光度渐渐淡化。在台湾岛内本土势力的操弄下,台湾作为一个政治实体日显突出。在不同的政治人物的眼中,中华民国与台湾的关系有着下列不同的说法或理念。

1、中华民国收复台湾

中华民族经过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之后,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迫使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当时代表全中国惟一合法的中央政府就是以蒋介石委员长为首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沦陷区成立的伪满洲国政府和汪精卫伪国民政府随着日本战败而轰然垮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仍是中华民国一个高度自治的特别行政区。在这一情形下,蒋委员长派遣军队登上台湾岛,结束日本对台湾的五十年殖民统治成为很自然的事,也象征着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在台湾的领土主权。

1945年10月25日,日本驻台湾末代总督安藤利吉向中国的陈仪将军移交台湾的执政权,陈仪组建中华民国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向全世界昭告:中国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有法律约束的国际文件正式收复台湾。中国民国收复台湾这一历史事实,在当时是几乎所有的台湾民众都认可。台湾复归中国版图,属于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自从明末大陆移民拓殖台湾算起,四百多年来,台湾从未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历经荷占、明郑、清领、日据直到中华民国作为中央政府收复台湾,重新确立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在1949年10月1日之前,台湾属于中国是毫无疑义的。但此后,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不承认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继续存在,而且她又没有在台湾行使中央政府的职能。于是,台湾属于谁就成了疑问。

六十多年来,台湾普通民众只认同中华民国,不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代之前,中华民国在国际上还有影响力,还有许多邦交国。但是,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将中华民国驱逐出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华民国开始成为“国际弃儿”。“屋漏偏逢连夜雨”,从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大陆开始,中华民国面临一波又一波的断交潮,至今,只剩下二十几个不起眼小国承认中华民国的存在。既然中华民国不被国际社会所公认,在国际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收复台湾似乎成为历史上的记忆。人们当然不能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复台湾。尽管大陆方面坚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新政权理所当然继承旧政权中华民国包括台湾在内的所有疆域,自然认为台湾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说法,大陆民众容易接受,而长期受反共仇共教育,又认同中华民国法统的台湾民众则不接受。

2、中华民国退守台湾

1949年,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4月23日,南京陷落,国民政府迁都广州;10月14日广州陷落,国民政府搬迁成都;12月27日,解放军攻入成都。“峨眉山下好荒凉,不堪回首泪暗弹”,中华民国的国民政府仓皇“播迁”台北。不过,国民政府搬来搬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领土,不能算是在外建立流亡政府。两百多万国民党的军政人员涌入台湾,开始了中华民国退守台湾的历史。

1950年4月,海南岛解放;1950年5月,舟山群岛解放;1955年2月,大陈岛也解放。至此,中华民国管辖的区域只剩下台湾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兰屿、绿岛、龟山岛、彭佳屿等);紧挨福建大陆的大、小金门岛、乌丘屿和马祖列岛;此外,还拥有南海上的东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太平岛。总面积仅3.6万平方公里,比起历史上疆土最辽阔时期的1116平方公里来说,中华民国管辖区域已经大大缩小。

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之后,蒋介石苦心经营台澎金马,把台湾称为“复兴基地”,希望以台湾为根据地,早日光复大陆国土。1950年5月,蒋介石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向他的国军弟兄承诺:“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可是准备了二十多年毫无进展。六十年代初,大陆经济困难,饿殍遍野;六十年代末,大陆又处在“文革”的动荡年月,两度让蒋介石萌生“光复大陆”的念头,可是,蒋的靠山美国佬并不同意他的军事冒险。老“总统”蒋公复国梦碎,无法从新踏上大陆的土地,1975年清明时节他撒手人寰。此后,他的接班人蒋经国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喊了十几年,也没法让国民党重返大陆。小蒋逝世后,越来越多的台湾人看到中华民国退守台湾已是铁定的事实。“反攻大陆,拯救灾胞”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神话。既然“反攻”无望,“复国”不成,那就只好在台湾共同打拚,渐渐地,台湾的本土势力成了气候。

七十年代末,台湾争民主、争自由、反专制、反独裁成为一股强大力量,终于爆发1979年底的“美丽岛事件”。参与和同情“美丽岛事件”的许多人都认为中华民国反攻大陆不现实,再谈退守台湾毫无意义,因为“退守”是以“反攻”做前提的,持“退守”理念的人认为大陆是中华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蒋经国在他晚年也考虑如何让国民党政权在台湾扎下根,开启了台湾民主化之门。

3、中华民国在台湾

1988年1月,蒋经国病逝,李登辉开始执掌台湾军政大权。此时,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台湾朝野上下,全体岛民已经逐渐认同这一块蕞尔小岛,大中华意识逐渐淡薄。

