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动控制 > 科技·视野 > 正文

回眸2015:中国生物识别市场

2016-03-25 12:05 科技·视野 ⁄ 共 436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秋去冬来,又到了年度盘点的时刻。2015年的中国生物识别产业,承继了前两年的快速发展和动荡,愈发变幻难测。强劲的需求,带动应用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行业继续高速增长;核心硬件的进化速度一日千里:处理器的性能快速提升和成本下降,核心模组的更高分辨率、更小体积、更低功耗等,几乎所有的智能设备原则上都已经具备了安装和部署生物识别的技术基础和可能性。核心软件虽然没有原理上的重大突破,但通过诸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手段,使应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大幅度提升。同时,经过了燃爆点进入高速增长期间的生物识别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客,生物识别核心软件和核心元器件供应商备受投资者青睐。

另一方面,产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一些痼疾也是积重难返,甚至愈演愈烈。浮夸与短视、盲目决策与野蛮生长、压成本损品质、重售前轻售后等等,总之,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年其他行业发展过程的种种弊端在中国生物识别行业同样体现无遗,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狄更斯的《双城记》所描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一、最好的时代

1.互联网及移动互联时代,网络身份认证的巨大需求,生物识别将成为最重要方式。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时代,社会经济的融合度不断提升。O2O、P2P、B2C、B2B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商业模式争奇斗艳层出不穷,网络经营的重要支撑性技术平台是网络支付,而身份认证、数据及通讯加密等技术又是网络支付的核心。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生物识别技术和产品一商业化就被纳入信息安全的基础技术和产品范畴,并很快成为应用热门。事实上,在中国生物识别市场率先进入商业化规模应用的产品,除了常见的指纹考勤门禁、指纹门锁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指纹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等涉及信息安全的应用。

互联网+的发展战略,金融业是最早的先行者,网上金融业务的推出和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和丰富了金融机构的业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拓展了服务空间和时间,大幅度提升了金融业的营业规模,而网络金融最敏感的问题当然就是信息安全。生物识别技术和产品导入金融行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局部独立应用如保管箱业务、营业网点和核心部门的门禁系统,拓展到内部操作人员的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等。

此外,过去十多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中国市场电商平台的成功运作和发展,世所瞩目。网络电商业务中,支付平台的安全性是重中之重,生物识别技术开始逐渐发展成为支付验证的主流技术之一。指纹认证、人脸认证以及虹膜认证将逐步推广,进入几乎所有的电商支付平台,应用潜力和商业价值不可估量。

2.大数据时代,关于人的数据的挖掘,生物识别是不二选择。

网络时代对大数据的渴求似乎正躁动于当今经济社会的每个方面。从政府到机构到百姓,言必称互联网+,言必称大数据,但是没有数据挖掘技术和手段,再多的数据都只是累赘和垃圾,而绝非财富。而唯一能够满足在大数据环境下对“人”的行为轨迹进行跟踪、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的基础性技术,目前以及在可预计的将来只有生物识别技术。

目前基于数据分析的商业应用中,对于精确到人的数据需求已经逐渐显现,诸如商业广告效果评估、消费者偏好习惯及消费频度、隐密性消费倾向等,已经大量引入生物识别技术。

3.投资狂潮

近两年生物识别领域前所未有地迎来了很密集和大手笔的投资者。从传统产业百强,到国内外互联网巨头、核心元器件生产商乃至渠道和集成业务巨头,纷纷介入生物识别领域。投资者纷至沓来,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核心软硬件。

但投资者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才是最具价值的核心资产,何处寻找、如何鉴别?虽然投资者们可以动用的资源庞大,假以时日是可以筛选出最有价值的目标的,但他们往往缺的是时间。相对而言,发生在行业内部的角色整合,由于彼此更容易了解和理解,也容易证实某些背景事实,所以寻找的难度较低、寻找的时间较快,整合的决策因此会更直接更快捷。

4.行业组织渐成气候

一般而言,一个新兴行业的成长和行业景气指数,除了看销售收入的增长率、企业和产品的推出密度等数据外,客观上还有两大标杆:行业媒体和行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观察中国生物识别产业的发展历程,行业媒体和行业组织的建设轨迹也是清晰可见的。

早期,国内这一领域多是境外行业媒体的出版物,内容偶尔会涉及到国内生物识别领域和行业的信息;随着行业的发展,其后一两家国内安防监控类媒体不定期发布些相关文章;近两年几乎所有安防类媒体经常会有生物识别的重头文章。

行业组织的兴起则较为坎坷,从最早自发性的聚集到行业协会的筹建,分分合合,难成气候。直到最后,官方机构的介入才慢慢扭转了形势。由中科院自动化所牵头创立的中国生物识别产业联盟,经过几年的逐步发展,成员不断壮大,行业影响力、凝聚力逐渐增强,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生物识别产业最具代表性的行业组织。行业组织的兴起和影响力渐增,侧面反映了中国生物识别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

二、最差的时代

在高速发展和演进的同时,现今的生物识别产业和市场同样是困难重重、问题不断。从技术、产品到推广应用,喧嚣的场景难掩混乱无序的现实。我们且罗列如下:

1.躁动与浮夸:产业与资本皆如此

吹嘘与浮夸,可能存在于任何技术和市场,但当今尤甚。生物识别技术因为一直被冠以“高科技”的头衔,目前虽然已普及应用,但在普罗大众眼中仍属于新奇神秘之技。从业者于是浮夸成风,从技术的高、新、炫到产品的高大上,再到经营业绩的“领先”“市占率最高”“出口量第一”等等,不一而足。忽悠的对象,可能是消费者,可能是投资者,甚至可以是商业合作伙伴。

