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今年刚博士毕业,现在大学任教。求学期间在本科、硕士及博士阶段共经历过三个导师的教导。现所在的大学允许申请硕导资格,但我觉得经验不足,水平有限,即使招来学生也未必带得好,因此暂未申请。不过目前在课题组暂代管其他老师的研究生,算是少半个导师吧。来论坛不久,看到有学生抱怨老师的,也有老师抱怨学生的,我觉得我现在的身份和时机谈谈师生关系倒是比较合适的,大家看了多多指正。
首先说说生活补助的事。有些导师确实人品一般。我的导师中有的科研经费仅千万,实际用于科研的开销不足1/4,但每月只发学生50~100元,而且大有救世主的模样;但有的导师发生活费不低于系里平均水平,办公用品、出差费用从来实报实销,甚至无需审查,自己拿经费卡直接去财务处,而课题经费并不很多。给我的感觉是做事很有分寸,师兄弟姐妹私下也从不拿这些事议论导师。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其他同学的导师,自己没有课题经费支持,也没发过生活补助,但毕业前将研究生培养经费卡(6000元)给了同学,让他自己去找发票报销,算下来每个月也有发了补助(这个同学有意思,剩下2000元把卡还给导师)。还有的导师,自己硕研去别处读博主动借给几万学费(身边不止一例,且自己也是博导)。所以我想作为导师首先要有充足的经费,否则不要带学生。生活费发多少合适?不同专业、不同地区有不同标准,尽量就高不就低,这样学生至少心理上不会失落,同时导师也不见得会损失多少。如果经费很充足,完全可以额外多发一些。另外,导师不要把自己定位为老板,学生尽管比较穷,但这时候的自尊心是最强的,而且是很敏感的。作为学生也不要盯着课题经费有多么多,想想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工作,这些工作换个人是否也同样能完成。导师能接到大的课题,肯定有多年的努力,积累了许多无形的资产,如学术水平、声望等。因此不要有想和导师分红的想法。有个帖子说拿故意打碎瓶子来要挟导师加工资,尽管是个笑话,可我觉得一点都不好笑。
再说说学术。这面的问题更复杂一些。首先是导师的学术水平问题。我的导师中有的不会使用电子数据库,有的和我们一起开始接触专业(小半径转行)。因此这样导师做个博士后联系导师还不错,做研究生导师那真是苦了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作学生的首先要睁大眼睛,报考前多方了解导师的情况,似别无他法。做导师的到这个份上恐怕已不可救药了。再者是导学方法问题,我只能就工科谈谈。有些导师布置的任务过于小儿科,简直是民工的活。但是作为学生自己也曾将科研看的过于神秘神圣,觉得非宇宙起源那样的课题就不是研究。现在体会到一个人能在某一小小的方面取得一点点进步就是很不错了,而且很多看似普通的现象中也有许多值得深究的科学问题。很多人苦恼于导师并没有提出具体问题,实际上这也是科研任务的一部分,很多问题如果具体化了实现起来很容易。因此这其实是对学生更高的要求。当然这里面的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如何把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另外还要培养目标的问题。有些学生希望自己在学术上有长进,作为导师肯定是最喜欢的。但现实的压力使得有些学生把尽早毕业、学习其他非学术能力作为更重要的目标。身边有例子,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到生产单位并不见得受欢迎,因为研究生期间作的工作太过前沿,对提高生产效率并无帮助。而导师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参加自己尽可能前沿的研究,一方面也不得不为学生就业着想。这个矛盾似乎很难协调,有太多制度方面的原因。
最后说说学生导师日常相处。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风格,但我欣赏我的博导和一个大师兄,他们对学生都很客气,但绝对保持距离。论坛里有对导师的各种评价甚至嘲笑,也有对学生的评议(有为老师甚至担心学生借了钱会不还),对此借用一句老话: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希望论坛里多一些学术探讨,少一点鸡毛蒜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