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金灿荣:中国的复兴代表了亚洲崛起

2011-10-10 22:10 战略·谋略 ⁄ 共 3987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中国GDP应该是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本来应该是在2009年就超过,因为一般预计,2008年的时候中国的GDP大概在4万5000亿美元,日本是4万9千亿美元,我们差了4000亿。2009年的增长率中国正增长8.5%,日本是负增长5.8%,一进一出14点几的差距。去年日元升值显著,在10%以上,原来的差距加上日元的升值,就抵消了GDP的实际增长这部分,所以2009年没有超过,但是世界主要的金融机构都预测中国GDP在2010年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同时可以看到的情况是,2009年中国的贸易总量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量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一。从中国的贸易总量和出口这两个项目来讲,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还可以,到2010年底中国从经济总量来说被认定为世界老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今年需要特别注意的数字就是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总产值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家都知道应该是一个国家GDP的脊柱,我们GDP第二,可是制造业第一,贸易总量第二,出口第一,不管中国经济的质量多么不好,但是它的制造业第一和户口第一还是能说明问题的,竞争力是强的。

但是现在中国综合国力能不能达到世界第二,这个我们就没有把握了,因为综合国力大家会用很多指标来看待,包括军事力量、科技能力、文化影响力、国际上的认可程度等等。说到中国综合国力我个人观点,中国跟美国一样是全能冠军型国家,综合国力中既有硬实力又有软实力,反倒我认为日本、德国叫单项冠军型国家,日本在1980年代被称为经济动物,这个就非常宣明地指出了日本的力量特点,即它就是单一冠军型国家,它不具备成为全能冠军型国家的素质。但是中国不一样,美国是现在的全能冠军,中国是潜在的全能冠军,全能冠军型国家就意味着中国就有了软实力。看中国的软实力要跳出西方中心主义。1991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他的那本《bond to be leader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正式提出了软实力或者说软力量这个理论,按照这个理论,软实力的原初概念是指三个东西,一个就是叫core  value,就是核心价值,以及和核心价值相对应的政治制度安排;第二个是文化吸引力;第三个是战略有效性。软实力的学术定义是影响力,与硬实力对应,硬实力是一种pervasive power,强制力,硬实力的学术定义是强迫别人去做不愿意去做的事情的能力,软实力是影响别人,让别人自愿去做你想让他做的事情,硬实力是看得见的,可以用统计数字表达的,软实力是看不见的,所以它只能切块。最早只能分为这三个方面。以这样一个指标看我们中国,我们中国还是有软实力的,但这个软实力的表现是和西方不一样的,西方最强的就是西方学界总结出来的有理论支撑的一套观念体系,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它是有很好的学术论证在后面支撑的,但这个软实力在社会学里归为大传统一类。社会学把人的传统分为大传统、小传统,美国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他们core value这一块的东西相当于大传统,这些核心价值在社会的传播也是有效的,老百姓也接受了。

就目前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中国人对现在中国是不是老二不是那么关心,如果世界银行宣布中国是老二了,GDP 老二了,当然会有点高兴了,但是我估计中国绝大部分人不是特别在乎,他们更关心的还是明天的就业。对于中国综合国力是不是世界第二,国内国际有一个认知差距,认知差距会导致行动差距。绝大部分的中国知识界会认为中国不是老二,而国际的战略界会认为中国是老二,好在是双方的老百姓都不管,因为老二不老二无所谓,真正的争论是两边的精英层。中国的知识界不承认中国是老二有两个原因,一种是比较自信的认为中国是老二,但是从策略的角度不能承认,但更多的中国知识分子是真诚地认为中国不是老二。

中国人第一次碰到比原来文明更高级的文明,就是工业文明。现在大家都生活在工业化社会,都是以工业化文明的视角看问题,所以我们在思维上都有一种西方中心主义,很自然地,全世界的人看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也是看它与西方的距离,距离近一点它就发达,距离远一点它就不发达,这是一个实际情况。但世界的本相不是这么回事,中国的崛起可以打破这个定式,打破西方中心主义。中国崛起的本质是亚洲崛起,四小龙加日本的崛起不是亚洲的崛起,它是美国为首的西方的胜利,它们原来都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圈的边缘化的角色,在原来的东方文化家族里它的地位也是不高的,相当于养子庶出,等到家道中落的时候,就跑到别人家做养子去了,在那边日子过得很好。所以从西方角度讲,日本和四小龙的崛起就是它们的胜利,虽然在那边也是养子身份,但是在同样的边缘化的角色下,它在那边过得好一些。但中国崛起不一样,中国崛起一定会有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太大了,中国就是想学日本四小龙,抱西方的大腿,脱亚入欧脱亚入美都脱不了,四小龙可以搭便车,中国不行。中国官方统计13.3亿人,但农业经济学家认为按照中国的食物消耗实际上在这个地方生活了14亿人,14亿人相当于两个欧洲,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才7亿人。中国的客观情况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走四小龙和日本的道路,规模太大。中国如果成功,那一定是走了自己的路,在这条路当中一定有与自己的价值体系相当的制度安排。不是说中国有本事,而是因为中国规模太大了,要实现现代化,要适应这个规模,就一定要拿出与西方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来。中国的崛起意味着会有一套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制度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东方的巨型国家如果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那就是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道路,这条新路我觉得就是代表了亚洲崛起。

