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全文)

2014-07-10 22:05 战略·谋略 ⁄ 共 1343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进程中,中国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中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发挥出建设性作用。

    中国提供对外援助,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受援国内政,充分尊重受援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权利。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重信守诺、互利共赢是中国对外援助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中国对外援助规模持续增长,对外援助事业稳步发展。这里,就2010年至2012年的对外援助情况作一介绍。

  一、稳步发展对外援助事业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规模持续增长。其中,成套项目建设和物资援助是主要援助方式,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增长显著。亚洲和非洲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地区。为促进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对外援助资金更多地投向低收入发展中国家。

    (一)援助资金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为893.4亿元人民币。对外援助资金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三种方式。

    无偿援助重点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中小型社会福利项目以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技术合作、物资援助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等。三年中,中国对外提供无偿援助323.2亿元人民币,占对外援助总额的36.2%。

    无息贷款主要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社会公共设施和民生项目。三年中,中国对外提供无息贷款72.6亿元人民币,占对外援助总额的8.1%。

    优惠贷款主要用于帮助受援国建设有经济社会效益的生产型项目、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较大型成套设备、机电产品等。三年中,中国对外提供优惠贷款497.6亿元人民币,占对外援助总额的55.7%。

援外预算资金由财政部按预决算制统一管理。优惠贷款本金由中国进出口银行通过市场筹措,贷款利率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由此产生的利息差额由国家财政补贴。

图1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资金分布(按受援国收入水平划分) 新华社发

    (二)援助分布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共向121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其中亚洲地区30国,非洲地区51国,大洋洲地区9国,拉美和加勒比地区19国,欧洲地区12国。此外,中国还向非洲联盟等区域组织提供了援助。

图2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资金分布(按援助地区划分) 新华社发

图3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资金分布(按援助投入领域划分) 新华社发

    (三)援助方式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方式主要包括援建成套项目、提供一般物资、开展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派遣援外医疗队和志愿者、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减免受援国债务等。

    援建成套项目。中国共在80个国家建设成套项目580个,重点集中于基础设施和农业等领域。

表1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成套项目领域分布 新华社发

    提供一般物资。中国共向9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物资援助424批,主要包括办公用品、机械设备、检测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生活用品、药品以及医疗设备等。

    开展技术合作。中国共在6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技术合作项目170个,主要涉及工业生产和管理、农业种植养殖、文化教育、体育训练、医疗卫生、清洁能源开发、规划咨询等领域。

    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中国在国内举办1951期培训班,其中包括官员研修班、技术人员培训班、在职学历教育项目等,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培训人员49148名。

    派遣援外医疗队。中国向54个国家派遣55支援外医疗队,共计3600名医护人员,开展定点或巡回医疗服务,诊治患者近700万人次。

    派遣志愿者。中国向60多个国家派遣青年志愿者和汉语教师志愿者近7000名。

    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中国向30余个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包括物资和现汇援助,价值约15亿元人民币。

    减免受援国债务。中国免除坦桑尼亚、赞比亚、喀麦隆、赤道几内亚、马里、多哥、贝宁、科特迪瓦、苏丹等9个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共计16笔到期无息贷款债务,累计金额达14.2亿元人民币。

   二、推动民生改善

    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中国重点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农业发展,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医疗服务,建设社会公益设施,并在其他国家遭遇重大灾害时及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一)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至关重要。中国通过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专家提供咨询和开展技术合作、培训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等方式,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有效应对粮食危机。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建49个农业项目,派遣1000多名农业技术专家,并提供大量农业机械、良种、化肥等农用物资。

    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中国在农业领域开展对外援助的重要平台。2010年至2012年,中国在贝宁、莫桑比克、苏丹、利比里亚、卢旺达、老挝、东帝汶等17国援建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陆续竣工。中国通过试验、示范、培训等多种方式,将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给当地民众。利比里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杂交水稻和玉米种植面积近千公顷,培训当地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千余人次。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开展菌草、稻谷等种类的适应性研究、试验和示范工作,注意结合当地传统农业,并将技术培训推广至卢旺达妇女协会、稻谷种植协会等机构。

    派遣高级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组。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派遣的农业专家,积极参与受援国农业规划工作,援贝宁专家组协助起草该国《农业法》和《农业管理法》,援博茨瓦纳、几内亚比绍专家组分别参与编写两国的《农业发展规划》。协助受援国完成促进农业发展工作,援莱索托专家组协助该国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无口蹄疫国家地位,援毛里塔尼亚专家组协助制定农业综合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建设方案。积极推广简单适用的农业技术,援博茨瓦纳专家组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援马里专家组设计推广稻田铁制水耙,帮助当地农民进行精耕细作。

