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淑林
美国独立后教育相当落后,通过多次教育改革,竟发展为教育超级大国。它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这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起了重要作用。尽管美国各个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与弊病,但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些作法却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本文谨就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特点和趋势作些探讨。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美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先受英国,后受德国的影响很大,但是美国人民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勇于创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多独特之处。
(一)美国最先重视发展高等科技教育
美国1636年创立的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是英国移民完全仿效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的模式而建立的,仅设神学科,培养教会教士。此后陆续建立的威廉与玛利学院、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在性质上都是宗教性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牧师。〔1〕殖民地时期建立的九所高等院校,都是私立的,收费昂贵,学生很少,1775年哈佛大学毕业生仅40人,耶鲁大学35人,显然不敷需要。〔2〕
由于美国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开展需要培养一批高等专门人才,充实工业各个部门,因此美国在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时,最先重视发展高等科技教育。1802年在纽约建立的西点军工学院,是美国最早的军事学院。〔3〕1824年纽约州又创立伦塞勒多科技学院,它是英语国家第一所科学和工程学院。〔4〕这两所学院是美国科技教育发展史上的两个先驱,专门传授工业知识、培养工业人才。特别是伦塞勒学院,别开生面地开设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培养美国首批持有工程学学位的毕业生。〔5〕所以它受到社会重视。美国教育史家喀布来在《美国公共教育》中说:“正如同有了哈佛,才有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伦塞勒学院,才有了美国的科技教育。”〔6〕贝克尔在《美国教育中的实验》中也说:“如果没有伦塞勒学院培养的人员,出而办理大学中新的科系,指导铁道和工厂的建造和工作,美国产业革命必将拖后25年。”〔7〕随着工业—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美国又成立了许多科技高等院校,如1864年的马萨诸塞科技学院,1880年的凯斯应用科学学院,1883年的罗斯多科学院等。此外还有老牌大学附属的技术学院,如1847年附属于哈佛大学的劳伦斯技术学院,附属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采矿技术和制造学院,以及后来的汤科技学院,1861年附属于耶鲁大学的谢菲尔德科技学院,1864年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的采矿学院等。〔8〕南北战争后,又建立了许多专业技术学院。这些科技学院的建立,为美国工业发展造就了大批高等科技人才。
世界工业—技术革命发端地的英国,自1828年在伦敦建立大学学院才开始注意自然科学的课堂讲授。到19世纪30年代,老牌的牛津、剑桥等大学,通过改革才增设了近代科学的专业,自然科学才成为主要学科。但是此时技术学院在英国仍是低一等的高等教育,没有授予学位的权利。〔9〕英国大力发展科技方面的大学和学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就更晚了。正因为美国最先重视发展高等科技教育,才使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速度胜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这是美国于19世纪末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工业强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各生产单位需要介于于高级和过去中级之间的科技人才,美国又大量发展20世纪初出现的两年制初级技术学院。它介于中等与高等教育之间,起桥梁作用,有利于满足各种人的要求。这类学院的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的比重高于其他国家,在1966-1967学年,法国为0.4%,日本为14%(1965-1966年),而美国为20.8%。1972-1973学年,法国为4.8%,日本为18.7%,美国则为28.7%。到1981年美国达到38%。〔10〕
美国高等科技大学大量培养科技人才,输送到工业界,这无疑地促使美国比西欧国家更快地在工业中采用处于基础研究前沿的技术方法。
(二)美国独创“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
南北战争后,美国农业、工业进入大发展时期,需要培养高等农业和工业技术人才。为此,高等教育必须摆脱欧洲认为大学是纯学术殿堂,不应追求现实效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刀阔斧地创新。1862年7月2日,林肯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莫里尔赠予学院土地法》,拨给每一忠诚州的每一参议员和众议员3万英亩土地。根据佛蒙特州参议员贾斯廷·S·莫里尔提出的这项议案,这些土地将被用于创建农业学校和机械学校。〔11〕按《莫里尔法》的规定,联邦政府总共拨地约1300万英亩辅助各州创办了农业和工业学院,通称为“赠地学院”。随着州的增加,农工学院陆续增为69所,均以农、工专业教育为主,而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从事生产实习。学院还针对各地农民举办讲习班的需要,非常重视推广农业科学知识和革新耕作技术。
