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战略·谋略 > 正文

张维为:中国成功缘于拒绝市场和民主原教旨主义

2014-05-07 18:16 战略·谋略 ⁄ 共 188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当我们所有人都能对此进行争辩时,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ICP)的这一最新消息必将点燃一轮吸引无数人的新讨论:西方的衰落与中国的崛起。

西方国家对自身衰落已多有提及。这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几十年来都在向世界推销他们的模式。其中,他们倾销的两样重要“物品”——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民主原教旨主义——最近似乎失去了吸引力。从金融角度来说,许多西方国家实际上已经破产。

“颜色革命”因乌克兰乱局而褪色的同时,埃及暴乱也由“阿拉伯之春”转入“阿拉伯之冬”。《经济学人》最近的一篇封面文章《西方民主病在哪儿?》承认民主已经没有了推动力。作者认为,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2007-08年的金融危机,二是中国的崛起”。

西方有识之士在重新检验他们的模式时,再也不能忽略中国了。西班牙前首相费利佩•冈萨雷斯(Felipe Gonzalez)也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新现实。2012年访华后,冈萨雷斯表示,“每一次访问中国,无论时隔多久,反映世界新局势的历史现象都会令人感到惊讶:中国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崛起,而我们欧洲人找不到前进的新方向,在挣扎着不要沉没。我们不知道如何阻止这一进程,更不用说逆转了。”

然而,中国崛起在西方社会没有得到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西方世界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崛起,不断提升着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中国的制胜之道究竟何在?其要诀在于,拒绝“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民主原教旨主义”的神话,寻找并坚持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道路。

市场原教旨主义相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解决所有经济甚至社会问题。市场的信奉者不仅无视他们在非西方社会的诸多失败经历——从非洲的“结构调整”到俄罗斯的“休克疗法”,这样的盲信也把他们自己的后院引向了金融危机。

而中国在过去十几年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相结合。这一尚不完美的模式还需改善,但它应该是对两种方式最好的融合,并给中国带来了令人震惊的成果。

《历史的终结》一书作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也同意,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快速经济发展显示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他承认,中国崛起已经对他的理论造成挑战。自由民主制度或许不是历史的终结。

民主原教旨主义者绝不允许偏离西方民主的方向。他们宣称,一个国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采用了西方民主制度,尤其是多党制和普选制。而这些信奉者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种模式实际上把西方和非西方民主国家拖入了可怕的困境。被大量既得利益集团所绑架的西方民主,已经深陷泥沼,无法推行任何有意义的政治改革。

而对于非西方人士,西方的民主并非总能令其满意。一个国家是由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维度组成的复杂有机体。西方民主可能改变了政治上某些表层的东西,但却无法轻松改变这个有机体的其他维度。而任何社会的改变都需经历一个缓慢而艰巨的过程。“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说明了一切。

相较于西方民主,中国自己探索的民主道路更加成功。就在西方强调“形式”和“程序”的同时,中国却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实质”和“结果”上。就算正确的形式和程序的确能将一个国家引向成功的航道,但西方也已经把自己的模式变成了教条。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人则在大胆地探索自己的民主形式和程序,只要这种民主能照顾到“实质”和“结果”。换句话说,中国愿意采用任何方法为人民谋取福利,而西方则坚持采用一种自认为优越的机制,不管它能给人民带来何种结果。中国道路正在取得成效。

邓小平认为,一种政治体制的质量(实质与结果)如何,取决于三个参照标准,一是政治局势是否稳定,二是该体制是否推动了人民的团结、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三是该体制是否令生产力可持续。

如果我们以这三个标准来看“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所发生的国家,就会发现,所有国家在这三方面都表现欠佳。而西方大部分国家虽然目前政局稳定,但其中有不少国家在后两个标准上正走向失败。

随着中国持续崛起,整个世界都在反思植根于西方模式的混乱与灾难,尤其是“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民主原教旨主义”的荒谬。决定中国未来道路的是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和民族环境,不是西方的教条。而中国在探索本国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J•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很早以前就预测,中国有一天会吸收其他文明的力量,在新世纪为人类贡献一个新的文明起点。

中国的确正走在汤因比所描述的道路上。“中国梦”将在此过程中成真——建立一个适度繁荣的社会,并实现国家的复兴。而这对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