    开展农业管理与技术培训。中国结合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举办近300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修和培训项目,培训了近7000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农业培训项目领域广泛,既涵盖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管理领域,也涉及农村发展与减贫、粮食安全、农业南南合作等宏观政策制订问题,同时关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与流通等产业链发展议题。

    (二)提高教育水平

    2010年至2012年,为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教育水平,支持其教育均衡、公平发展,中国通过援建维修校舍、提供教学设备、培养师资力量、增加来华留学政府奖学金名额、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等,不断加大教育援助力度。

    改善教学条件。中国援助了80余个教育设施项目,包括援建或维修中小学校、大学院校、图书馆等,有效改善了受援国的教学环境。中国为受援国无偿提供计算机、教学用具、文体用品等大批教学设备物资,帮助受援国建设大学网络平台和远程教学系统,为受援国丰富教学方式、扩大教学覆盖面创造了条件。

    培养师资力量。中国举办了30多期院校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高等教育管理培训班、职业教育管理培训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研修班、现代远程教育研修班等,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千余名教育官员、校长和教职人员。

    支持职业技术教育。中国在苏丹援建的恩图曼友谊职业培训中心累计为苏方培训学员数千名,为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中国已启动该中心的改扩建工程。中国积极帮助受援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至2012年,中国与埃塞俄比亚联合开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累计向埃方派出400余人次教师,培训当地农业职业院校教师1800名、农业技术人员35000名。

    增加来华留学政府奖学金名额。2010年至2012年,中国政府共资助76845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为促进地区发展,中国不断扩大非洲国家来华留学政府奖学金名额,加大对东盟国家以及太平洋岛国等来华留学的支持,帮助上述地区欠发达国家培养人才。

    (三)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医疗卫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领域之一。2010年至2012年,通过援建医院、提供药品和医疗设备、派遣医疗队、培训医疗人员、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开展疾病防治交流合作等形式,中国支持受援国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疾病防控水平,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

    援助设施和设备。中国援建约80个医疗设施项目,其中包括综合性医院、流动医院、保健中心、专科诊疗中心、中医中心等,有效缓解受援国医疗卫生设施不足的问题。同时,中国向受援国提供约120批医疗设备和药品物资,包括多普勒彩超仪、CT扫描仪、全自动生化仪、母婴监护仪、重要手术器械、重症监护检测仪、核磁共振仪等高端医疗设备,以及防治疟疾、霍乱等疾病的药品。

    派遣医疗队。中国对外派遣55支援外医疗队,累计3600名医护人员,在受援国近120个医疗点开展工作,培训当地医护人员数万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受援国医疗服务供需矛盾。在援外医疗工作中,医疗队员通过观摩示范、专题讲座、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式积极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内容涉及疟疾、艾滋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防治,病人护理以及糖尿病、风湿病治疗等领域,针灸、推拿、保健、中医药等中国传统医学。三年中,100多名中国医疗队员因贡献突出获得受援国颁发的勋章。

    开展“光明行”活动。中国通过政府与民间渠道并进的方式积极开展“光明行”活动,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治疗更多眼病患者。从2003年起,中国先后派医疗队赴朝鲜、柬埔寨、孟加拉国、越南、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为当地眼科疾病患者免费实施治疗。2010年11月,中国“光明行”医疗队首次赴非洲,为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苏丹等国千余名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

    提供传染病防控援助。三年中,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无偿提供了60批抗疟药、甲流疫苗及霍乱疫苗,并开展传染病防治培训,以上援助项目累计金额近2亿元人民币。2007年,中国与科摩罗启动青蒿素复方快速控制疟疾合作项目,使科摩罗莫埃利岛的疟疾发病率较同期下降90%。2010年至2012年,在进一步巩固已开展灭疟项目成效的同时,中国在科摩罗昂儒昂岛推广灭疟项目。

    (四)建设公益设施

    为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改善民众生活条件、开展社会公共活动,2010年至2012年,中国积极援建城市和农村公共福利设施、民用保障性住宅以及社会活动场馆,提供相关设备及物资,并开展运营管理技术合作。

