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卢瑟经济学(2.4)——资本的危机(自愿的失业)

2011-10-17 18:03 战略·谋略 ⁄ 共 524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所以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共产党宣言》

萨伊定律撇清了多数人贫困与危机之间的关系。只要有供给就会有需求,只要有卖就会有买,卖不出去是不可能的。萨依定律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

但是,还是有卖不出去的情况啊,这怎么解释呢?稳拿的解释是,如果卖不出去,那就是供需结构不合理。比如市场需要土豆,某资本家生产了红薯,所以他活该破产,不幸的是倒霉的多半是小资本家。既然不存在全面过剩的可能,那么就不存在全面生产过剩式的危机,也就不会有因此造成的压缩产能,不存在因为全面过剩而导致的工人失业。换句话说,不存在工人想找工作却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既然不存在全面过剩,就不存在非自愿失业。那么社会上的失业是怎么回事呢?

按照稳拿的解释,是工人要求的工资太高了。即所有的失业归根到底都是由于失业者拒绝接受与其边际生产力相等的报酬造成的。工人要求的货币工资高于资本家愿意支付的报酬。现行的货币工资的水平下,尽管劳动力的供给可能大于劳动力的需求,但还是难免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是因为劳工之间存在公开的协议或者达成某种契约,拒绝接受低工资的工作。如果劳工都愿意接受较低的货币工资,那么就业量就可以扩大。这种失业尽管表面上看上去是不情愿的,但是就其实质而言仍然属于自愿的范畴,这种失业应该被列入“自愿性”失业的范畴。

按照他们的说法,劳资双方的工资议价决定着实质工资。因此,只要雇主之间存在自由竞争,劳动者中间不存在限制性的联盟,那么在劳动者情愿的情况下,他们就能够使他们的实质工资等于在此工资标准下雇主所雇人数的边际负效用。

然而,现实状况中,用工人不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解释大规模失业,非常牵强。不是大批工人突然提高工资要求然后辞职,而是突然出现大规模的裁员潮。换句话说,不是大批工人集体炒老板,而是老板集体炒工人。大规模的失业,是老板压缩产能,不是工人集体头脑发热在工会的煽动下主动下岗。短时间内,大批工人失业,是不能用不愿意接受现有工资解释的。不是工人不愿意接受现有工资,而是老板突然不用现有工资继续雇佣工人了。为什么老板不能接受原有的工资水平继续雇佣工人?如果失业是工人要求的工资太高,高于老板认为工人劳动的边际效用,那么为什么老板们觉得工人劳动的边际效用下降?为什么所有的老板几乎在一夜之间,同时同步地做出工资过高的判断?为什么这种工资下降会有周期性?

这些都是无法解释的。

更糟糕的是,对工人来讲,苦难刚刚开始。工人一旦失业就很难找到原有工资待遇水平的类似工作。因为全社会的资本家几乎在一夜之间觉得他们的劳动不值钱了。到处都是堆积的商品,工人却囊中羞涩。老板做什么也不赚钱,索性停产,老板不生产了,工人的劳动也就不值钱了。或者说工人不能创造价值了,所以对老板就没有用了。

这时有人就指责工人要价太高,一个月1000美元找不到工作,一个月500美元难道还找不到吗?

稳拿经济学假设工人工资水平下降,老板会增加劳动力的需求。问题是,老板的需求与产品的销售有关,当销售情况不改善的时候,工人工资再便宜,老板也没有兴趣多雇人。资本不养吃闲饭的人,不论这个人的工资多便宜。这是现实社会用工的基本原则,而决不是只要工资便宜就多雇一个人,然后N+1个人干原先N个人的工作。

在到处压缩产能的时代,一个萝卜一坑,如果某甲少要了工资,某乙就会没有位子,少了某甲的失业,多了某乙的失业。对个人来讲,失业问题解决了。对全社会来讲,失业问题会不会并没有改善,甚至更严重呢?