“赠地学院”是当时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新型高等学校,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学院快速培养出大批农业、工业现代化人才,对美国农业和工业发展贡献很大。当前,这种学校共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4%,收容学生却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20%,颁发的博士学位占全国40%。60年代,美国健在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约有半数出身于这类学校。〔12〕喀布来在《美国公共教育》一书中指出:“联邦政府给予教育的各种补助中,似乎没有别的补助像拨地兴建农工学院和以后拨款举办这类教育,曾获更丰硕的成果了。”别的教育史家也公认:如果说没有这类学校提供得力人才,美国农工业就不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3〕各州的农学院成了农业技术的最高指导机构,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美国农业落后面貌,促进了美国农业技术革命,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
美国原有的九所高等院校,都集中在东部城市,无法满足南部和西部新州建设事业的需要。1785年佐治亚和北卡罗来纳州创设州立大学,接着西部的俄亥俄州和密歇根州也相继建立州立大学,后来又推广到新旧各州。到19世纪末,因为传统大学不能为生产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所以美国继续大力兴办州立大学,州立大学终于取得了对私立院校的优势。这种学校强调应用,强调综合学科,系科较齐全,容纳量比私立大学大,同时学费较低,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欧洲兴办大学原属教会的特权,直到19世纪才开始由政府办大学。法国政府举办大学的开端是1808年创建法兰西帝国大学,德国于1810年创建柏林大学,英国的伦敦大学到1825年才建立。美国由政府兴办州立大学先于欧洲,是对传统的挑战,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创举。
(三)美国高等管理教育开展最早,发展最快
188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立商学院后,就开始了最初的管理教育。20世纪初,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美国产生了工程师泰勒创始的“科学管理”学说。泰勒制大大加重了工人劳动强度,遭到工人的愤恨与反对,但在合理化生产上的价值是不可抹杀的,对批量生产技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14〕从此,一些工商界人士认识到管理人员应受大学水平的专业教育,在他们的敦促和资助下,哈佛、宾夕法尼亚和纽约等几所大学开设了私立工商管理学院,其他一些大学也开设了管理专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研究规模和企业结构不断扩大,经营管理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大支柱,管理教育也就成了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获得迅速发展。当前,管理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已达到空前的规模。全国现有665所工商管理学院,有12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管理专业。〔15〕麻省、加州理工学院、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芝加哥等大学均附设了著名的管理学院。这些学院设置学士、硕士和博士课程。据统计,美国现有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70万人,研究生10万人,他们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16〕
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举办管理人员在职讲习班的国家。麻省理工学院于1931年举办了为时一年的青年管理人员在职讲习班。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哈佛大学管理学院为复员的原军事部门管理人员举办了7期讨论班。到1945年讲习班正规化了,形成今天的“哈佛高级管理人员讲习班”。1976年美国已有48所大学将举办在职管理人员讲习班定为学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年,全国设有管理系科的600多所大专院校有2/3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短期讲习班。〔17〕
西欧国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较为保守,一贯把管理教育视为半学术性,二流科学,在很长时期里都不承认经营管理作为科学的学术地位。因此最早的管理教育是以非正规教育的形式出现,由公司与某些大学合作举办讲习班。西欧国家的正规管理教育起步比美国晚。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里,至今没有管理专业。直到50年代后半期,管理学科才在部分大学成为正式专业,而且是处在模仿、借鉴阶段。到70年代各大学才普遍开始重视管理教育,逐步走向创新阶段,建立适合国情的管理教育体系。
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管理教育开展最早,最为发达的国家,它的管理科学的成熟被美国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欧洲国家把它们和美国的“技术差距”视为“管理差距”。〔18〕
(四)美国高等教育最早对特权教育进行改革
美国独立以前,只有统治阶级的子弟才能上大学。黑人、印第安人、黑白混血种人、欧印混血种人、白种工人和小农,均不为学校所接受。殖民地时期的9所大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如哈佛、耶鲁等大学,学生名次的先后均按家长身份来排列。妇女在教育方面也是受歧视的,即使富人的女儿要受教育,也只有请家庭教师来教他们。到内战结束时,南部学校仍只限于培养白人上层社会的子弟。