    实施打井供水项目。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打井供水项目29个,共打水井600余眼。中国派遣高级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家,克服自然环境恶劣、疾病侵袭及恐怖主义威胁等困难,帮助受援国打井供水。中国在多哥的卡拉区和中央区各打出200眼饮用水井,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和南苏丹朱巴市科托尔地区共打出38眼水井,并修建配套潜水泵和发电机组。在尼日尔援建的津德尔供水工程,解决了该地区数十万居民的饮水问题。

    改善民众居住环境。中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援建民用住宅、经济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项目80个,总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中国结合受援国当地生活习惯和环境特点,科学设计住宅外观,合理安排内部结构,在节约建筑成本的同时,严把建筑质量关,努力为受援国民众建造简洁美观、结实耐用的经济型住房。

    援建公用设施。中国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援建文化场所、体育场馆、办公会议设施等公共设施项目86个,为丰富当地民众文化体育生活、改善所在国政府办公条件、提升城市形象发挥了促进作用。中国为斯里兰卡维修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中心,使这一40年前中方援建的项目焕然一新。中国为加蓬援建的4万人座体育场,2012年成功承办了第28届非洲杯足球赛决赛和闭幕式。在塞内加尔援建的国家大剧院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是目前非洲规模最大的剧院之一。

    (五)开展人道主义援助

    近年来,地震、飓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和战乱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时常发生,造成受灾国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呼吁,及时提供紧急救灾物资或现汇援助,并根据需要派遣救援队和医疗队,帮助受灾国减轻灾害影响,尽快重建家园。

    提供紧急救援物资或现汇援助。三年中,中国政府针对海地地震、柬埔寨特大洪灾、缅甸地震、巴基斯坦洪灾、古巴飓风、利比亚战乱、叙利亚动荡等自然灾害和人道主义灾难,提供了近50批紧急救灾物资,包括帐篷、毛毯、紧急照明设备、发电机、燃油、食品、药品及净水设备等,价值约12亿元人民币。此外,提供现汇援助约3亿元人民币。

    帮助非洲国家应对粮食危机。2011年至2012年,非洲之角和萨赫勒地区连续遭遇严重旱灾,超过3000万民众陷入饥饿之中。2011年,中国政府先后三次向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吉布提、索马里等非洲之角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总额达4.4亿元人民币。2012年,中国政府向乍得、马里、尼日尔等非洲萨赫勒地区国家提供了价值总计7000万元人民币的粮食援助。

    支持灾后重建。2010年,巴基斯坦遭受历史罕见洪灾,中国政府迅速展开多渠道、全方位的救援行动,并根据巴方需要,在灾民救助、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参与灾后重建。中国提供现汇援助,支持巴基斯坦政府“灾民补偿计划”;承担了受灾地区全长340公里的国道公路网修复工程,辐射受益人口达1.5亿。2012年3月,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姆皮拉地区发生爆炸事件后,中国援建了灾民安置住房,积极支持灾后重建。

    提高防灾救灾能力。中国通过提供物资、开展培训等方式,帮助受援国提升应急救援水平,增强防灾救灾能力。三年中,中国对外无偿提供了十余批救援车辆及其他设备;为发展中国家举办防灾救灾培训班和研修班约30期,与700余名官员、技术人员交流分享救灾防灾经验。

   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加强能力建设和贸易发展,加大对环境保护领域的援助投入,帮助受援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一)改善基础设施

    中国根据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条件,合理安排无偿援助、无息贷款资金,发挥优惠贷款融资优势,帮助受援国建设有迫切需求的基础设施项目。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建了156个经济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发挥在技术、设备材料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势,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项目投资成本。

    支持交通运输建设。中国援建了70余个交通运输项目,包括公路、桥梁、机场、港口等。中国援建的肯尼亚西卡高速公路第三标段,使首都内罗毕到经济重镇西卡全线贯通,为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实现互联互通作出了贡献。中国援建的斯里兰卡汉班托塔国际机场进一步完善了该国立体化交通网络,对提升该国与周边地区的交往和联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提升能源供给能力。中国援建了20余个能源项目,包括水电站、热电站、输变电和配电网、地热钻井工程等。中国援建的加纳布维水电站具备水力发电、农业灌溉、渔业发展和观光旅游等多重功能,建成后不仅直接促进加纳经济社会发展,而且惠及西部非洲更广阔的地区。中国援塞内加尔达喀尔市输变电和配电网项目覆盖15万居民,有效解决了该市电网设备老化、经常性大面积停电的问题。

