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卢瑟经济学(5.1)——生产与实现(必然的恶果)

2011-11-16 19:18 战略·谋略 ⁄ 共 685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必然导致两个后果,一个是消费不足,引发经济危机;一个是由于财富造成的等级化,造成阶级固化,导致社会竞争力丧失,生产力发展停滞。小农经济条件下,也会产生类似的两个后果:经济危机、阶级固化。这两个后果是财富的通天塔的必然结果。这一章介绍第一个后果。第二个后果在垄断资本的部分介绍。

经济危机可以认为是社会分配不公的必然恶果。虽然多数卢瑟无力使自己摆脱贫困,但是他们的贫困却从另一个方面冲击稳拿的体系。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小农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小农经济条件下,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影响有限。只要不宰杀牲畜,不吃掉种子粮,今年粮食丰收吃不掉,并不影响明年的生产。相反大量的盈余恰恰是追求的目标和盛世的标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粮食腐朽,不可食用,穿铜钱的绳子烂掉,不可统计。那是小农社会真正的盛世。

在小农经济的时代,产品直接就是消费品。农夫种出来的大米直接就可以吃,养的猪宰了直接下锅,农妇纺的线直接可以织布,自己织的土布直接就可以可以做衣服。各种征收的赋税和田租,主要也是实物、甚至劳动力。不足的部分,即使需要交易,多数也是物物交易——比如,用“半匹红霄一丈绫”换千余斤的一车炭。

《红楼梦》五十三回,贾府家皇庄黑山村的庄头乌尽孝,给贾府送来一年的租子,所有的租子写都在一张单子上: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百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野猫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瓤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御田胭脂米二担,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担,各色干菜一车,外卖粱谷牲口各项折银二千五百两。外门下孝敬哥儿玩意儿:活鹿两对,白兔四对,黑兔四对,活锦鸡两对,西洋鸭两对。

其中,除了二千五百两银子以外,都是实物地租。这些鹿、猪、羊、鸡、鸭、海参、熊掌、木炭、大米贾府直接可以用来消费。为了运送这些东西,乌尽孝走了三十二天。今天的话,所有东西都折成现金,直接汇款过来就可以了,不必如此折腾。这么大规模的运输,一路上人吃马喂,成本非常高。贾府的租子中的相当一部分,要消耗在运费上。不过,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如果全部直接给贾府银子,贾府也未必能买到各种需要的消费品。

小农经济的危机主要表现是消费品不足。贾珍看完单子就要敲打乌尽孝。贾珍指出收入少、开销大,乌尽孝强调自然灾害:“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接连着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六日;九月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二三百里地方,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围绕皇庄的租金,大地主和二地主之间展开博弈。大地主嫌少,二地主哭穷。不论怎么博弈,争夺的大饼都是来自农民的农产品。皇帝征收农户产品的大多数,地主征收剩下的产品中的大多数,二地主雁过拔毛,农民最终只能半粮半菜勉强糊口。即使这样还不够,皇帝还要修皇宫、修陵墓、修佛塔、修大运河,还要征发农民当兵打仗。留给农民的份额本来就少,还经常剥夺农时。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等等突发事件,农民的份额不足以糊口,即使吃糠咽菜也不够,于是农民没有饭吃,饿殍遍野。

这就是小农时代的经济危机。这边的路有冻死骨,不妨碍那边的朱门酒肉臭,只要别揭竿而起,暴力拆塔就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不一样了,工人的贫穷直接造成资本的损失。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所有人生产的商品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为自己消费而生产,都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农业社会自产自销,工业社会则必定严密分工,货币进入流通,每一件产品都要成为商品去出售,只有黄金或白银例外。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是价值实现困难,多数人都没有钱买自己需要的商品,产品卖不出去,劳动力滞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于是更没钱买东西。同样是经济危机,表象不一样,根源都是一样的。

价值实现,简单地讲,就是把东西卖出去。按照自己生产时预计的价格出售出去,让自己的产品内在包含的劳动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封建社会的产品不必经历这道关,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几乎所有产品都要变成商品,不能不经历这道关。

