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我的科研经历和心得

2008-02-01 10:26 学术科研 ⁄ 共 792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硕士刚刚毕业的时候,我的职称那时候还是助教。学校里还是很为我们这种弱势学科的年轻人担心的,学校里的有些老教授认为如果年轻人没有研究,也没有课题,老老实实地教上几年课,实际上就会完全和科研的前沿脱轨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里推出了一项校级科研基金,要求大家申报。但是钱实在是太少了,我记得是2000,1000和500三个档次。这么一点点钱当然不值得给主持人立一个账户,让他慢慢的研究,一年后再结题。所以最后采取的方法是希望参与的人都提交一篇研究论文,几个领导和教授开一个会,根据论文就可以分经费了。

当时课题申请指南已经公布了一个多月了,我实在是没有信心。因为我们这个学科指南上只公布了一个题目,是一个大教授的博士生弟子,也是我们的教研室主任在搞的题目,也是他的博士论文方向。明摆着这个指南中的项目就是给他的,所以我也没上心。似乎这一次就要放弃了。

突然有一天,我到别的办公室玩,看见有一个老师在写论文。我说你还写什么啊,某某题目是某某人在做,你写了有用吗?

呵呵,到底人家是老江湖,经历丰富,给我说了一下,让我茅塞顿开。他说这一次学校里拨了3万,怎么也要支持几十个人吧。某人是一等定了,我们不和他争,但是二等、三等总会轮到一个吧。

回来我一计算,3万块钱,好像怎么也的支持二、三十个项目。我又不是和博士争一等资助,所以马上就定下来写,争取最低的层次。花了几天写了一个和综述差不多的文章,也是指南上那个题目,字数很多,没有什么创新,厚厚的一大本,交上去了。

后来果然和我预想的差不多,就是500(那个点拨我的人也是500)。不过第一次申请项目给我一个启示,报项目要比写文章获得的利益多,同样是写了一篇文章,如果是发表论文最多有30元的稿费。但是那去报了一个校级课题,轻轻松松就搞到500。

当然后来这个方向没有再搞下去,唯一的收获就是知道了还有这么一个好门道,叫做报课题,于是整天等着下一年的指南什么时候出来。谁知道这是校级课题的最后一次,以后就没有了。

转眼到了第二年,本来以为这次没有什么基金好申请了。但是突然又有了一个其他机会。

一天一个同事神秘的对我说,有件事情让我考虑一下。原来是他的老板的一项国家基金,现在时间已经过半了,任务却还没有过半,实际上是还没有开始。现在老板准备拉几个人大家一起努力,争取按期完成。考虑到是一项国家级项目,到时候还能在结题报告上露个小脸,我就答应了下来。

过了两天,开始开项目组的第一次会议(实际上也就开了这一次会议)。老板拿来了他的申请报告,一人一份,发给大家看。我一看,是申请报告的一部分,只有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部分。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有人抄袭申请报告。并说曾经有人拿同一学校的大牛的国家级申请书,改了改题目去申请省基金,被大牛发现后,当场弊掉,以后一直不得翻身。听得我毛骨悚然。

看了一下来开会的几位老师,有一位副教授,大概会排第二位,课题组干活的一共我们五个人,我的同事如果是第四位,我勉强可以排到第五位,想想评职称时国家级项目的第五位,或许还会有用,就决定好好干。分配工作时也是分成五个部分,每人一部分,我是最后一部分,以前也没有作过,要求是利用暑假的时间,三四个月以内要交差。

又追加了一部分实证研究,由同事和我负责,他负责收集数据,我做最后的数据处理。当时老板答应了每个人1000的研究经费,让大家好好干。实际上到最后我个人到手的也就是这1000。钱不能计较了,主要是在研究中学了些东西,知道了项目应该是这样运作的。从申请、课题组分工、调查、写论文、出报告、经费分配,知道了整个过程大概怎么做,特别是知道了经费最后的大头都到哪里去了,知道了国家大课题都是怎么作出来的。

