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傍晚,央行宣布,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的基础上,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推广试点。
简单地说,就是商业银行放贷款,然后央行启动印钞机,购买商业银行的贷款。
这是一种变相的开闸放水。选择这种开闸放水的模式,而不是政府贷款投资的模式,主要是因为经过上一轮地方政府贷款投资模式的开闸放水,地方政府已经深深地陷入债务危机之中。
拙作《纸牌大厦》分析过,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循环与西方庸俗经济学家宣传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皆大欢喜不同。因为社会产品分配向少数人手中集中,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会存在“卖不掉”或者“还不上”的问题,必然出现周期性的危机。这种问题爆发时,就是危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产品卖不掉,必然对应生产厂家还不上贷款。消费者用贷款消费购买了商品,未来迟早也还不上贷款。不论是“卖不掉”还是“还不上”,都会引发金融危机。
于是,中小企业主经常面临要么产品卖不掉,还不上贷款,要么收不回货款,还不上贷款的局面。与之对应的是大量失业的现金在经济体内乱撞,不知去向,推高物价和资产泡沫,刺激投机。推高物价、泡沫和投机的运动,最终必然促进财富的进一步集中,社会中下层(包括中小企业主)避免面临生产、生活成本上涨,投机失败的局面。
说到底,在不平等的市场经济中,利润总是向金字塔顶端流动,债务和负担总是向金字塔底层转移。顶层既不愿意用自己的财富消费多余的产品,又不愿意替中下层偿还债务,只是不断从中下层榨取利润,强化已有的经济地位。所以,无论是繁荣还是衰退,或者崩溃,都会促进财富集中的过程。崩溃时期,社会财富在更短的时间内迅速集中。
由于内需不足,经济崩溃,失业率会迅速暴涨。政府不愿意改变金字塔结构,又担心失业率暴涨引起社会动荡,于是不断印钱,试图增加就业。
这种做法,注定是饮鸩止渴,以未来更大的危机缓解眼前的危机。大量财富继续向顶层流动,必然在未来进一步推高物价和泡沫,然后酝酿更大的危机。
如果是开放型经济体,那么还存在资本外逃的可能。
中国经济现在即面临这个局面。
现在,人民币坚挺,商品倒灌,出口不旺;贫富差距过大,消费需求不足;地方政府陷入债务危机,投资不旺。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小企没有订单,能套现的纷纷套现,或者把资产转移海外,或者投资楼市保值,或者投资股市投机,或者购买黄金、美元保值。那些不能及时套现的企业,面临“卖不掉,还不上”的处境,不得不靠贷款维持,有些甚至借了高利贷。
很显然,在有效需求不足,没有订单的情况下,无论怎么大刀阔斧地减少审批,或者大水漫灌,资金也不会流入实体经济。那些缺少流动贷款的中小企业主一旦获得资金,他们的选择并不会与那些及时抽身的同行不同。一旦缓一口气,他们也不会投资,而是会去投机。希望能在投机市场上获得盈利,弥补实体投资的亏损。这不是因为他们喜好投机,厌恶实业,而是实业没有订单,没有利润。当然,蠢猪一样的庸俗经济学家是不会理解这个道理的。
实际上,不分青红皂白地减少审批,大规模增加货币供应,只能给各种投机、欺诈增加机会。随着贷款到期,又会面临新一轮的崩溃。
不仅如此,现在还有大量金融欺诈因为社会资金相对宽裕,暂时没有暴露出来。毫无疑问,泛亚危机只是其中之一。继续放水,必然增加类似的投机和欺诈。一旦发生新一轮金融崩溃,必然有大量新的金融骗局被暴露出来。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货币的总量,而在于货币的流转方式是单向的。社会顶层如同貔貅,财富只进不出。无论投入多少资金,最终也是顶层获得利润,中下层背负债务和负担。
于是,整个经济简化为印钞拉动经济推高物价和泡沫,再印钞再拉动经济推高物价和泡沫。
实际情况更糟糕,绝大部分资金甚至根本不进入经济循环,而是直接进入投机环节。想到在订单不足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着急变现产品而不是增加生产的话,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毫无疑问,这种游戏不能一直玩下去。不断印钞,物价最终必然会爆棚。
在开放经济体之中,事情会更加复杂,因为资金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流向海外。大量资金必然在本币坚挺,供应充足的时候涌向境外,这些资金涌出,必然对应本国外汇储备下降。一旦本币储备下降到一定程度,本币必然大幅度贬值。如果美国加息,必将加速这个过程。
再者,国内物价上涨,如果本币坚挺的话,必然刺激海外商品进一步倒灌,国内继续生产的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必然进一步恶化。对这些企业来说,无论是出口还是争夺国内市场,都必然更加艰难。如此,必然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退出生产循环。
可以预期,这一轮开闸放水对扭转经济颓势没有任何用处,必将使经济进一步恶化。这轮开闸放水规模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对经济的伤害越大。
作者:MRand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