    推动信息化社会发展。中国援建了60余个信息化项目,包括光缆电信传输网、电子政务网以及广播电视调频发射台等。中国在土库曼斯坦、多哥、厄立特里亚等国援建的电信项目,为上述国家提供了高质量稳定的通信系统,使用户容量成倍增长。中国在喀麦隆、坦桑尼亚等国援建的光纤骨干传输网项目,有效促进光缆在非洲国家的广泛应用。

    (二)加强能力建设

    中国坚持“授人以渔”的援助理念,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技术合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和实用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增强自主发展的造血功能。

    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发展迅速。2010年至2012年,中国共举办1579期官员研修班。中国邀请其他发展中国家政府部门近4万名官员来华研修,内容涉及经济管理、多边贸易谈判、政治外交、公共行政、职业教育、非政府组织等。中国举办技术人员培训班357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培训技术人员近万名,涵盖农业、卫生、信息通讯、工业、环境保护、救灾防灾、文化体育等领域。为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公共部门中高级管理人员能力的需要,三年中,中国举办了15期在职学历教育项目,来自75个发展中国家的359名政府官员分别获得公共管理、教育、国际关系以及国际传媒硕士学位。

图4 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情况 新华社发

    技术合作广泛开展。三年中,中国向50多个国家派遣2000多名各类专家,在农业、手工艺、广播电视、清洁能源、文化体育等领域广泛开展技术合作,转让适用技术,提高受援国技术管理水平。中国派出高级规划咨询专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制定土地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利用、河流治理以及经济合作等规划。中国专家在利比里亚开展竹藤编技术合作,向当地近500人传授竹藤编织技能,不仅有助于当地民众增加收入、扩大就业、摆脱贫困,也促进了利比里亚竹藤产业的发展。

    志愿者服务发挥积极作用。中国继续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派遣志愿者,服务领域涉及语言教学、体育教学、计算机培训、中医诊治、农业科技、艺术培训、工业技术、社会发展、国际救援等,服务对象包括学校、医院、政府机关、农场、科研院所等。援利比里亚志愿者成功救治严重腹裂畸形新生儿,获得“非洲之星”勋章。援埃塞俄比亚志愿者改良甜瓜种植法,当年使果农获得大丰收;志愿者传授的沼气池修建方法,帮助当地民众有效利用清洁能源。

    (三)促进贸易发展

    中国积极响应世界贸易组织“促贸援助”倡议,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能力、给予零关税待遇、支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培训经贸人才等,促进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

    改善与贸易有关的基础设施。三年中,中国援建与贸易有关的大中型基础设施项目约90个,有效改善了受援国贸易运输条件,扩大了与其他地区的互联互通。中国积极提供商品检测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与贸易相关的物资设备,如向柬埔寨、老挝、缅甸、埃塞俄比亚、埃及、乍得、佛得角、赞比亚、塞尔维亚等国提供集装箱检测设备,为提升上述国家贸易产品检验水平和通关能力、有效打击走私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高与贸易有关的生产能力。中国援建一批与贸易相关的生产性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受援国相关产业的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2011年12月,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期间,与贝宁、马里、乍得和布基纳法索“棉花四国”达成合作共识,通过提供优良棉种、农机、肥料,推广种植技术,开展人员培训,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链拓展,促进四国棉花产业和贸易发展。

    促进对华产品出口。为有效推动发展中国家对华产品出口,2005年,中国首度对非洲25个最不发达国家190个税目的商品实施零关税,之后不断扩大零关税待遇受惠面。2011年1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戛纳峰会上宣布,将对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到2012年底,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出口近5000个税目商品已享受零关税待遇。2008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吸收最不发达国家约23%的产品出口。

    支持最不发达国家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促贸援助”倡议工作组机制的积极参与者。2008年至2010年,中国每年向世界贸易组织“促贸援助”项目捐款20万美元,2011年后提升至每年40万美元。中国利用上述捐款设立“最不发达国家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项目”,为最不发达国家举办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研讨会,资助最不发达国家人员参加世界贸易组织重要会议和到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实习。2010年至2012年,中国以促进贸易便利化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主题,举办了18期研修班,与发展中国家400余名政府官员分享经验。

    (四)加强环境保护

    在坎昆、德班以及多哈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在分享国内节能减排经验的同时,承诺对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国家及非洲国家加大环保领域的援助投入,帮助其发展清洁能源,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援建项目。中国在清洁能源、环境保护、防涝抗旱、水资源利用、森林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气象信息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展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三年中,中国为58个发展中国家援建了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64个。