当然学术上的收获也不小,课题组的每个人都发表了论文,我也发了三篇,其中有一篇是我们这个小学科最高水平的一级学报,我个人也是第一次发,还是第一作者。项目几年后还获了一项省级二等奖。后来我陆陆续续在这个方向又出了几篇论文,项目结束后,还有好几年都在文章中挂这个课题的基金支持。评职称的时候也起了作用,后来成为我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算是我硕士研究方向以后的第二个研究方向。

后来就一心准备考博士。在我复习的时候,有一天有位也是博导的老前辈给我打电话,问到我有一项横向课题,有没有兴趣做。

他先介绍了一下情况,委托方的头头也不是外人,是我们学校好多年前毕业的一个学生,我也认识的。项目的经费是从当地政府申请来的,实际上就是我们两家合作从地方财政弄点钱。他们已经合作过一回,看来还是比较成功。

项目的内容我比较熟悉,应该说市面上已经有类似的产品了,而且已经到了市场化推广的阶段。而且那个产品的核心方法也是从我们这里流传出去的。应该说项目成功的把握很大啊,至少有90%。但是市面上已经有类似的产品了,让政府再花好几万块钱,重新做一个差不多的东西(甚至还不如已经有的好),我也没有看出来项目有什么意义。但是有人拿钱,必要性这些事情我们就不用考虑了。反正是拿人钱财,替人打工。

于是我们到当地下基层去收集第一手资料。第一顿饭还是市里的一个领导宴请,我也去坐在末座,那是我第一次吃较高级的鲍鱼,据说是六个眼的。真的到最基层去转悠了两天,委托方的那个领导亲自陪着,一路上吃住都有他们接待。后来过了几个月,又去转了一次。当时我还挺认真,一边一天两顿的不停喝酒,一边还在拼命的用笔记本电脑修改资料。要是我当时就能知道最后的情况,说什么也不会那么认真。

项目作完了后,委托方的领导亲自组织了一次鉴定。这一次整个项目是我主持,所以就由我带了另一个老师去汇报。去了一看,参加鉴定的有一半是这个领导的下级,剩下的也是关系单位的人。我就在会议室里,对着投影仪讲了讲,没有出什么纰露,于是顺利通过鉴定,大概也就是一个来小时。然后又是吃饭喝酒。

接下来就是分钱,当地财政把钱打到我们学校的账户上,我再把钱提出来一部分,以合作研究的形式给了委托方,回来随便走了一张发票完事。整个项目给我的感觉,委托方可以控制一切,无论是鉴定还是拨款(这些都是重要环节),都是由他来搞定,反而课题的本身完成的什么样到没有那么重要,多分给他点,也是应该的。

给我介绍这个课题的老前辈,确实是一个好人,这个课题里他几乎没有拿钱。然后还是让我做主持人。很多的接待规格,对方也都是看他的面子。后来跟他上博士的几个学生都很有成绩,从来都是让学生做第一作者,出来好几个省级优秀博士论文,而且无论什么事,一直都是不断地推学生。当时他给我介绍这个课题,还是有想让我跟着他干的意思。无奈我自己感觉和他的研究方向有跨度,还是想找一个连续性强点的方向。现在看来,这种想法还是挺错误的,像这种为人敦厚的老师应该是选导师时的首选,当时要是跟着他做,还继续做上面提到的第二个方向,应该没有问题,继续做下去现在应该也有成绩了。反倒是后来选了一个方向相近的导师,跟着他又开辟了一个新方向,数据和方法都要重新来过,成绩出来得比较慢。

我上的是在职博士,刚开始学习时间不长,就看到了可以申请教育厅科研项目的通知。教育厅的可以项目一般没有什么限制,不是博士,不是高级职称也可以申报。但是教育厅课题是限项的,那一年我们学校一共有10个左右的名额。学校里图省事,又把名额分配到各个院,规定每个院只可以报一项。

这样问题就大大地简化了,你只要搞定院里面的推荐,顺理成章的在学校里和厅里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了。除非你的申请报告特别差,被人实在看不下去了。