美国建国以后,逐步对特权教育进行改革。州立大学发展时,正是美国向西部开发的时期,杰克逊总统鼓励有志青年发挥自己的才智,为国立功。于是许多清贫有志的青年涌进学校。南北战争后农工学院建立并发展,许多贫苦的青年又进入此类学校,有人称之为“牧牛娃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巩固国防和振兴战后经济,高等教育委员会于1947年提出报告说:“美国应当树立最高的奋斗目标,使中学、大学、研究生院或高等专业学校,都能为全国人民各按其才能和兴趣去充分享受,而不被无法克服的经济困难所障碍。”〔19〕同时,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战争,促使美国人民觉醒,他们强烈要求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在教育方面实行多种改革。1954年,联邦最高法院就“布朗对托皮卡教育委员会的诉讼案”作出裁决: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违反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20〕布朗案在白人种族主义分子筑起的种族隔离的大堤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动摇着它的根基,是日后全面取缔种族隔离的开端。〔21〕1969年,联邦最高法院便硬性规定,立即取消黑白隔离的学校,国会并拨巨款奖励黑白合校工作,力图改变三百年来教育上的种族歧视。据统计,1976年,适龄黑人青年入高等学校的约占20%,白人青年约占25%。〔22〕
1958年,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拨款10亿多美元以改善接受各级教育的机会。其中很大一部分贷给大学生和研究生。〔23〕该法并且规定:如果贷款大专学生,毕业后在中小学任教至少五年,该项贷款的一半可免于偿还。它还为有志于从事高等学校工作的研究生提供5500个奖学金名额。〔24〕这样,贫穷的大学生获得了贷款和奖学金。当时,许多大学也对贫苦学生贷款和赊欠学费,允许学生毕业后按其收入比率逐年还清。
美国高等教育对妇女开放,是1836年从蒙特·霍利奥克·塞米纳瑞开始的。此外,有些男生学院办理附属女子学院,如哥伦比亚大学的巴纳德学院(1889),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894)。女生逐渐可以进入医务及法律职业学校。1837年出现男女合校的高等院校。〔25〕以后发展到半数以上的本科生是女的。
由于美国高等教育对传统的特权教育进行了改革,高等学校数与大学生数一直迅速上升。1940年高等学校总数上升为1800所,1965年为2230所,1978年增为3360所。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加3倍,大学生则由6万人增为150万人,增加25倍。1955年研究生为25万名,1975年则接近85万名。
美国青少年在法律上不分男女、宗教信仰、民族、阶级,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尽管在这个贫富悬殊而又拜金成风的美国,谈不上真正的“教育机会均等”,然而它在这条道路上却走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前面。欧洲高等教育开始于12、13世纪,带有浓厚的中世纪传统。西德、英、法等国均实行教育双轨制。近几十年来,西欧双轨制出现并轨的趋势,但只限于小学和中学,未涉及大学。欧洲大学始终为特权子弟所垄断。此外,从高校入学率也能证明这一点,1979年高校入学率,美国为56%,日本为29%,联邦德国为26%,法国为24%,英国为20%。〔26〕因此,英国科学家斯诺在所著《美国高等教育》中说:“在全世界,你们是第一个使高等教育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中的大部分人所享受的教育,并且把高等教育不再当作少数天才单独享受的特权。”〔27〕
(五)美国高等学校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
美国人认为高级研究人员的质量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决定性的力量,因而把研究生教育视为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美国较早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制度。1869年哈佛大学设置了研究生院,20世纪初相继仿设研究生院的大学和学院日益增多。不过当时本科生教育是大学的主体,研究生院为数不多,规模较小,力量也薄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高等院校不仅以教学为中心,而且逐步成为科研中心。高等院校教师和中学教师多由获得硕士学位的人来担任。同时,发展科技、进行战备以及促进工业发展都需要具有高级学位的人才。结果,愈来愈多的本科生升入研究生院,研究生人数迅速增加,1975年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注册人数比1960年增长3倍多。美国的研究性大学有300-500所。每年毕业的硕士有30万,博士有3万多。〔28〕本科生教育便发展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准备阶段。本科生的课程按研究生院的要求而定。一些大学里的研究生院既有文理科的,也有专业的,如医、农、工、商、教育等。哈佛大学设有文理研究生院、公共卫生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研究生院、教育研究生院。〔29〕
重点院校的研究生院逐步成为大学的主体。研究生在一些著名大学里的比例迅速增长,有的甚至接近和超过大学生人数,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生与研究生的比例是1∶0.8,加利福尼亚大学是1∶1,哈佛大学是1∶1.58。〔30〕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美国高等院校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1974年统计,全国科学家有40%集中在各个大学。尖端科学研究集中在少数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等著名大学,还设有高级研究生院,即招收已获得博士学位而继续研究的人员,任务是培养杰出的科学理论人才和发明人才。博士后的培训已成为美国著名大学的一个突出标志。最近还出现了一些培养研究生为主的研究院大学。
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已成为一个国家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标志。美国科学水平能够长期保持领先地位,与重视研究生教育有关。