    提供物资。2010年至2012年,中国向柬埔寨、缅甸、埃塞俄比亚、南苏丹、密克罗尼西亚等13个发展中国家援助了16批环境保护所需的设备和物资,包括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及照明设备、太阳能移动电源、沼气设备、垃圾车、排水灌溉设施等。中国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格林纳达、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贝宁、马尔代夫、喀麦隆、布隆迪、萨摩亚等9个国家签订了《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物资赠送的谅解备忘录》,共向相关国家赠送节能灯50多万盏,节能空调1万多台。

    开展能力建设。三年中,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布隆迪、苏丹等国开展技术合作,促进了上述国家太阳能、水力等清洁能源利用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举办了150期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培训班,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4000多名,培训领域包括低碳产业发展与能源政策、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与水土保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林业管理和防沙治沙、气象灾害早期预警等。

   四、区域合作机制下的对外援助

中国注重在区域合作层面加强与受援国的集体磋商,利用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等区域合作机制和平台,多次宣布一揽子援助举措,积极回应各地区的发展需要。

    (一)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地区。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积极在论坛框架下同非洲国家开展发展合作,逐步增加对非洲援助力度,有效促进中非关系全面发展。

    优先促进农业发展。中国一贯重视与非洲开展农业合作。2010年至2012年,中国在非洲建成了1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另有8个技术示范中心进入规划实施阶段;派遣了大量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合作;为非洲国家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超过5000名。2012年7月,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援建更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粮食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能力。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一直是中国对非援助的重点领域。坦赞铁路是中国早期支持非洲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建成后,中国不间断地开展技术合作,为铁路运营管理提供帮助。2010年至2012年,中国在非洲援建了86个经济基础设施项目。2012年,中国宣布同非洲国家建立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为项目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提供支持,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建设。中国积极支持非洲联合自强和一体化进程,援建了非洲联盟总部大楼和会议中心,同时支持“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帮助非洲加强能力建设。

    推动医疗卫生合作。中国长期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目前,43支中国医疗队分布在42个非洲国家。中国援建了近30所医院和30个疟疾防治中心,提供8亿元人民币的医疗设备物资和抗疟药品,为非洲国家培训医护人员超过3000名。援利比里亚塔佩塔医院项目医疗设备先进齐全,建成后由中国、埃及、利比里亚三国合作运营,为该项目可持续运营进行了有益尝试。

    开展能力建设。三年中,中国在非洲国家援建了150所中小学校,培训各类人才约4.7万名。2012年,中国宣布实施“非洲人才计划”,在今后三年内为非洲培训3万名各类人才,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18000个。当年,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的政府奖学金名额已达6717个。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积极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在卫星气象监测、新能源开发利用、沙漠化防治、城市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中国在非洲援建的105个清洁能源和供水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或交付使用。2012年,中国启动为有关非洲国家援建自动气象观测站、高空观测雷达站等设施,提供森林保护设备,开展人员培训和交流研讨,支持非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二)促进与东盟务实合作全面发展

    自2003年中国与东盟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积极在各领域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重点向东盟低收入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支持东盟缩小内部发展差距。

    支持多层次区域合作。中国多渠道提供资金,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2010年至2012年,中国连续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宣布援助举措,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援建了一大批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项目,助推东盟国家经济发展。

    促进农业综合发展。2010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中国—东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力度,与东盟各国共同建设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20个,示范推广面积达100万公顷;在东盟国家新建3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出30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赴东盟进行指导;在周边国家建设跨境动植物疫病防控监测站,建立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体系。

    加强能力建设。三年中,中国为东盟国家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5千余名,涉及商务会展、文化艺术、汉语、金融财税、传统医药和传染病防治、新能源、农业等领域。

    (三)支持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利用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与相关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

    帮助亚非葡语国家改善民生。自2003年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成立以来,中国同安哥拉、佛得角、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东帝汶等发展中葡语国家重点在文教卫生、能力建设、农业等领域开展援助合作。2010年至2012年,中国向上述五国提供优惠贷款近16亿元人民币,培训人员2000多名。2011年中葡论坛培训中心在澳门落成,截至目前已举办10余期研修班。

    加强与加勒比地区国家务实合作。中国积极落实2011年第三届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宣布的援助举措。截至2012年底,中国在第三届论坛框架下,向加勒比地区国家提供优惠贷款近30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同时,为加勒比国家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500余名,在地震或海啸预警监测网建设方面提供培训,为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克等国家援建学校,向多米尼克派遣医疗队并培训医护人员,与多米尼克、格林纳达、古巴等国家开展农渔业技术合作。