李登辉政府虽然制定了《国家统一纲领》,成立了“国家统一委员会”,李登辉还自任主任委员,为了与大陆开展事务性协商和交流,台湾方面率先于1990年11月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11月,大陆也相应地成立对口民间组织“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当时,台湾政府表面上仍沿用两蒋时期“一个中国概念”,声称“中华民国主权拥有台湾、大陆及外蒙古”,这个“一个中国原则”与大陆的“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相比,双方都涵盖了“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这一模糊的共识,就是人们常说的“九二共识”,这一共识促成了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的会谈,两会随后开展了一系列民间性质的交流。一时间,海峡两岸关系峰回路转,有些大陆同胞以为两岸和解,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指日可待。

不过,汪辜会谈双方达成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共识,大陆注重“一个中国”,台湾注重“各自表述”。在这场争执中,台湾方面一直主导争论议题,大陆只好处处应招,显得很被动。大陆江泽民政府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拐来拐去就变成“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说法似乎与现实不符。

于是,台湾民众逐渐接受李登辉政府关于“一个中国”是过去式,也可能是未来式,但现阶段是“两国中国”的论述。早在1990年9月,李登辉就声称“台湾早已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国名就叫中华民国”。随后,许多国民党政要纷纷抛出“阶段性的两个中国”、“一个中国,两个政治实体”等议题,与民进党在1991年10月通过“台独党纲”互别苗头。国民党主流派这种“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的主张,被大陆方面斥责为“独台”,差一步就是“台独”!

1995年6月,李登辉以私人身份访问美国,并在康奈尔大学发表演讲,一直强调“中华民国在台湾”,鼓吹分裂祖国。遭到大陆方面各家媒体的口诛笔伐。

1997年以后,两岸紧张局面有所松驰,海基会和海协会也开始了接触,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于1998年10月访问大陆,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也准备于1999年秋天访问台湾。然而,李登辉突然于1999年7月9日在接受德国记者采访时提出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两国论”一出台,两岸关系骤然紧张,两会事务性人员交往即告中断。

但是,“中华民国在台湾”这一理念还是被台湾大部分政治人物所接受,2000年5月,台湾政党轮替后,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和党内本土派都承袭这个观点,区别在于以连战、马英九、吴伯雄为代表的国民党领导人认为“中华民国在台湾”是对现状的陈述,“一个统一的中国”是未来的愿景,以王金平为代表的本土派则认为“中华民国在台湾”就是要强调尊重中华民国在台湾的主权,统一不统一无关紧要。

4、中华民国是台湾

这一理念就是台独思想的翻版。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上台未稳,曾作过所谓“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即“不会宣布台湾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李登辉的‘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实际上,具有浓厚台独意识的陈水扁,谋“借壳上市”之计,借“中华民国”这个招牌,一步一步地实行分离主义路线。通过一系列去中国化政策,试图把“中华民国是台湾”这一台独新理念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

2002年8月3日,陈水扁向在东京召开的“世台会”29届年会发表开幕致词,首次明确宣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台湾与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他还第一次叫嚣,只有2300万人民才能决定台湾前途,如果有需要,台湾现状的改变要公民投票,“大家应认真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与急迫性”。此语一出便招来海内外舆论的一致谴责,台海局势也骤然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

2004年8月,台湾“行政院长”游锡堃在中美洲出访期间,解释台湾的国号简称是“台湾ROC” ROC就是英语“Republic of China(中华民国)”的缩写。陈水扁闻知感到没必要这么遮遮掩掩,干脆就说“台湾就是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就是台湾”。正式宣告民进党政府已认同在“中华民国”的包装下,实现“台湾独立”,九十年代开始的国民党李登辉本土派的“独台”已与民进党的“台独”合二为一。民进党已从过去的追求台湾“独立”,转变为捍卫台湾“独立”,此后,民进党政府一直强调“中华民国”已经事实独立。

2005年8月,陈水扁提出“中华民国四阶段论”,指出他这么做是“要厘清确认国家认同、国家定位、台湾主权”。陈水扁所指的“中华民国四阶段论”,是指1912年中华民国在中国大陆成立;1949年“中华民国到台湾”;前总统李登辉时代,是“中华民国在台湾”;2000年政党轮替后,则“中华民国是台湾”。对此,时任国民党发言人张荣恭批评陈水扁的四阶段论是“躲在中华民国安全伞下搞台独的危险动作”,目的是制造“中华民国等于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的论调,试图“以中华民国为壳进行台独主张”。

2006年2月,陈水扁正式终止国家统一委员会的运作,正式结束《国家统一纲领》的实施,等于对外宣示,追求国家统一已经不是“中华民国”的既定国策,“中华民国”未来就是努力经营台湾。

2007年3月,陈水扁的智囊,前陆委会副主委陈明通炮制出“中华民国第二共和国宪法”草案,一是确定了中华民国迁台之后,“国家管辖领域仅及于台澎金马与其附属岛屿,以及符合国际法规定之领空、领海与邻接水域”;二是强调指出,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任何形式的政治关系,须经对等、和平协商后交付公民投票;三是表明海峡两岸的政治安排未完成协商前,特制定“第二共和宪法”,适用于国家现行管辖范围,原宪法中相关章节条文及增修条文,停止适用。”

