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本文用一个快餐店模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话说太平洋深处的比奇堡海滩有一家快餐店,名叫蟹堡王。店主是蟹老板,蟹老板手下两个雇员,一个是章鱼哥,一个是海绵宝宝,主营产品是美味蟹黄堡。海绵宝宝有两个朋友,派大星和珊迪。蟹老板有个竞争对手痞老板,痞老板的餐厅名叫海之霸。蟹老板有个女儿,珍珍。蟹老板是只螃蟹,海绵宝宝是块海绵,章鱼哥是只章鱼,派大星是海星,珊迪是只松鼠,痞老板是只海臭虫,珍珍是只鲸鱼……。珍珍真的是鲸鱼,为什么蟹老板的女儿是鲸鱼,这个别问我,去问编剧。熊猫大侠阿宝的爸爸为什么是鸭子?很简单,编剧这么安排的。欲知其他更详细的资料请去百度或者放狗。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这一部分用蟹堡王作为模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因为蟹堡王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中具有普遍性。本文不采用“神龙大侠”熊猫阿宝和他鸭子爸爸的面铺分析,是因为阿宝和他爸爸之间不存在雇佣关系,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本文也不采用孙二娘的十字坡包子铺作为模型,是因为孙二娘的包子铺的主营业务显然是抢劫而不是包子生产,还没有脱离暴力,只要过往的客商行李丰厚就可以,包子卖得出去卖不出去对孙二娘意义不大。孙二娘的包子铺连生产企业都算不上。
那么一个蟹堡王能不能作为模型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呢?或者说能不能把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压缩为一个蟹堡王呢?本文认为是可以的。
前面已经知道拉锯的过程是一个彼此动态平衡的过程,同一个阶级同一个阶层内部,每个人获得的大饼总量基本差不多。如果资本量接近,同样的资本,投入不同的行业,要求在等量的时间产生等量的利润。当然,这个等量利润是考虑到风险的资本收益。因为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所以可以把无数的小餐厅合并看作一个蟹堡王。因为我们不做定量分析,所以可以不考虑单位资本利润率随资本量增加而增大的现象,直接把所有雇佣关系的企业看成与蟹堡王类似的企业,老板加员工,老板出资,员工出力,老板获得利润,员工获得工资。从生产模式上看,把所有资本主义企业压缩为一个模型是可行的。
如果大多数企业能在几乎相同的时间段,经营情况基本同步的话,我们就可以认为把同周期的企业压缩为一个模型。事实上,按照我们的观察,多数企业往往有相同的经营周期,即在经济繁荣期大量盈利,在萧条期大量亏损甚至倒闭,彼此经营情况基本同步。所以,从生产周期上看,把所有资本主义企业压缩为一个模型也是可行的。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蟹堡王这个模型,归结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行为。
蟹堡王的生产过程可以归结如下:蟹老板管理整个蟹堡王的生产经营,海绵宝宝和章鱼哥在蟹堡王打工,生产、销售蟹黄堡,销售收入全部归蟹老板所有,蟹老板支付给海绵宝宝和章鱼哥工资,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用工资购买蟹黄堡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
蟹堡王每天的销售收入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购进原料,比如面粉、肉、蔬菜、油、沙拉酱、水电煤气,还有定期维修和保养。一部分是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工资。当然,还有一部分是蟹老板的利润。第一部分是刚性的,只要蟹堡王不关门,就需要不断补充。后两部分在海绵宝宝、章鱼哥和蟹老板之间分配,是弹性的。海绵宝宝可以说不加薪就炒老板,如果他能找到新的工作的话;蟹老板也可以炒掉海绵宝宝,如果章鱼哥能身兼二任而且提出的工资要求不超过海绵宝宝现有水平的话。当然,蟹老板也可能炒章鱼哥。