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是所有吹嘘中最“优美”最具欺骗性的,吹嘘者最主要的目标大多是潜在投资者。用技术的新、奇、突破以及由此将对产业产生的冲击,甚至行业洗牌等说辞,来吸引潜在投资者上钩。甚而至于,我们也曾看见,完成A轮投资后的投资者,发现骗局后也加入吹嘘队伍,摇身成为吹嘘者的帮凶,继续欺骗下一轮投资者,这种糟糕的行业氛围急需改善。

2.品质与品牌意识:任重而道远

生物识别的真正国产产品从十多年前推出之日就不乏商家曾设计和实施自己的品牌战略,媒体也有配合之主动,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大多数中国商家的问题,重品牌胜过重品质。我们知道品质是品牌之根源,但品质的改进和保持是要靠细微的管理和付出相当的成本以及承担相应的市场风险。而单纯的品牌宣传却简单得多——广告费用而已。这样的认识和操作误区,在中国生物识别这一细分产品市场当然更是暴露无遗。

国产生物识别产品面市十多年,虽然成功占领了中国市场的大部分,但依靠的是低价,难以摆脱价廉质低的竞争俗套。进入到国际市场的产品数量、品牌和品种虽然都不少,但市场形象却一直保持在中低端,厂商利润也难以如意。如何打造高品质产品,同时又能成功运作市场,树立高端产品形象,形成优质良品高利润的竞争优势,是摆在国内生物识别厂商面前的难解之题。

3.恶性价格竞争:多年来挥之不去愈演愈烈的行业阴霾

与品牌建设策略相悖,多年来国内生物识别行业的低价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以指纹识别为例,低价的产品当属入门级指纹识别考勤机,带键盘彩屏标准配置的一台设备出厂价低到难以想象的六十余元人民币,厂商及渠道的利润可想而知。如此没有底线的价格恶战,没有赢家。低廉的收入和利润难以支撑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技术更新和进步、品牌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劣币驱逐良币,一直是改开以来中国经济领域恶性竞争的常态。生物识别产业也不例外。一面临竞争,我们的思维定势首先想到的就是降价打压竞争对手。市场后进入者切入市场的杀手锏通常也是功能吹嘘和低价进攻战术。这混乱的表象下面,其实是浮躁的心态和技术及经济实力的欠缺。

4.业界生态链/圈打造艰难

一个产业正常的培育和发展演进,离不开产业生态链或生态圈的建设。核心技术供应商、方案供应商、设备生产商、系统集成商、渠道、终端用户以及投资者等主要产业角色中,各自都缺乏对自身核心价值的潜心打造和培育,加上恶性价格战,致使专业分工不清晰、价值链划分不合理,市场缺乏主导厂商及其价值链跟随者,共兴共荣的生态圈难以构建。

今年中国生物识别市场逾50亿元的销售,是由逾百家各类设备厂商和集成商分散贡献的。虽然市场上也有少数生产和销售大户,但其专业配套几乎很少依赖第三方供应,大多选择自行生产专业配套元器件。

专业分工明晰、产业链诸角色自身核心价值突出、龙头企业脱颖而出、生态圈成功构建等等,是产业成熟和顺利发展的重要标志。以此观之,中国生物识别产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三、路在何方?

不管是有意无意,也不知是刻意追求还是顺势而为,这两年生物识别市场令人欣喜的细微变化正在发生中,也许那句话是对的:希望就在明天。

1.大企业的介入,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近一两年,实力雄厚的投资者们开始介入生物识别产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之中大多数原本就是生物识别产业的相关合作者,比如CPU厂商、图像芯片厂商、规模化终端设备制造商、大型集成商。他们的介入不仅可以增大核心技术的投入、促进技术更新换代,同时大公司的进入加快了行业重新洗牌的进程,行业集中度在未来两三年将显著提升。

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将有利于改善不重品质、低价恶性竞争的现状,投资者又是来自生物识别相关领域的大品牌商,其品牌向生物识别领域的延伸,自然可以改变生物识别领域优质名牌缺乏的历史。

2.市场自身的成熟,优胜劣汰逐渐成为可能

这一两年,中国生物识别市场其实也在自然进化,标志之一是大客户数量在急剧增加、客户开始成熟。客户的成熟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到:其一是客户尤其大客户对技术的熟悉程度几乎达到准专业水平,忽悠式销售已经行不通。其二是客户开始关心产品品质和稳定性,经常要求对比测试,尤其大客户批量采购之前都要货比三家,甚至货比十家,基于专业的测试和比较之后的购买决策,自然增加了市场上各类产品优胜劣汰的机会和可能。这一过程若能顺利演进,必然推动产业的良性发展。

3.技术应用从简单的设备销售逐渐转移到集成应用,尤其大规模平台应用,对中小厂商形成自然淘汰。

近一两年更大的市场变化在于销售模式和渠道的变化,当然其根源是市场应用的变化。单机销售在整个市场中份额比例已下降到10%以下,应用终端搭载、系统集成应用以及平台部署已经成为主流。这样的应用市场变化将会逐步倒逼技术和方案供应商以及设备生产商的技术进步和品质管理,实力较弱的中小厂商自然会在这比拼内功的竞赛中败下阵来。中小厂商的自然淘汰又会促进产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有利于产业的有序发展。

结语

世事大抵如此: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危机之中,正是机遇所在;混乱无序,之后却是新天地。产业和市场的演化,看似人为造成,实则自然演化。无为而治,垂手天下也。我等凡夫之所虑,或多属杞人忧天。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