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宋鲁郑:默克尔这次怎么不提言论自由了

2016-04-08 11:47 战略·谋略 ⁄ 共 214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德国喜剧明星、电视主持人扬·伯默尔曼3月31日在德国电视二台的节目中朗读了一首关于土耳其首相埃尔多安的“讽刺诗歌”,据说内容颇为出格。

应该说,由于西方国家高调倡导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类似的事件在西方并不少见。别说媒体和记者,就是政治人物也常攻击其他国家领导人。比如正在竞选的美国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就口无遮拦,炮火360度齐射,甚至和墨西哥总统对骂。

但这一次德国之所以引起世人关注或者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德国美因茨检察部门已对扬·伯默尔曼展开刑事调查。一旦罪名成立,他最高可面临三年的牢狱之灾。而且德国总理默克尔都出手干预,不仅公开喝止此类行为,并且破天荒地说出了一句话:“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

此现象貌似难解,但对于长期生活在西方、早已看透所谓新闻自由的华人来讲,实属正常。因为西方的新闻自由是有两个底线的:一是政治正确,一是国家利益。

由于德国是战败国,为了证明自己“改过自新”,在政治正确,特别是反对歧视方面,是西方大国中的“佼佼者”。不过,政治正确已是老生常谈,本文不必多言。相比之下,国家利益更是理解西方新闻自由的关键。

不客气地讲,扬·伯默尔曼的话再极端,也比不上比利时和法国针对穆斯林文明的漫画。这些漫画曾引发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抗议,也引发了多起极端伊斯兰主义的恐怖袭击。假如扬·伯默尔曼是选在其他国家讲这样的话,或者是其他西方国家的媒体人做出同样的举动,就绝不会有牢狱之灾。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扬·伯默尔曼的言行损害了德国的国家利益。

第一,德国由于一战和土耳其是盟国,曾接收了大量的土耳其移民。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起飞,需要庞大的劳动力。起初还能从逃亡而来的东德人弥补缺口,但1961年8月东德建了柏林墙,彻底断绝了东德及东欧难民投奔西德的通道。也就是这一年,西德失业率创纪录地降到0.8%,失业人数仅18万,同时有50万份工作没人做。结果三个月之后,西德就和土耳其签订了劳工输出协议。此后由于名存实亡的家属团聚限制以及高出生率,使得土耳其人成为德国第一大外来少数民族,人数接近三百万。

但问题在于,德国文化一向就缺乏包容性,外来族裔本来就很难融合。就是现在也经常发生排外游行和袭击外国人的事件,诸如“土耳其人滚回去”的标语到处可见。在莫尔恩和佐林根,曾发生针对土移民的纵火袭击案,烧死多人。再加上土耳其信仰伊斯兰教,大多生活在封闭的自我社区中,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很多土耳其人来德40年还不会讲德语。所以双方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假如德国经济发展良好,双方或许会相安无事。但2008年经济危机之下,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往往是土籍工人。德国目前的失业率为6%,而在德土耳其人的失业率却高达19%,生活在首都柏林的土耳其人的失业率更是高达38%。

可以说今天的土耳其少数民族已经是德国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是随时可以引爆的炸弹。对于德国政府来讲,自然是要小心谨慎、积极安抚,哪里还敢主动挑衅?

所以,扬·伯默尔曼直接攻击和羞辱土耳其领导人的言行,简直是要在德国引爆社会冲突和动乱,严重威胁国家安定。这对处于多事之秋的德国和欧洲来说,是无法承受,自然也是无法接受的。

其次,由于欧洲道德正确、实际错误地发动了利比亚战争、卷入叙利亚内战,导致欧洲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难民危机。领导德国一向可圈可点、谨小慎微的默克尔突然性情大变,非常“果断”地决定敞开怀抱接纳蜂拥而来的难民。到现在世人都很难猜测这位西方目前少有的、还算杰出的领导人是出于何种动机,但后果却很快显现:治安混乱、诱使更多的难民涌入、恐怖分子的渗透、德国人与难民的冲突此起彼伏、党内外指责声一片。更重要的是,默克尔成为欧洲的孤家寡人,无人效仿,无人支持。一向口直嘴快从不考虑政治正确的特朗普直指默克尔正在毁掉德国。

在这种情况下,默克尔虽然没有公开承认错误,但却以实际行动修正自己的政策:除了开始限制难民,还以欧盟名义在3月18日与土耳其达成接纳难民的协议。交换条件自然是不菲的:30亿欧元即期援助以及于2018年年底前启动额外的30亿欧元资助资金;欧盟还要加快土耳其加入欧盟的谈判进程,并会向土耳其护照持有人提供免签证入境待遇,在达到所有标准的情况下,最迟在今年6月底之前解除签证要求。

这笔交易自然存在高道德风险,国际特赦组织发言人凯特·艾伦说,“这些(欧盟)领导人是在设法放弃他们的法律义务,这是非常可耻的做法。”显然在现实利益面前,西方也不得不改变。

也就是说,土耳其已经成为德国和欧盟难民问题的唯一解决办法。这个时候还有哪个国家敢得罪它呢?电视主持人扬·伯默尔曼显然是桃花源中人,居然敢太岁头上动土,虽然有新闻自由的尚方宝剑,但在德国的国家利益面前,他也就只有进监狱一途了。

其实国家利益至上无可厚非。法国在推翻卡扎菲之前,也是百般讨好,总统萨科奇甚至声称他不是独裁者,只不过是任期较长的领导人而已。2008年萨科奇也曾邀请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作为贵宾出席国庆典礼。但法国在需要的时候也毫不犹豫,试图将其铲除。只是既然都是为了国家利益,何必要把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作为外衣呢?而且还堂而皇之地在全球积极推广?德国总统3月23日到中国访问时还大讲人权,主张什么“大学应当是没有禁锢,可以公开坦诚讨论的场所”。可是,现在总理默克尔是不是在打总统的脸呢?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