那么院里面是个什么情况呢?那一年的情况是我们院里正准备申报一个新的博点,已经失败了一次,专家的意见就是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太少。学院里急于在这一方面抓出一批新成果来,筹备来年再申请博点。因此我就感觉如果我申报这个方向的研究,院里可能会非常喜欢,觉得很可能会在申报博点的时候提到“完成厅级科研课题XX项。”能够起到一点作用。于是我就投其所好,报了一个这个方向的课题。当然前期研究成果不多。但是厅级课题是不讲究研究基础的。

后来果然在院里顺利通过,那天开教授委员会讨论我也去了。一共申报了两项,我一项,另外一位老副教授一项,年龄比我大,关系比我硬,研究基础也很好。但是院领导直接就对那个老副教授表态了:“XX老师,你看这个厅级课题水平太低,对你不太合适,你是要评教授的,评教授要是有个省级课题比较好,而那个谁谁谁(就是我了)是要评副教授的,厅级课题还是有用的。这样吧,你再努努力,年底我们院里推荐你上一个省级课题。一定把你推荐出去。”我一听,领导的水平就是高,不让你上,还要把你捧得高高的,让你心里高兴。不让你上,理由不是你的申请书水平太低,而是水平太高,拿来报厅级课题有点可惜,你应该去报省级课题。这就好像评国家自然的时候对你说,不是你的申请书水平太低,而是水平太高,拿来报面上项目有点可惜,你应该去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当然话都是这样说的,最后的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我成功了这一项厅级,后来过了一点时间,那个副教授也成功了一项省级课题。

报的这个课题并不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而且上博士的时候也有点忙。后来这一个方向也没有深入做下去。

我感觉作横向课题的时候主要靠关系,只要关系搞得好,自然会有人给你介绍项目,当然学校有名气自然更好。

而做这种厅级的纵项课题,主要还是看机遇。像我这一次就抓了一个机遇。我感觉评审厅级和省级课题,不太看重前期研究成果,而主要是看今年你报的项目是不是对了评审委员会的胃口,要学会看国家的政策都是喜欢支持什么。现在来说,什么和谐、节能、环境友好、新农村建设、环保、食品安全等等,都非常受到重视,这种课题报上去中标的可能性自然就大。

上了博士以后,学了一些东西,现在想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跟老板学会了怎么来申报基金。上博士的时候,有一个很主要的就是科学研究方法课,那个老师讲很多如何写文章,如何写开题报告的内容。其中我就是只对申报基金有点兴趣,实际上如何写文章的内容倒没有好好学,现在一点也记不得了。只记得课程的最后,老师让大家都做一个报告。多数同学都是分析文章,只有我的内容比较特别。我把最近几年来,我们这个学科国家基金立项的题目都搜了一遍,然后分了分类,总结了一下近年来国家支持的几类热点研究问题。听的人都没有什么反响。好像就只有我一个人对报国家基金感兴趣。

第一个学期末,导师就让我准备一个自然基金的申报书,申请的题目是他定的,同时也对我说了,如果批下来了就是我的博士论文题目。研究方向自然是导师最擅长的方向,但是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新的方向了,和我硕士的研究方向,还有前面提到的第二个研究方向都不一致,但是既然导师说了,我就只能是好好来做。

当是用了一两个星期的时间来搜集文献,现在我感觉自己搜集文献的能力还是可以的,主要是有一点自己的方法。我放入国内外研究现状中的文献只限于以下两类:重要专家的文献、重要杂志上的文献。首先按关键词搜,然后看作者是不是重要专家,一般著名大学的教授、中科院的研究员、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的文献都留下。重要杂志主要选了本学科中最著名的2本杂志,还有大学科中最著名的两本杂志。一共搜集了国内的二十几篇文献。然后国内研究现状就出来了。最后的结果是几乎每个列到参考文献当中的都是名人。当然国外研究现状当时写的不好。

后来又写了其他的内容,但是写的满意的部分就只有国内外研究现状。过年的时候一直都没有休息,年初六把申请书给了导师。导师又找了三个人修改了五六遍。其中有一个教授是刚从北京牛校回来的大牛的弟子,做过国家自然,也做过863。导师眼疾手快,把他拉到了课题组里来,让他做第二位,申请书中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等等都是他来写的。到第二年的时候,他又自己写了一份国家自然的本子,也中标了,的确是一位高手。