在农业经济时期,亚洲、欧洲及中间的两个文明,即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都是差不多的,在中世纪时期四种文明基本一样,如果硬要比的话,中国文明比他们三家表现得要好一些。但近代的情况是西方率先走出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其他三家没有办法,为了生存必须跟上。跟上的过程当中,截止到目前应该说伊斯兰、印度、东亚这三支文明,东亚是走得最好的,但是东亚文明走得最好的还只是那几个“养子”在那里玩游戏,当中国这样的庞然大物出来,那对世界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国际关系学界认为截止到今天,人类的财富、知识、军事力量,80%集中在北温带的三个地区,一个是北美,一个是欧洲,一个是东亚。人类的军事力量、GDP、财政,还有知识技术 80%都汇集在这三个地区,西方三分天下有其二是很正常的,真正值得欣赏的是东亚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是不容易的,因为这是在基本独立于西方文化体系之外的。我们的精英层或者精英层的主体不认同中国是老二,但西方的战略家会认同,双方的逻辑都是不清楚的。西方认同的原因是基于事实说明中国是有力量的,一个是经济力量 GDP,二是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是全能冠军型国家,而且可能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我是从大历史观角度去看,我的结论是中国在农业文明时期的表现是世界第一,在500年工业化表现是世界第二,而且它有潜力成为世界第一,只要能够把它原来的力量基础——农业变成工业,它就是世界第一,而且这个第一是非常强大的第一,远非今天的美国所能比拟的。

这里又涉及到我的另外一个观点,就是工业化截止到今天为止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工业化与千万级人口的欧洲国家结合。18世纪末开始在英国,当时英国人口100万人,19世纪在欧洲大陆的法国、德国进行,法国路易十四时期3000万人,俾斯麦的德国是4000万人,工业化的第一波横扫了欧洲,结合的国家都是千万计人口的国家,形成了一个结构就是西方中心主义,西方横霸天下,到处殖民侵略。但是20世纪开始工业化开始在西方的边缘国家结合,一个是苏联一个是美国,这个时候工业化与亿级人口的国家结合。美国30年代的时候是1亿多人,苏联斯大林时期大概是1亿5000万人。中国现在启动工业化,使工业化开始和10亿级人口的国家结合。中国的崛起,夸张点讲等于5个美国的崛起、10个日本的崛起,对世界的冲击是很大的。中国潜力的完全发挥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前提是中国不能发生大的问题。

外界对中国的态度很复杂,到今年底中国大概有6万亿产值,制造业第一、出口第一,有一些小国家可能会选择往中国靠,抱机会主义的心态,希望从中国的发展中收益,更多的国家可能是心里不服,包括现在的各个大国,新老大国都不服。中国未来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复杂的,但也不能说恶劣。我觉得外部环境不管怎么变,对中国这样一个巨型国家的影响不会很大,只要未来二三十年内部不出大的问题,如果能像过去30年那样很平稳地再发展30年,每年7%-8%的增长,那很可能就像罗伯特佛格尔说的,在2040年中国的GDP在23万亿美元,占世界40%,美国占世界 14%,我也觉得如果不出大的问题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就回到了它的正常状态。这个常态是美国人说的,就是《纽约时报》资深评论员尼库拉斯克里斯托弗,他在2008年奥运会后写了一篇博客说中国获得奥运会金牌第一只是中国未来获得一系列第一的一个开始。他说中国从5世纪到15世纪1000年都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在1945年到现在是超级大国,中国世界第一是世界的常态,美国世界第一却不是,中国将会在未来一切人类重视的领域获得一系列第一。这个角色转变过程需要中国努力发展保持稳定。

保持稳定发展,中国需要处理好与外界的关系。从今年开始中国的外部环境会变得更复杂,怎么处理这些关系我个人的观点基本赞同政府现在采取的政策,那就是继续在战略上韬光养晦,保持低调,慎用自己的力量,因为中国崛起会对现有的秩序造成很大的冲击。但是在战术层面上需要积极有所作为,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现在的国家利益已经超出了国境,必须对国家利益进行保护,如果海外核心利益受到侵害,战略上想韬光养晦都不行。

来源:《中国与世界观察》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