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陈经:大投资(二)

2013-08-24 20:20 战略·谋略 ⁄ 共 1432字 ⁄ 字号 评论 4 条

    中国政府在“大投资”问题上的精神分裂,由来以久,不止这一件事。它代表了一个贯穿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哲学问题。这个哲学问题是这样的。你有一个很好的、所有人都崇拜得五体投地、没人不同意的理论。然后你有发展经济这样的问题要解决,你把这个理论用上去,发现没有出路,怎么办?

相关阅读

----陈经:大投资(一)

    比如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这个很好、得大奖、所有人都同意、都崇拜,以此为据轰轰烈烈地自我批评。但是“技术创新”很难,真的很难。难到只有世界第一的美国人算好,连曾经世界第二的日本人都不行。一个想发展经济的穷地方怎么办?要不先凑点钱拉些投资瞎搞搞?

    这个很好的理论又说,“依靠高储蓄率和高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现在结局很清楚了,穷国发展经济肯定会不可持续。如果去看克鲁格曼一系列文章,会发现这是的他核心思想。因为技术创新厉害,美国就是第一,连美联储印钱都比中国央行印得漂亮。

    这类“政治经济学理论”还有不少,它们的基本模式差不多都是这样:如果不按成功的人的方法做,就会象那些失败的人那样失败。N个成功的国家以及M次危机可以证明。要民主,不民主会失败。要放松政府管制,砍掉所有纠缠在一起的老鼠尾巴,扶持民营经济。要“科技教育福利”地可持续发展,不要“成本环境消耗”地竞次。要靠技术创新,不要搞不可持续的大投资。

政府宣传一直说,这些理论很好,我们同意,要民主、要发展民营经济、要科技教育福利、要技术创新。我们还不民主、政府干涉经济太深、教育落后福利差、技术创新很差。全都承认,全都认怂。可以一句话总结政府和经济学界都认同的“理论成果”:

不要象中国现在这样搞经济。

但从“不民主技术落后”的现状,怎么发展到“民主社会可持续大搞技术创新”的神仙境界?有没办法?

西方政治经济学理论对此坚定地回答说:你还是得搞民主社会,搞技术创新。民主社会才有技术创新机制,这是经济理论证明了的。可惜你没有这些东西,技术创新不行。你不可持续,只有先崩溃,然后再看了。

仔细一琢磨就知道,这其实是说,现在的状态就是要完蛋,以后的事再说。再多套些话,人家也不遮掩了。你不民主社会动乱要崩溃、大投资不可持续,我们干脆加把劲送你上西天,只是现在不方便。。。

西方经济学理论,不是用来给中国找出路的,而是用来说明中国经济的极端不合理、预测中国经济的不可持续和崩溃。因为中国和西方不一样。

这是政府文宣不同意的。中国经济成就辉煌,会前景光明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政府工作报告的另一半是在可持续地自吹。还不是放空话,有各种数据与事实说明进展,也描述了很多具体措施。

取得了“不要象中国现在这样搞经济”这个共识以后,中国与西方经济学理论说bye-bye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很好,但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而我们一定要解决问题,要自己想办法,因为中国和西方不一样。

当理论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想办法。

这些办法就不是经济学家愿意看到的了,历史上想出来的各种办法,基本全是看上去很邪门的东西。大投资就是一种“办法”。它不是一个经济运行模式,而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比较吓人的一种。“办法”会带来更多问题,就又想其它办法去应对。

每一种“办法”看上去都不是办法,弱点明显、不可持续、后患无穷。一计不成再生二计,没钱了就想招拉钱,银行贷不到就搞“理财产品”。计中计、连环计,中央地方连年混战。事情弄得很复杂,经常看上去要崩溃。

【专题1:陈经-中国官办经济

【专题2:陈经-大投资

目前有 4 条留言    访客:3 条, 博主:0 条 ,引用: 1 条

  1. 爱求索 2013年08月24日 8:24 下午  @回复  Δ1楼 回复

    以前是从上到下推动改革,是中央领着大家摸石头过河,中央想的是全局规划,全国一盘棋,找个最优路径最优解什么的。实际上作为指导的西方经济理论不是很靠谱,模型或者算法相对于现实情况过于机械或者静态。中国这么大的系统,变量太多,非静态,跟外界其他系统互相干扰,极值点难找也不稳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往往短期看好的政策长期下来副作用发作,政府调控总是滞后的,更何况受各集团利益干扰太多。不像韩国之类的国家规划,找个重点领域突破就解决了大部分人口饭碗问题。

  2. 爱求索 2013年08月24日 8:25 下午  @回复  Δ2楼 回复

    现在是各地方政府觉醒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自觉自愿摸石头过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光伏啊,电动车啊,大飞机啊,各个方向都试一下。很多省的人口体量都相当于一个小国家,如果某地有条路走通了,产业链做大做强了,就够地方吃一阵子。某地能在多地一窝蜂上的重复建设加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跟养蛊似的活下来的就是最强的,杀进国际市场竞争力也够强。

  3. 爱求索 2013年08月24日 8:26 下午  @回复  Δ3楼 回复

    这种各自为战的方式大投资肯定不是优化的,浪费、失败比例不小。地方政府财税权不足以支撑大投资,各种约束下,只能靠土地财政、发债等来筹资,副作用不小。历史上城市的自然形成一般是先有产业再有人气。而各地大投资人为提速发展,先造新城,再吸引人气产业。各地充分竞争的最终结果,肯定有地方会破产,出鬼城、睡城什么的。肯定也会涌现成功案例,只要造出的新城有产业来充实,就会实现正反馈的持续发展。这是现实的情况,只能相信各地政府人民将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试错中成长。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民智已开,爆发的能量是惊人的。当然希望激发的多是正能量,不是像茉莉花儿之类的负能量。

外部的引用: 1 条

  • 陈经:大投资(三) « 求索阁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