后面的研究基础等等都是导师亲自写的。当然他的研究基础很好,前面还完成过一项国家自然,成果很丰富。修改的过程中有几次要动我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不过最后还是按我的意见,几乎没改。

基金的申请书确实是集体的智慧。整个修改过程,我都从头到尾的参与了。知道了修改的重要性,知道了本子是怎么炼出来的。这算是整个博士期间最大的收获。

后来中了,导师还一个劲夸我是福将。实际上对这个研究方向,我就是个外行。后来拿这个题目来写博士论文,没少费劲。因为改了研究方向,最后也没有很大的成果,只能算是勉强按期毕了业。

毕业以后,评上了副教授,就开始对各级基金的申请格外的关注了。因为很多的基金对申请者都有一定的要求,要么是高级职称,要么是有博士学位。所以评上高级是研究生涯中重要的一步,这以后每年可以申请的基金类别就很多了,国家级的就有很多(自然面上、自然青年、自然重点、自然杰青、社科青年、社科一般、社科重大、教育部青年、教育部一般、科技部软科学、863、973等等)。而我们省的省级基金大概有四项,除了自然、社科、软科学这三项以外还有一个人才项目(中青年科学家)。

年底的时候,开始申报省级的项目。说实话,一开始的时候我的信心也不是很足。在博士论文的研究基础上,从课题申报指南中找了一个相近的题目,也是导师的研究方向。但是我当时考虑了一个问题,就是选的这个题目是指南上有的,说明省基金委今年一定会批准至少一个这个题目的申报。而且这个方向省内就是我们导师搞得最好,别的学校如果现在来搞这个题目,和我们至少还有两三年的差距。我只要申报书写的还行,就有可能过关。

当然这个方向我的研究基础也不行,没有很好的论文。但是导师搞了好多年,因此师兄师妹们写了很多这方面的论文,于是抓了三个师兄妹进了课题组,自然他们的论文也就成了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

申请书拿给导师改了一遍,导师反而说你的研究基础还不错嘛。说明文字我处理得还行,看不出来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都是其他人的,不是我的。后来报上去,真的就批了下来。

省级课题知道了消息不久,就开始申报国家自然课题了。这样的机会,我自然不想错过。和导师商量了一下,导师不支持我继续报省级课题的题目。但是我还有前面所说的第二个研究方向,这个方向上博士的时候我一直没有放弃,研究成果也有很多。到了国家自然基金,自然不好再拿师兄师妹们的研究基础来忽悠了。于是就从我第二个研究方向里面选了一个题目。

这个方向的研究我搞了好多年,很清楚研究到什么程度了。其中有个中科院的国家杰青研究的水平最好,另外还有一些人也有这个方面的大课题,有一个是南京的杰青,一个北京著名大学的院长,还有湖南的一个校长,这些人手里都有这个方面的大课题,这些人到函评的时候,都有可能评我的本子,因此国内研究综述上把他们都一一列明了。这一次国外研究综述写的也还可以,因为学校里有了国外的数据库,我用的是Science direct online.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在搞,综述中引用了印度、拉丁美洲和韩国人的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是参考了中科院的那个大牛的文章,确实对我设计研究内容有很大的启发,我的研究内容设计的比他发表的文章超前了一步。申请之前我还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文章发了一篇向他请教,说了些久仰大名,都是一个研究方向,以后希望加强合作之类的话。如果说我拉了关系的话,也就是做了这一点工作。

研究方案的部分是参考了一份自然基金的成功标书设计的。导师是自然基金的函审专家,前一年审了十几项申请书。其中有两项后来中了。其中有一个申请书的研究方案,我拿来做了参考,从研究方案到采用的研究方法都有几分类似之处。当然现在看来,我用的这个研究方法也有点不合适,但当时写完了还是很满意的。