面对某甲的竞争,某乙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会不会主动接受500美元的工资呢?老板考虑到某乙是老员工,于是保留某乙,但是工资减半。这时社会上就会出现虽然工资水平下降了,某甲也愿意接受,但是他还是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某甲的存在,成了老板压缩某乙工资水平和督促某乙努力工作的利器:“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爱干不干,不干辞职,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这就如同有纳粹集中营的存在,让多数德国人老老实实一样。对某甲来说,这就是所谓的非自愿失业,即愿意接受目前的工资率,却找不到对应的工作。对某乙来说,必须不断接受更低的工资,保住自己的饭碗,免得被某甲这样的人夺走。

这种工资下降的趋势,会最终下降到工人几乎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为止。这时如果老板还想继续压缩工资,工人就会选择辞职,去找能养家糊口的生计。这就如同农民逃荒。留在老家种地,多少还会有一些收成,但是却不够维持一年的口粮。如果榆钱、野菜、树皮、观音土能弥补不足的部分,农民就会选择留在老家;如果不能维持,即使还有微薄的产量,农民也会选择背井离乡。低于这个标准,对农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留在老家,挖地三尺也不够维持生活到来年收获,留下只有饿死,既然那样就不如出去另谋活路,甚至铤而走险。

如果资本家给工人的边际效用,低于工人谋生需要费用。这样的职位根本就不能算是有效的职位。如同农民对土地的产量有一个最低的要求一样,工人要求的工资有一个最低标准,即能满足其正常的劳动力生产循环。如果降低工资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工人就会选择相对较低的工资。如果降低以后,无法谋生,工人就会搞兼职。如果兼职以后还不能谋生,那就难免放弃这个所谓的就业机会,而去寻找其他能糊口的机会。

在稳拿的眼里,这也是“自愿失业”。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水平,还要工人接受,否则就是工人挑剔,这样的说法不是扯淡而是很无耻。工人是生产者,有那么多的产品卖不出去(尽管萨伊定律不承认这一点,却无法违背大众的常识),自己的工资却不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即劳动力的再循环,这正常吗?

在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中,上述工人的工资不能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的情况不正常。

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工资论,都与工人劳动力再循环挂钩。斯密认为,“劳动工资有一定的标准,在相当长的期间内,即使最低级劳动者的普通工资,似也不能减到这一定标准之下”,“劳动的货币价格,必然受两种情况的支配:其一,是对劳动的需求;其二,是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价格。”在斯密看来,对于需要靠劳动过活的工人,其工资至少须足够维持其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工资还得稍稍超过足够维持生活的程度,否则。劳动者就不能赡养家室传宗接代了。李嘉图认为,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的报酬。劳动像其他商品一样有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劳动的自然价格是使劳动者大体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换句话说,劳动的自然价格取决于劳动者维持其自身与其家庭所需的食物、必需品和享用品的价格。食物和必需品涨价,劳动的自然价格也上涨;相反,劳动的自然价格就下跌。劳动的市场价格则随劳动的供求不断变动,但一般总是倾向于自然价格。

在以后的理论中,工人工资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就很正常了。

19世纪20至70年代工资基金说在英国十分流行。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由必要生活资料构成的工资基金是一个已定的量,这个量一方面从物质上限制工人在社会产品中占有的份额,另一方面又必定全都花费在购买劳动力上。詹姆斯穆勒(就是那个最早提出萨伊定律的人)说,工资决定于人口与资本的比例,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如果资本同人口的比例不变,工资亦不变;如果资本对人口的比例加大,工资即上涨;如果人们对资本的比例加大,工资即下落。工资基金表现为一个固定量,一个常数,工资的高低取决予工人人数的多寡。

按照工资基金说,不论工人创造的社会总大饼有多少,分给工人的量不变。现实社会中,不论是全社会还是具体企业,工资总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经济在繁荣期,商品销路好就要多雇人,经济在衰退期,商品没人要就要裁员,不裁员也要压缩工资。工资基金说违背了这些基本常识。

工资基金说的核心是想说明,工人工资低与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无关。工人人数多,所以工人工资低。工人吃不饱,是工人人口太多,只有控制工人人口才能改善工人生活。本质上,还是马尔萨斯那一套。

两种理论的变化与当时的经济主导权的更迭有关。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时代,工人工资主要用于支付食品消费。工人工资高,其实是地主收益高,资本家为此必须承担更多的成本。维护地主利益的《谷物法》鼓励粮食出口,限制粮食进口,导致英国国内食品价格相对较高,英国工人工资也必须较高,所以资本家怨声载道。等到地主阶级交出主导权以后,资本家成为工资提供者,农业资本家成为农产品主要供应者以后,工人的工资就与资本家的评价有关了,至于够不够维持工人劳动力再循环另当别论。