    支持太平洋岛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重视发展与太平洋岛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支持其提出的旨在推进区域合作进程的“太平洋计划”。自2006年首届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以来,中国为岛国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超过2500名;与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摩亚、汤加、密克罗尼西亚等国开展农渔业技术合作。中国协助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疟疾防治,分别向萨摩亚、瓦努阿图、密克罗尼西亚、汤加、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派遣医疗队,并为岛国举办卫生官员、医院管理及医药研究人员培训班。

  五、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随着参与国际发展事务能力的增强,中国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多边发展机构的援助工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开展经验交流,探讨务实合作。

    (一)支持多边机构发展援助

    近年来,联合国等多边机构在发展援助领域的作用突出,尤其在推动发展筹资、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应对全球性发展问题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中国通过自愿捐款、股权融资等方式,支持并参与多边机构发展援助行动。

    参与多边发展机构的援助工作。2010年至2012年,中国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工业发展组织、人口基金会、儿童基金会、粮食计划署、粮食及农业组织、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等国际机构累计捐款约17.6亿元人民币,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减贫、粮食安全、贸易发展、危机预防与重建、人口发展、妇幼保健、疾病防控、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三年中,中国通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项目,先后派出235名专家赴蒙古、尼日利亚、乌干达等9个国家,为当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供技术援助。2011年至2012年,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密切配合,先后派出15名专家赴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和巴基斯坦,帮助当地控制脊髓灰质炎传播。2012年,中国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设立援非教育信托基金,帮助非洲8个国家开展师资培训。

    支持地区性金融机构的发展筹资。中国加强与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西非开发银行、加勒比开发银行等地区性金融机构的合作,促进更多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环保、教育和卫生等领域。截至2012年,中国向上述地区性金融机构累计捐资约13亿美元。继2005年中国出资2000万美元在亚洲开发银行设立减贫和区域合作基金之后,2012年中国再次出资2000万美元续设该基金用于支持发展中成员的减贫与发展。截至2012年底,中国累计向亚洲开发银行的亚洲发展基金捐资1.1亿美元。此外,中国利用在非洲开发银行、西非开发银行和加勒比开发银行设立的技术合作基金,支持上述机构的能力建设。

    (二)参与发展合作国际交流

    中国积极参与发展合作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对话,分享发展合作经验。

    积极参与全球发展议题研究与讨论。三年中,中国在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可持续发展大会、发展合作论坛、最不发达国家会议、南南合作高级别会议,以及二十国集团峰会、世界贸易组织“促贸援助”全球审议大会、援助有效性高级别论坛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积极阐释中方的原则立场和政策主张。

    与其他国家和组织开展发展合作对话交流。中国以开放的姿态与其他国家和多边发展组织在发展援助领域加强对话沟通,增强互信,相互学习借鉴。中国与英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行发展援助研讨或业务交流活动。

    (三)开展援外国际合作

    为有效借鉴国际经验,提升援助效果,丰富援助方式,中国加强在发展援助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在尊重受援国意愿的前提下,与其他多双边援助方试点开展优势互补的三方合作。

    联合开展培训活动。中国继续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儿童基金会,粮食及农业组织,工业发展组织,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商品共同基金,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高级代表办公室以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开展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培训合作。2010年至2012年,中国与上述机构联合举办各类培训班近50期,涉及农业、贸易发展、防灾救灾、金融、工业发展以及社会公共管理等领域。

    分享发展合作经验。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举办以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发展合作研讨会,邀请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参会,共享发展合作经验。2011年10月,中国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合作举办“中非大学校长论坛”,中非双方围绕中非大学未来合作前景进行研讨。中国与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连续五年开展南南合作研讨活动,共同分享农业发展和农村扶贫经验。中国与亚洲开发银行连续举办五届研讨班,就亚太地区城市建设与中小企业发展议题开展交流。

    试点开展三方合作。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柬埔寨三方在成功开展“木薯种植技术培训班”项目基础上,启动“扩大木薯出口”合作项目。2012年3月,由中国出资设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非多边教育合作信托基金正式启动,加大对非洲基础教育的投入。应库克群岛政府要求,2012年8月,中国、新西兰和库克群岛就合作建设库克供水项目达成共识,项目建成后将为当地民众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结束语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与实现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国际社会应动员更多的发展资源,加强南北合作,支持南南合作,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最终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

    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中国将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尊重和支持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切实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今后,中国将继续增加对外援助投入,进一步优化援助结构,突出重点领域,创新援助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帮助受援国改善民生,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共享机遇,共迎挑战,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新华网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