早期金、银本位时期,除了金、银采掘业,产品成为消费品则需要经过价值实现的过程。即所有的产品都要先和货币交换,如果没有得到货币的承认就只能是存货。商店里的货物只是商品资本,不是消费品,只有有人购买(或者商店自认为货损)才能成为消费品。一般来说,库房里有的是存货,账户上却没有现金,经理绝对乐不起来(恶性通货膨胀时期除外)。金或银成为货币以后,仍然是商品中的一种,但是商品中的商品。货币和商品虽然都是私人劳动的产物,但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要经过交换,取得社会的承认,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劳动。采掘金银则直接就是有用的劳动,金、银只要采掘出来,提炼到一定纯度,就能成为交易用的货币。采掘金银的劳动不存在滞销的问题,采掘劳动也就成为衡量其它劳动质与量的标准。比如,按照布雷顿森林体系,只要能提炼采掘并提纯1盎司的黄金,就可以直接兑换35美元。换句话说,获得其他价值35美元的商品需要的劳动的质与量,与采掘1盎司黄金需要的质与量应该大体相当。

今天,纸币体系取代了贵金属体系。于是,包括金、银采掘业的产品,也需要先到市场上销售。

所以,任何商品都逃不过在市场上价值实现这一关。生产者投入的劳动能否获得对应的回报,价值能否实现,是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

每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之中,都有存货一栏。存货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存货能不能按照负债表中的价值销售出去,或者说销售价格能不能和价值对应,就是商品的价值能不能实现。商品价值能实现,企业资金周转就能按照预期的计划顺利进行,可以不断进货生产。商品价值不能实现,或者只能实现一部分,那么企业的生产环节就要受到影响,企业就要考虑改变销售战略,使用降价或者广告促销,压缩生产规模,变现一部分资产或者争取银行贷款。对企业来说,产品滞销,价值不能实现,是危机的开始,是倒闭的第一步。

对全社会来说,个别企业产品卖不出去不值得大惊小怪,这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技术落后、质量低劣、生产成本高于社会同类企业的水平等等。但是,如果大多数企业突然同时处于产品不能实现的状态,那就要大事不妙,很可能是经济危机的前奏。

市场把同质产品的价格抹平,这时产品的价值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应的价值。同样质量的面粉,不论是甲企业生产的,或者乙企业生产的,售价都是一样的。生产一吨同样的面粉,也许甲企业需要3000元,乙企业需要2800元,但是市场最终的售价都是3200元。社会承认获得一吨面粉的需要付出的劳动价值3200元。当然,也许还有丙企业,丙企业生产同样的面粉需要3400元。丙企业的选择只能是已经生产出来的3400元一吨的面粉按照3200元一吨出售,然后停产这种面粉,改行生产其他产品。我们关心的,是为什么大量产品不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现价值。或者说,我们关心的,不是为什么丙企业的产品赔钱,而是为什么社会上的面粉的价格突然下跌到3200元以下。不仅如此,同时下跌的还有大量的其它商品,几乎所有的商品价格都突然下跌。这种现象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产品中的绝大多数,都要成为商品被销售出去。面包店主自己吃掉的面包只是他自己生产的面包的极少一部分,他的绝大多数的产品都必须被出售。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产品决没有贾府皇庄的地租那样丰富多彩:由于分工导致每个生产单位只能生产社会总产品中极个别的一种,所以导致物物贸易及其复杂,人们必须把自己生产的商品销售出去,然后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或者持现。另一方面是因为他销售所得的货币就是他的资本,对他的意义就相当于贾府的皇庄。一大堆面包,对他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销售所得的收入才能投入新一轮生产循环之中,并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这也是他参其全社会“分大饼”博弈的筹码。他对这些货币的所有权,就是他获得新的收入的依据。

消费与生产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消费,就不会有生产。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社会开采矿石,制造机器,最终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开采更多的矿石,制造更多的机器。生产的各种产品最终都会被消费。从总体看,机器设备总量会不断增加。但是,从个体看,每件机器设备最终都会退出生产,没有可以一直使用的设备。只要是物化的人类劳动,必然有使用寿命的时限,也必然有达到其使用寿命极限的那一天。