蟹老板要现金有两个目的。第一、购进原料,支付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工资。(如果海绵宝宝和章鱼哥只需要蟹黄堡一种生活必需品,那么给他们蟹黄堡就可以,问题是他们显然还需要其他商品。我们前面已经解释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每个企业只生产很窄的一类或几类产品,远远不能满足所有消费需要。蟹黄堡勉强还能满足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多数需要,硫酸厂显然不能给职工发硫酸。)第二、挣钱。第二个目的是蟹老板经营蟹堡王的根本原因。所有的现金只有一个来源,就是蟹黄堡的销售现金。
如果把资本家看为资本的代理人的话,资本的目标就一个,就是自我增殖。资本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这个物的媒介在市场中的作用越大,以这种物为媒介的资本就越强。毫无疑问,从长期看,没有什么能超过货币。资本家的行为,就是多赚钱,少赔钱。具体物化的话,就是对货币的追求。
蟹老板爱财如命,经常为了一块钱而去冒生命危险,他才是真正合格的老板。
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是一种具有高流通性的商品。货币具有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五大功能。比较流行的货币是黄金,现在是各国的法定货币。法定货币如果不具备货币基本功能的时候,就会有其他商品出现,替代法定货币。比如二战后的德国,香烟、巧克力都承担过货币的功能,帝国马克没有人要——希特勒死了,第三帝国崩溃了,没有第三帝国的暴力支持,谁还要帝国马克?类似的还有大米和旧日元的关系。再比如在某些通货膨胀严重的国家,或者饱经战乱的国家,大家习惯采用美元作货币,而不愿意采用当地货币,美元比当地货币更流行,更受欢迎。本文在分析蟹堡王的过程中采用美元,这是因为美元在多数情况下更多地承担货币的职能,但并不是说货币注定是美元。
继续回到蟹堡王。
现在开始生产循环。首先,蟹老板的资产负债表现金一栏中有1000美元的现金。蟹老板拿出800美元去购买原材料,200美元雇佣海绵宝宝和章鱼哥,总计支出1000美元。 海绵宝宝和章鱼哥各工作100个小时,总计工作200小时,总计生产1200个美味蟹黄堡。每个售价1美元。海绵宝宝和章鱼哥每人每小时创造2美元,蟹老板给他们1美元。他们每人每工作1小时,为蟹老板创造1美元。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忽略了蟹老板的管理工作创造的价值。这是因为随着资本量的增加,单位资本利润上升,所以不好衡量蟹老板管理工作创造的价值的总量。另外,研究需求不足问题,核心问题在于蟹老板的消费倾向不足,而不是蟹老板创造多少价值。所以,忽略蟹老板创造的价值并不影响分析结果。
现在,蟹老板的资产负债表的存货一栏上有1200个蟹黄堡,每个价值1美元,总价值1200美元。蟹老板手中现金为0。海绵宝宝和章鱼哥手中现金200美元。生产原料的劳动者手中800美元。
到现在为止,所有的生产过程都结束了。蟹堡王的产品蟹黄堡已经生产出来了。直接生产过程也是剩余价值的获得过程,蟹老板获得的剩余价值蕴含在蟹黄堡里。但是,生产出来的蟹黄堡只是结束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第一个行为。这个行为并不完整,理论上蟹老板获得了大量的利润。现实世界中,这些理论上的利润还要通过出售蟹黄堡才能成为实际利润。对蟹老板来说,必须把所有的蟹黄堡都卖出去才能实现预期的利润。如果卖不掉,或者只卖掉一部分,或者只卖出的价格低于预期的价格,那么对蟹老板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虽然他获得了大量的蟹黄堡,但是无论是他购买新的面粉蔬菜牛肉,还是支付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工资,都不用蟹黄堡。当然,他自己的利润也不能是蟹黄堡。这些蟹黄堡对他来说,既吃不掉,也没有用。
所以说,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化社会,仅仅占有了劳动产品并没算完,必须经过价值实现这个致命的环节。资本家手中的产品必须转化为现金才能购买原料、偿还贷款、支付工资和地租、上缴税金,当然还有自己的利润。一个企业存货特别多,不是成功的标志,相反是破产的前奏。对这样的企业,银行都是谨慎贷款的。