过年的时候一直在写,写完了以后找了四个人看。四个人都是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的专家,有导师,前面提到的那位高手,还有另外两个教授。导师没有提什么意见,前面提到的那位高手给我修改了很多,当然主要是有很多东西要删。因为研究方案和研究内容中提到了很多研究内容,最后的结果是把其中可有可无的都删掉了,只留下了必要的东西,避免多余的东西引起评委的疑问。另一个教授的修改主要是改了我的摘要,修改以后的摘要更加突出了研究内容,谈化了研究意义的表述。

后面的研究基础几乎都是我自己的东西,和这个题目有关的研究课题我参加了三项,两项国家级,一项省级,发表的研究论文有十几篇,其中有三篇是发表在比较好的杂志上,我把这三篇排在了最前面。课题组是根据需要临时组织的,前三位的成员(包括我)都有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发表。最后面加了两个我的硕士研究生。课题组里高、中、初级职称都有,博士、在读博士、硕士都有,梯队合理。

当然,我还钻了一个空子,我是最后一年可以申报青年项目,我查了一下历年来的申请情况,我们这个学科里,批准的青年项目大多数主持人都是讲师,而我是副教授。因此我报了青年项目,这样职称上我起码能压过他们。而且我的研究基础好,课题组的前三个人都有相同方向的研究论文基础,和其他的青年项目申请者比起研究基础来,也有可能占上风。

最后的批准我想我们课题组的实力占了很大的优势。

我的心得是申报横向课题靠的是关系,申报省级课题靠的是机遇,申报国家课题靠的是实力。

博士毕业一年了,中了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好长时间就有这个想法,来来谈谈我的科研经历和心得。正好趁这个机会,把要说的话都说完。主要想说的话有几点:

1.我只是在一个三、四流的高校里面,但是现在在高校里,不做科研,老老实实的人好像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了。

2.科研都是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不要希望一步登天,上博士时的导师和你的老板不一定就能够帮你搞到课题(特别牛的除外)。

3.老老实实看文献,老老实实写综述。评基金的时候,如果评委看到你的文献综述里有他的文章一定会高兴。

4.不要放过任何机会,每年可以申请的基金类别就很多了,国家级的就有很多(自然面上、自然青年、自然重点、自然杰青、社科青年、社科一般、社科重大、教育部青年、教育部一般、科技部软科学、863、973等等)。而我们省的省级基金大概有四项,除了自然、社科、软科学这三项以外还有一个人才项目(中青年科学家)。特别是有些课题明确是青年基金,或者35、40岁以下,这种机会更要好好把握,不要错过。

5.自己没有课题的时候,多参加别人的研究,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提高,特别是在大的课题组里能够学会怎么写申请书、怎么做课题对自己以后自立门户是非常有用的。

6.选导师的时候为人敦厚的老师应该是首选,看看他带的学生是不是有成绩,是不是让学生做第一作者,是不是不断地推学生。

7.我感觉作横向课题的时候主要靠关系,只要关系搞得好,自然会有人给你介绍项目,当然学校有名气自然更好。

8.我感觉评审厅级和省级课题,不太看重前期研究成果,而主要是看今年你报的项目是不是对了评审委员会的胃口,要学会看国家的政策都是喜欢支持什么。现在来说,什么和谐、节能、环境友好、新农村建设、环保、食品安全等等,都非常受到重视,这种课题报上去中标的可能性自然就大。

9.朱玲(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在《文献研究的途径》(经济研究2006年2期)这篇文章中提到写综述要找精品文献,我的感觉精品文献主要限于以下两类:重要专家的文献、重要杂志上的文献。首先按关键词搜,然后看作者是不是重要专家,一般著名大学的教授、中科院的研究员、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的文献都留下。重要杂志主要选了本学科中最著名的杂志,还有大学科中最著名的杂志。最后的结果是几乎每个列到参考文献当中的最好都是名人。当然国外研究现状也要写好。

9.基金的申请书确实是集体的智慧。多找几个研究水平高的人给修改一下。

10.多参考自然基金的成功标书,小木虫里有很多。

11.申报国家课题主要靠的是实力,很多时候就是评论文,有研究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