所有的产品最终都是消费品,总体资本是永存的,个体生产工具则迟早必然成为消费品:铁矿石会变成拖拉机,机床,那么开采铁矿石的劳动,或者说铁矿石中的价值最终必然转化为拖拉机和机床中的价值的一部分。石油、煤炭会变成能源,化工用品,开采石油、煤炭的价值就转移到汽油、柴油、电能和化工原料中。拖拉机用于粮食生产,拖拉机中的价值最终就会转化为粮食中的价值。驱动拖拉机的柴油,灌溉的电力,施用的化肥,它们的价值,最终也会转移到粮食中。粮食中的价值,又会成为面包中的价值的一部分。

消费品的概念应该是宽泛的消费品的概念,既包括正常退出生产循环的最终被消费掉的产品,比如牛奶、香肠、面包、卫生纸、洗衣粉,也包括普通消费者不会购买的消费品,比如国家购买的各种军火,航天设备等等普通消费者不会购买的产品。凡是买入的目的不是为了在未来卖出以获得更多货币的商品,都可以算是消费品。

反过来看,每一级产品的销售,都对下一级产品的销售提出了利润的要求。生产铁矿石的资本家的利润,要仰赖拖拉机的销售,拖拉机的利润要仰赖粮食的销售,粮食的销售要仰赖面包的销售。面包卖不动,最终必然影响一连串的生产环节。最终消费品的滞销,必然反向影响上游所有产品的销售。社会化大生产是一个大网络,下游产品的普遍滞销,迟早蔓延到整个网络。

工人的收入要全部用于维持生活,很少有多余的收入能成为资本。即使有少量的积蓄,往往也要用于培养子女、赡养老人,或者自己养老。资本从本性出发,必然把工人的消费压缩到最低的限度。

相比之下,资本家随着收入的增加,投资倾向上升,消费倾向下降。投资的货币占总收入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长,消费掉的货币占总收入的比例,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收入高者相对收入低者更有能力满足自己的各种生活需求,除了糊口以外还有富余钱。这是我们观察的结果。

在我们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指出,尽管暴力可以压倒产权,但是使用暴力毕竟不如使用产权便利。所以,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都尽可能地扩张自己的产权。在奴隶社会一个奴隶主拥有的奴隶数决定他的地位,在封建社会一个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决定他的地位(当然,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扩张产权最好的方式是战争。)与此类似,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人手中的资本量决定他的地位,所以就要尽可能提高自己拥有的资本总量。一个人拥有的资本总量越大,他的单位资本可以获得的利润越高,越容易。如果一个人大量消费自己获得的利润,很快,他一旦被其他人超过,他所拥有的资本就再也不能给他带来相当的利润。他的资本获得的利润率和利润量只能下降一个档次。换句话说,只有保持高投资倾向的人,才可能稳固地待在高收入的阶层中。

资本对于资本家的意义如同皇庄对于贾府的意义。贾府无论怎么消费,皇庄的土地面积不会缩小,产量不会减少。贾府无论如何节俭,皇庄的面积也不会增加,产量依然不变。所以,贾府消费的奢侈或节俭对来年收入影响不大。但是,对资本家来说,手中资本量的减少或增加,就意味着自己博弈能力的下降或上升,对应获得利润的能力下降或上升。从货币的角度看,商品在资本家手中不过是个媒介,是达到更多货币的途径,资本家最终追求的是更多的货币决不是更多的商品(除非物价飞涨,纸币失效的年代)。货币是资本家的命根子,如同土地是地主的命根子,奴隶是奴隶主的命根子。地主决不会主动毁掉自己的命根子,奴隶主也不会主动屠杀或者解放自己的奴隶。为了偿还赌博、逛窑子或者吸大烟而欠下的债务,被迫出售田产或房产的地主,都会被认为是败家子。在这方面,资本家也是一样的。

工人想消费,没有钱;资本家有钱,不消费。全社会拼命生产,这些消费品卖给谁呢?