“第二共和宪法”融合了陈水扁的“一边一国”理念和国民党本土派的“二中并存”(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存)架构,迎合了台独基本教义派谋求台湾事实独立的诉求。事实上,已经将李登辉的“两国论”入宪。它能够顺利出台,未遭到台湾主流媒体的拼击,泛蓝阵营的反对也没什么底气,反映了台湾多数民意和政治势力均认同和接受维持现状,那就是“中华民国是台湾”,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台湾未来是法理独立,还是与大陆走向统一,均由全体台湾民众所决定。

5、中华民国霸占台湾

这是传统台独分子的论调。他们认为,四百年来,统治台湾除了郑氏政权外,荷兰红毛夷、满清王朝、东洋日本和国民党政权都是外来政权。坚持“中华民国霸占台湾”这一理念的人,目的就是要让台湾人“摆脱”中华民国的统治,让“正港”的台湾人有所谓的“出头天”,建立所谓的“台湾国”。

这些台独分子现在通常被称为“台独基本教义派”或“极端深绿”,他们否认“中华民国”的宪法、法统和政权架构,鼓吹台湾独立建国,目前,支持这一理念的人占台湾民众大约近两成。

早在1951年,廖文毅就在日本成立“台湾民主独立党”,要求结束中华民国对台湾的占领,取消国民党治台当局。1956年2月28日,廖文毅在日本东京成立所谓的“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他自任“大统领”。此后,台独组织层出不穷,台湾自由独立党、台湾共和党、台湾独立战线、台湾同志会、台湾建国会、台湾公会、台湾共产党纷纷出笼。他们之间既有勾结又有矛盾,谋求台湾“建国”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否认中华民国在台湾政权的合法性,都否认《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国际约束力,将片面签订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做为“台湾法律地位未定论”的依据。他们刻意渲染和歪曲台湾居民与大陆居民在族群、语言、习俗、文化的差异,捏造所谓的“台湾民众”,图谋“台湾住民自决”。

在两蒋统治期间,国民党执政当局严厉打击台独活动,严惩自绝于中华民族的台独分子。台独组织也是山头林立,不断分化。1965年5月,廖文毅放弃了台独主张,返回台湾定居。其它台独分子不是流亡海外,就是关押在台湾各个监狱。

1986年9月28日,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在台北成立。建党初期,民进党畏惧国民党执政当局“反台独”的高压政策,不敢亮出台独底牌,只要求当局“解除戒严”、“民主宪政”和“住民自决”。后来,李登辉政府纵容台独活动在岛内蔓延,民进党终于在1991年露出“庐山真面目”,是年4月17日,民进党举办大游行,公开主张“台湾独立”。10月,民进党在五全大会上,正式通过把“建立台湾国”列入党纲,民进党成了“台独党”。

此后,在历届的民意代表选举和地方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发现刻意强调“台独建国”,会吓跑许多中间选民,当选的民进党籍人士也逐渐认同“中华民国”的国家法统,他们在“国父”像前宣誓就职,在“国旗”下办公,他们对国家的认同也由“中华民国霸占台湾”转变为“中华民国是台湾”。

1994年8月,民进党主席施明德表示“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未来民进党执政之后不会冒然宣布台湾独立”,这一说法,显示了民进党人认为“台湾国”不是未来式,而是现在进行式。

1996年6月,许信良在民进党七全大会上当选党主席后,试图谋求朝野政党和谐和民进党的转型,民进党内部赞同借“中华民国”的外壳实现“台湾事实独立”渐成主流。

1996年10月6日,岛内激进台独分子不满民进党淡化台独色彩所进行政党转型,而组建建国党。建国党继承过去台独分子的“中华民国霸占台湾”的衣钵,鼓吹建立“新而独立的台湾共和国”,妄称“中华民国自1971年退出联合国时就已经消亡,国民党政权对台湾的统治是非法统治”,必须以“台湾共和国的名称,取代中华民国国号”。建国党明确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国家与国家间关系”。

建国党成立后,由于其激进台独主张受到岛内绝大多数民众的强烈反对,在历次选举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终于2000年陈水扁上台之后走向泡沫化。激进台独势力又集中在2001年7月31日成立的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联党)的旗下。

台联党秉持“中华民国是外来政权”的理念,拥有深绿票源的大部分,成为民进党的政治盟友,组成泛绿阵营。但自从2006年以来,陈水扁带领民进党不断向“深绿”靠拢,其台独动作愈演愈烈,去中国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台联党为了自己的生存,转而在2007年初宣布转型,企图抢夺浅绿和中间票源,避免像建国党那样泡沫化,转型后的台联党酝酿更改党名,认同“中华民国是台湾”的理念。

综上所述,在今天的台湾社会生态里,坚持“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理念的深蓝统派政治势力集中在新党、亲民党和部分国民党,支持者大约占台湾民众二成五左右。持“中华民国在台湾”理念的浅蓝选民和一部分中间选民大部分是国民党的支持者,大约占台湾民众二成五左右。持“中华民国是台湾”理念的人主要是民进党的绿营支持者和一部分中间选民,大约占台湾民众三成五左右。顽固坚持“中华民国霸占台湾”理念主要是深绿选民,大约占台湾民众一成五。

(厦门杨柳)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