稳拿经济学把失业的责任推卸到工人不肯降低工资,把工人工资不能维持基本生活推给人口规律,为什么不研究一下几乎在一瞬间全社会的边际效用下降到工人无法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幅度?说到底,还是雇佣工人不挣钱。不挣钱的原因,是东西卖不出去,或者即使能卖出去,利润低到无法维持。但是,如果这样解释的话,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便难免暴露出来。

按照稳拿经济学的说法,工会是工人工资不能顺利下降以达到所谓就业平衡的最大阻力。稳拿经济学把工人失业的责任直接推给工会了。谁让你们团结起来和资本家作斗争了,现在失业了吧。问题是,历史上工会运动非法的时候,工会势力弱小的时候,那时工人的生活水平如果不是工人生活最困窘的时期,也并不比有工会以后的生活水平高。这怎么解释呢?再者,很多国家没有工会,或者工会很弱小根本不发挥作用甚至是黄色工会。这些国家的失业怎么解释呢?

资本家和他们雇佣豢养的经济学家顾左右言他了。

在资本看来,资本有剥削的自由,劳动力没有反抗的权利。在资本主义历史上,资本家一直要求镇压工会:雇用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两厢情愿、互利互惠的事情,工会是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害群之马。资本家教育工人说,要记住,我们镇压工会是为你们好。

对失业的第二种解释是摩擦性失业,即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不合理。本来需要种红薯的,但是出现了很多种土豆的。种红薯的人手不足,种土豆的找不到工作。或者本来是厨子不足,却培养了很多木匠。结果一边是大批人失业,一边是大批工作没人干。

实际上,这样的大规模失业很难持久。财富的金子塔的平级之间可以自由调节。只要不存在垄断,结构可以自动调节。种土豆改行种地瓜,木匠改行当厨子。每一个人大学里面学习的专业就一定与他工作的专业相对应吗?十有八九不是。毕业以后重头来,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这样的事情不是很常见吗?如果有足够的需求,木匠完全可以改行当厨子,一上来技术生疏不能颠勺,可以先切墩。原先切墩的去颠勺,原先颠勺的升任主厨。大批人员被吸收,菜的口味下降并不多。摩擦性的失业,难免存在,却很难在长时间保持高位徘徊。

在工业化社会尤其如此。“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1]”流水线作业,全社会大分工,每个劳动者要求的专业技术水平都被下降到最低。机器取代了工资高昂的高级技工,大多数岗位要求的都是非熟练工,只有极少数的岗位要求高技术的技工。用极个别技工岗位供不应求的例子证明工业社会的失业问题是劳动者自己选错了行当,而不是社会总需求不足是站不住脚很扯淡的。如果一个社会要求主要劳动者是技工而不是非熟练工,只能说明这个社会处于前工业化阶段,小作坊和手艺人是工业劳动者的主流。引申一步讲,如果这个社会已经是工业化社会的话,出现这种现象就说明工业化大生产停顿了。(事实上,停顿的原因就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

此外,如果长期存在摩擦性失业,就应该出现空缺职位与求职人数大致相等的情况。某些行业工资水平上升,某些行业工资水平下降。但是,这显然也是违背我们的常识。因为在危机中,我们常看到的是全社会工资水平的全面下降,或者绝大多数职位工资水平下降同时个别职位工资水平上升,而不是涨跌互现的局面。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人同时选错了就业方向呢?稳拿经济学家提出因为政府干预,导致就业信息失灵,市场不能发挥作用。刚才推给工会,现在又把责任推给政府了。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经济波动,很难持久。所以,一切真正的危机都源于工人的贫困。

社会金字塔的平级之间是可以自动调节的,但是上下级之间却不能自由调节。当社会需要的产品与资本家提供的产品不对称的时候,资本家能自行改变产品结构。当社会需要的劳动力与工人能提供的劳动力不对称的时候,工人能自动改行。但是当塔的上级不愿意投资和消费的时候,塔的下级却没有能力去代替上级投资或消费。这才是真正的困难。

市场在社会金字塔的平级之间是有效的,在上下级之间是无效的。这是稳拿经济学要回避的。因为如果要质疑这个金字塔的上下结构,那么必然质疑稳拿地位,以及他们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也必然推导出一部分人压迫、剥削另一部分人的结论。

作者:MRandson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