有人会提出,资本家的投资行为,也可以认为是一种需求。如果工人需求不足,资本家投资行为旺盛,不是也可以替代工人弥补需求不足吗?那么,有没有可能仅仅依靠不断的投资就能维持经济不断增长而不发生经济危机呢?俄国经济学家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就曾经设想过一种社会,资本不断采用生产资料生产新生产资料:钢铁厂为煤矿生产采掘设备,煤矿为钢铁厂生产焦炭,只要比例合理,就能不断生产下去。资本主义最终会建立起庞大的帝国,进化到只要一个工人按电钮便可以进行全部生产。如此一来,在达到庞大的工业帝国以前,资本家的投资会替代工人的消费,所以决不会出现消费不足。

杜冈的所谓生产资料不断生产生产资料的循环,在短期内是可能实现的。但是从长期看,则必然无法稳定维持。资本家使用机器的原因是生产单位产品,机器比工人便宜。资本家雇佣工人的原因,是机器无法完成工人所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机器生产单位产品的性价比更高,那么资本家必然采用机器。反过来,如果劳动力便宜到一定程度,资本家也会乐于放弃机器采用人工。对资本家来说,资本家并不热爱生产,更不热爱机器,使用机器的原因无非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使自己的产品的成本尽量低于社会平均标准,至少不高出太多。资本家热爱的是钱,而不是机器。所以,杜冈的设想的不断主动进化的工业帝国,并不符合资本家的本性,资本家不过是在竞争的压力下,或主动或被动地亦步亦趋地紧跟潮流。事实上,一旦竞争的压力消失了,资本家对更新设备的兴趣也就大大降低了。不必等到一个工人完成所有的生产,只要在某种产品的市场的空间内,只剩下几个势均力敌的寡头的时候,资本家更新设备的兴趣就已经不那么强烈了。

此外,新技术的应用与科学进步有关。科学进步并不是按部就班稳定增长的。科学探索的发现与技术的突破往往大量的偶然性事件有关。浮力的发现、重力的发现、相对论的发现、原子结构的发现等等,这些发现都是极具偶然性的必然结果。所以,科技无法稳定为推动设备更新。希望每当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时候,便恰巧能出现新一轮技术革新导致投资高潮,进而消化掉多余产能,是不现实的事情。

还有,资本家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货币。如果社会一千万资本的平均利润率是10%,那么资本家如果投入1000万购买新设备、雇佣新工人,那么他必然要求100万的利润。换句话说,原先社会存在1000万的需求不足的缺口,在资本家投资以后,1000万的缺口消失了。但是,在1000万的投资实现产能以后,就将出现1100万的需求缺口。小杯具变成大杯具。

所以,长期靠资本家投资替代工人需求是不现实的。

杜冈生活的时代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经过长期基础科学的积累,应用科学突飞猛进,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果他能活到20世纪30年代,经历1929年的大崩溃和随后长达10年的大萧条,就会知道自己的想法是纸上谈兵。

今天社会的大多数人,是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售出去,然后购买生活用品。资本家是把自己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然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或者持现。所以,货币资本家手中和劳动者将完成两个不同的循环。货币在资本家手中,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生产出商品,商品进入市场,最终转化为更多的货币。劳动者靠出卖劳动力获得货币,然后使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劳动者手中的货币来自资本家提供的工资,迟早要回到资本家手中。资本家手中的货币,不断要求更多的货币,新增的部分显然不是来自劳动者。那么这些新增的货币从哪里来呢?

一面是所有的产品都必须最终成为消费品被出售,一面是卖主不需要自己的产品,一面是买主没足够的钱消费所有的产品,这就非常麻烦了。由于需要经过价值实现的过程,消费直接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不足必然经济危机,进一步导致生产力闲置,劳动力滞销。

这里的分析仅仅是使用资本家作为剩余价值的获取者,成为与劳动力对立的另一方。实际上,聚敛货币的并不仅仅是资本家。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产业资本家,相对土地所有者、金融资本家和暴力所有者,往往是弱势的。土地所有者、金融资本家和暴力所有者如果也采取不断聚敛货币的行为方式,也同样会导致消费不足,进而造成经济危机。不论哪一方,产业资本家也罢,土地所有者也罢,金融资本家也罢或者暴力所有者也罢,只要榨取剩余价值,并且不断聚敛,就会诱发经济危机。

既要聚敛货币,又要找到有足够支付能力的买主,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商品必须经过社会实现过程,贫富差距过大,少数人聚敛货币,多数人消费不足,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作者:MRandson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