蟹老板的1200美元只是理论上的1200美元,这就如同股票没有抛出以前都是纸面富贵一样。资产负债表中的1200美元存货要变成销售收入才算完成整个循环。
现在有1000个蟹黄堡的销路不成问题,还有200个蟹黄堡没有着落。如果蟹老板自己消费了这200个蟹黄堡,则一切万事大吉,如果他不消费,那就要有麻烦。如果他自己如果消费了100个,那么就需要有人拿出100美元,购买其余的100个蟹黄堡。那么在蟹堡王的模型中,能够买这其余100个汉堡的人,显然不是蟹堡王的员工(海绵宝宝和章鱼哥)和老板(蟹老板)。
资本家生产是为了发财,或者说是为了提高至少巩固自己的经济地位,与消费没有任何关系。蟹堡王模型中具体的消费能力,并不是取决于蟹堡王绝对的生产能力(1200个),也不是取决于海绵宝宝、章鱼哥和蟹老板绝对的消费能力,而是取决于海绵宝宝、章鱼哥和蟹老板的博弈能力以及他们的消费倾向。海绵宝宝和章鱼哥挣多少钱用掉多少钱,蟹老板爱财如命(钱财是他与海绵宝宝之间的分界线,没有钱他也就不能当老板,而要去给别人打工)。于是,只有资本家和工人的社会自然消费不足。
那么那些多余的蟹黄堡怎么办呢?如果没有人消费,那么那100个蟹黄堡只能过期腐烂,然后被扔掉。这样的结果,对蟹老板来说,自然是极大的损失,他要考虑压缩生产规模。对资本来说,没有利润的生产是无意义的生产。对海绵宝宝和章鱼哥来说,就要面临裁员的压力——资本家不养吃闲饭的人。
幸好,这时海绵宝宝的好朋友派大星出场了。既然蟹堡王的劳资双方都消费不掉这些汉堡,就只好卖给派大星了。派大星拿出100美元,消费了那100个蟹黄堡,蟹老板的产品获得实现,利润变成现金,生产继续循环大家皆大欢喜。
但是,派大星手里的货币也是有限的。很快,坐吃山空的派大星也就遇到麻烦了,要么吃掉自己所有的存款之后一无所有,饿死拉倒;要么去蟹堡王打工,挣工资才能保证手里有源源不断的现金。如果我们假设派大星的选择是理性的话,那么我们就默认它会继续求生,换句话说,它会去找蟹老板请求被雇用。
对蟹老板来讲,这是一个忧喜参半的局面,如果雇用派大星,第一个好处是可以提高产量,第二个好处是可以压低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工资。换句话说,派大星给蟹老板带来的利润,超过海绵宝宝或者章鱼哥的利润。但是,雇佣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情况下,已经存在蟹黄堡过剩的问题,全靠派大星消费,雇佣派大星以后,产量增加了,销路减少了,多出来的蟹黄堡卖给谁?
在大多数情况下,蟹老板会考虑雇佣派大星。因为雇佣派大星,可以压低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工资,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每个蟹黄堡的成本。然后,蟹老板去抢夺竞争对手痞老板的市场。如果蟹老板不雇佣派大星,那么痞老板就可能雇佣派大星,反过来挤压蟹老板。如果我们考虑到生产规模越大,企业在竞争中越有利,再经济危机中生存的机会越大的话,就能理解蟹老板扩张生产规模的动力——仅仅为了保存自身和避免灭亡,蟹老板也有必要改进生产或扩大生产规模。从个体来看,这样生产绝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所有的资本家都这样做,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而且尖锐化了。
假设蟹老板雇佣了派大星,扩大了生产,同时降低了海绵宝宝和章鱼哥的工资。这时,生产模型就改变了。蟹老板用1200美元去进货,用240美元支付海绵宝宝、章鱼哥和派大星的工资。三个人工作300个小时,生产出1800个汉堡。每个汉堡包含的劳动不变,还是10分钟,所以还是价值1美元。
现在的问题是,蟹老板的利润提高了,生产与需求的缺口也扩大了。假设蟹老板的生活方式不变,还是消费100个汉堡。那么新的消费不足的缺口就不是100美元而是260美元。
事情并不到此为止。蟹老板雇佣了派大星以后,生产规模扩大了,需要卖掉的汉堡更多了。这个过程会反复上演。蟹老板会不断地把劳动力吸收进来,然后获得更多的纸面上的利润,但是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之间的缺口则会不断扩大,需要卖掉的蟹黄堡更多。“这个内部矛盾力图通过扩大生产的外部范围来解决。但是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整个过程如同抱薪救火。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场面就是,一方面劳动者不断被吸收进资本主义经济循环,生产不断扩大;一方面是总需求与总产量之间的缺口不断扩大。于是,蟹老板必须不断寻找新的市场,这些市场包括同行的和未开辟的。抢夺同行的市场,就意味着要打折销售蟹黄堡。未开辟市场,则往往在海外。