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的综合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总量的高速增长,科学技术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从而使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的综合化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世界性趋势之一。美国高等研究人员认为,综合性的专业和课程有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各种素质和思维能力,以及组织、交际和实际工作等方面的能力。〔31〕为此,美国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呈现了综合化的趋势。如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与哈佛大学合作的健康科学与技术学部,为的是把医生、科学家和工程师组织在一起,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决重大的医学问题和健康问题。在这个学部的基础上,后来又成立了健康科学、技术与管理学院,包括了人类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医学、保健政策及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32〕密歇根大学开设了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大气与海洋学系,环境科学工程学科等。有些大学还开设了如能源与社会、历史与社会、文化与社会、计算机课程与社会等一类的课程共200多种。新兴专业与课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化趋势更为突出。麻省理工学院1977年开始筹建科学技术与社会学院之后,就提出了一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育计划,开设一组共有42种内容相关的课程。从内容上看,这类课程几乎全是综合性的,包括科学技术史、当前科技中的问题、科技与工业社会组织、科技与精神文明等四个方面。〔33〕
目前,跨系科研究和教学已成为许多著名大学,尤其是科技大学的重要方面。如麻省理工学院1980年统计,已有36个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组织,如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空间研究中心、能源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及运输研究中心等。〔34〕这类组织芝加哥大学1978年有21个,哥伦比亚大学1979年有33个。〔35〕这些跨系科组织的出现,打破了系(院)与系(院)之间的明确界限,培养了大量中间、边缘学科的人才。
(二)重视“文理渗透”的通才教育
1983年4月,美国大学学会和国家文科基金会在普林斯顿召开会议,会议的呼吁书发出“获得文理通才教育,它是生活的方向”的号召。〔36〕在美国大学里很强调通才教育,反对过早专业化,一二年级没有明显的专业区别,文理科学生选上同样的课程。美国规定文科大学生必须在人文科学(文学、史学、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等四个领域中分别选修若干课程。如斯坦福大学要求文科学生在数学、统计学、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三门学科中,必须选修其中一门。同时也规定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必须学习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律学等等。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工程及应用科学专门学院里,学生在一二年级除学数学及自然科学外,还必须学习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课程,此后才进入专业学习阶段。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规定理工科学生至少要修七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进行了调查,发现有成就的绝大多数是精通几门专业的人才。
(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美国大学与企业之间原来没有什么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生产一体化趋势的出现,大学和工业界都意识到这种互不相通的现象阻碍了新技术的发展。因此,美国联邦机构,尤其是国家科学基金会大力鼓励工业企业与大学之间建立密切联系。现在美国著名大学的周围都建立了一批新兴工业企业,如围绕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形成的波士顿—坎布里奇“科学工业综合体”和以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为中心形成的“工业公园”等。美国生产电子工业的基本材料硅片的“硅谷”的智力靠山,就是大学和有关的研究机构。这里有美国第一流的斯坦福大学,还有圣地克拉拉大学等九所高等专科学校和100多个私立专科学校。许多学术上有造诣的学者和专家,有的兼公司顾问,有的是公司的创办者、董事等。“硅谷”正在以斯坦福大学的生命研究中心为智力依托,兴起生命工程产业。1983年美国已有这类公司100多家。〔37〕
这种联合体使得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建立固定的联合机构,把三者的优势变成一个总体优势,进行综合研究。这样便于研究重大的综合课程,特别是跨学科的攻关。大学向企业转让先进的科技成果,为企业提供定期咨询或技术指导,为企业培养人才,有利于缩短新技术由科研到投产的周期,克服中间脱节现象,保证新技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和企业也都愿意向大学投资。1982年,美国企业资助大学的经费共达10亿多美元。伊斯曼·柯达等三家大公司在六年内分别向康奈尔大学生物工艺学研究所提供250万美元的援助。〔38〕大学得到企业的资助,便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科学水平,推动新科学的建立与发民,有利于大学充分发挥教学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新型人才。
这种企业出钱、出设备,大学出人、出主意的协作,近几年在新技术领域中发展尤为迅速,对保证美国的竞争地位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