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多:一夕又一夕

2017-08-04 22:19 生活·感悟 ⁄ 共 129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刘邦曾经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他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马:“如我,能将几何?”韩信回答:“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他又问:“子有何如?”韩信说:“臣多多而益善耳”。一句“多多益善”,韩信的自信跃然纸上。

    字形演化至今变化不大。它的字体结构虽然简单,但人们却各有理解。有人认为多是由两个“夕”组成,夕指夜晚,两个夕即一个接一个的夜晚。《说文解字》说:“多,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昼夜更替永远不停,这就是多。而王国维考证认为,“多”是由两个金文中的“肉”字组成,是两块肉堆在一起,“多”就是肉多。两种理解各有道理,求同存异,多的造字本义即为数量的繁复。

从古至今,多与少,多往往更得人青睐,似乎天生就透着充裕和丰富的气息。我们希望自己的生活富足,多就是不匮乏;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多就是繁花似锦、多姿多彩。缺衣少食的年代,粮食多就能温饱,精神贫瘠的时代,思想多则意味着进步。我们拜年时喜欢祝大家“年年有余”,有余即是多,因为丰富总比匮乏来得好,充足总比缺少更安然。此外,“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多有时也代表了团结合作和凝聚力,“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事无绝对,有些东西要多,多多益善;有些东西多了,则会过犹不及。什么该多呢?是求学读书时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是内心始终坚守的“仁义礼智信”,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情怀与担当,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美好理想……这时的求多,是积极上进,激发了我们向新向好的动力,让人永不懈怠。但有时有些东西多了,就会带来问题,例如不合适的欲望多了,人也会随之迷失方向,丧失本心。因此,知道权衡取舍,清楚什么该多、什么不能多,这是为人的智慧。

有样东西我们不愿多,但多了却不一定是坏事,那就是苦难。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回望历史,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膑脚、韩非囚秦……自古英才多磨难,殷忧启圣,圣人的养成无不是怀着忧患前进。同样,多难兴邦,国家的兴旺亦是踏着苦难前行。多难为何能够兴邦?《新唐书》解释:“古有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危亡关头能催发志气高昂,艰难苦恨能促使智虑深远,如此,不仅当前的危机能够转危为安,国家还会因为全面能力的激发而更加强大。

历史的长河行走越长,遭遇的险阻就越多。五千年来,哪怕无数次遭遇自然灾害、外敌入侵和战乱的苦难,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化没有干涸断流,反而汇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国歌里唱:“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唱的就是在所有危难关头,我们一次比一次更众志成城,一回比一回更顽强不倒。多少苦难都摧不毁民族精神的长城,正是因为我们经历过这么多的苦难与忧患,所以才能披荆斩棘、越挫越勇,在艰难困苦中成就一路光芒。

我们喜欢多,因为愿意求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但多的意义不仅止于此:始终保持稳步前行的定力,富足而不懈怠,坚韧而愈挫愈勇,这是一个人的成长之路,也是一个国家的复兴之路。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