“为了能在国内支付工人平均程度的必要生活资料量,却必须到国外,到远方的市场去寻找这种需求。……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是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这种事情,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才能发生。工人无法独立生产,必须和资本结合,而资本则决定如何分配。所以,工人虽然想消费却没有消费的能力。资本找不到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获得的利润无法变成货币。于是,一方面是本国劳动者的消费被压到最低限度,一方面是贱卖本国产品——否则企业就要减产,工人就要失业。
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时众多企业对某一行业一拥而上,纷纷投产进行恶性竞争,然后该行业产能过剩,产品积压,众多企业一哄而散,转产的转产,倒闭的倒闭,减产的减产,裁员的裁员。这种现象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常态,直到垄断出现。
我们在前一节说过,所有的产品都会成为消费品退出生产。这些消费品既包括民用的面包、黄油,也包括国家用的飞机大炮导弹坦克。实际上,如果我们以退出生产为标准定义消费品的话,那些卖不出去最后变质的商品,停止生产后不断锈蚀的设备,也应该被算作消费品。在蟹堡王的模型之中,蟹老板的蟹黄堡卖不动,最终烂掉,就是特殊的消费品。资本主义制度,强迫占有剩余价值的产业资本家以这样的方式消费。
不仅仅是蟹老板追求利润,蟹堡王所在的地主也要求利润。这里,我们假设蟹堡王所在的地的地主是松鼠珊迪。
假设珊迪向蟹老板要求100美元的租金,那么在生产的第一个阶段,蟹老板首先要支付1100美元(800美元的原材料、200美元的工资、100美元的地租)才能开业。这100美元也是来自海绵宝宝和章鱼哥创造的价值,也是蟹老板的利润,不过被提前预付。
珊迪和蟹老板之间的博弈关系决定彼此的分配剩余价值的比例。如果珊迪比较强势的话,那么在生产的第二个阶段,珊迪就可以要求更高的地租,甚至要求260美元的地租。至此,海绵宝宝、章鱼哥每人少挣的20美元,蟹老板多收的三五斗,全部归珊迪所有。
如果珊迪在第一个阶段消费100美元,在第二个阶段消费260美元,那么就不存在生产与消费的缺口。这就是马尔萨斯所提出的由神职人员、地主和官僚消费多余产品避免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案。
如果珊迪有很多地产,蟹堡王的地租只是珊迪总收入中很少的一部分,而且珊迪也喜欢聚敛货币的话,那么消费的缺口依然存在。不仅如此,现在的需求与消费的缺口并不是产业资本家(蟹老板)造成的,而是地主(珊迪)造成的。这时,蟹老板的利润只有100美元,仅仅能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
地主的占有欲过剩外加消费不足,同样会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进而影响社会的就业。同样的,金融和暴力的占有欲过剩外加消费不足的话,也有类似的后果。不必一一说明了。
无论是谁对货币占有欲过剩,消费不足,都会导致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会在各个阶级间分担,这些损失究竟要谁承担,则往往看谁的博弈能力最弱。如果预付地租的话,地主(珊迪)自然不会承担损失。反之如果在生产结束以后支付地租的话,损失则往往由产业资本家(蟹老板)和地主(珊迪)共同承担。蟹老板已经破产,珊迪虽然有100美元地租的合同,但是能获得多少租金都是未知数。
不过,如果珊迪是大地主的话,完全有能力要求蟹老板预付地租。另一方面,如果珊迪是大地主的话,那么她的消费倾向显然会不断下降。换句话说,消费不足型经济危机,很可能是珊迪引起的,但是她却不必承担任何损失。只要她拥有的资本量足够大,她就可以把收益拿到手,把损失转嫁出去。
于是,我们再次看到了市场中无处不在的马太效应。
作者:MRand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