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毛泽东
1967年,毛泽东亲手发动的“文革”浪潮正席卷中国大陆、波及东洋西洋。时任法国财政部高级顾问的科耶夫(Alexandre Kojéve)秘访北京后,间道柏林,直奔施米特(Carl Schmitt)蛰居的普莱滕伯格(Plettenberg),只因为“当今德国唯一值得谈谈的人在那里”。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和第五共和国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之一”的科耶夫,在公认的东方政治家和西方法学家之间串联了一场“隐匿的对话”[1]。当然,这只是修辞学上所谓...
阅读全文
2007-03-02 08:07 伟人 ⁄ 共 3609字 暂无评论
1、现代社会变化很快,很多国家元首都被人忘记了,只有少数人仍被人所知。例如法国的戴高乐将军,法国人却知道他,敬重他、那么在中国,毛泽东也是一样。另外,现代社会的国家领导人并不体现一种哲学思想。他们只是解决一些问题,诸如经济、社会、军事等等。法国人却认为毛泽东体现了一种哲学思想,并且努力地把它付诸行动。这正是我们对政治的认识。我们在1789年进行的大革命,正是为了一种哲学思想。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毛泽东思...
阅读全文
内容摘要 毛泽东是一位平等主义者,对平等追求之强烈在社会主义领导人中是罕见的。社会主义的领导人一般认为推翻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不平等问题就基本解决。但毛泽东追求的是更进一步的平等,不但要求形式上的平等,还要求实质上的平等;不但要求政治生活的平等,还要求经济上的平等;不但要求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还要求生活资料占有上的平等。总之,他要实现全面的平等。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为进一步推进平等,迫...
阅读全文
(此系全文。大幅删节本《从“七律?有所思”看文革的发动》发表于《炎黄春秋》2004年第1期) 古曰:“诗言志”,作为二十世纪巨人的毛泽东,他所创作的绝大多数诗篇都与他的政治理想和报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66年6月毛泽东写就的七律《有所思》就是这样一首政治诗篇,它真切地透露出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复杂运思。今天我将从历史的角度来谈毛的这首诗所透露出的丰富的意涵,我给自己的要求是:1,所谈的都要有历史资料的依据,并兼...
阅读全文
内容摘要 “文革”发动阶段毛泽东对林彪的基本态度是信任支持还是怀疑,大多数人长期以来一直倾向于前者。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一些材料的正式公布,这一看法遭到了不少研究者的质疑。一时间,“文革”发动阶段毛泽东对林彪的态度再度变得模糊不清。这主要是由于对这些材料的误读而造成的。事实上,在“文革”发动阶段,毛泽东对林彪一直是信任有加的。 “文革”发动阶段毛泽东对林彪的基本态度是信任支持还是怀疑,大多数人长...
阅读全文
内容摘要 勿忘毛泽东的“主元形象”,就是社会上对毛泽东视角出现多元时,官员们应保持清醒头脑,引导人民群众学习毛泽东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用毛泽东的高尚情操充实生活,引导生活,充实社会。 在开国领袖毛泽东逝世30周年的日子里,中国人又重新感受一番“毛泽东热”。据媒体报道,不但9月9日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的人数比平时多三倍,毛泽东故居韶山更是人山人海,悼念如潮。而网上“毛泽东纪念馆”网友留言突破6000条。更有主流权威...
阅读全文
内容摘要 本文所要论述的“准备”,井非指毛早有计划,有意要在某个特定时段发起这场运动,——“准备”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笔者认为,毛为发动延安整风运动所进行的准备,集中展现了他的政治性格的多重侧面,重新梳理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助于世人加深对毛政治性格之复杂性的认识,同时,对重新审视延安整风运动这一重大现象也不无裨益。 在中共与中国现代历史中,1942年春在中国共产党内全面展开的整风运动是与毛泽东的名字紧密联...
阅读全文
2007-01-19 07:59 伟人 ⁄ 共 4227字 暂无评论
内容摘要 毛是历史上那种“超凡魅力型的领袖”,兼思想家和政治家于一身,所谓“君师合一”也。毛一生打平天下无敌手,即便应对世界超强苏美两国的领袖,也是游刃有余,他可以在中南海游泳池畔穿着泳衣会见赫鲁晓夫;在自己的书房等待尼克松的觐见,此正适合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英雄崇拜”和“华夏中心”的心理。中国农民不理解,也不会接受华盛顿,但肯定敬畏毛泽东。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先生是毛泽东研究专家,近年因为出版《红太...
阅读全文
内容摘要 毛泽东本人对苏联认识的发展变化,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对苏政策,也从一个方面左右着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出发,分三个阶段对1954至1960年期间的中苏关系展开论析。这七年是双方关系由鼎盛转而冷淡直至分裂的时期,是中苏矛盾在新的基础上发生、发展,并开始走向敌对的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两国关系一直带有突出的党际关系色彩,即党的关系密切,国家关系就友好;党的关系...
阅读全文
2007-01-05 07:57 伟人 ⁄ 共 26849字 暂无评论
内容摘要 毛泽东根据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对华侨问题尤其是华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相当广度和深度的思考和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积累了深刻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的华侨观为我们在新世纪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和扩大改革开放,特别是对加速进展中的全球化做出中国特色的解释回应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根据。 作为具有世界视野和历史眼光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设计者和人民中国的发展规划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