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瓜: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

2019-09-30 16:18 生活·感悟 ⁄ 共 128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诗经・七月》有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葫芦)。”农历七月因瓜果成熟,也被称作“瓜时”。古人依时而动,食用当季蔬果,虽然如今的我们已经可以轻松享受反季水果,但在“烧烤模式”的天气里,大概没有比窝在沙发里吹着空调吃冰西瓜更令人幸福的事了。

“乐”是个象形,金文字形的是在之中长出一个国形果实的样子。《说文解字》言:“瓜,(ya)也”,“”是指瓜很多、而相较之下根蔓显得弱的样子。“瓜”字的本义是葫芦科蔓生植物的统称,它的种类很多,一般指所结出的果实,后来引申为形状像瓜的饰物、仪仗、兵器等器物。瓜常常需要切分而食,所以后又有“分割”的意思,“瓜分”一词就来源于此。

“瓜”字还有“瓜成熟”的意思。《左传》记載:“齐候使连称、管至父成葵丘,瓜时而往。日:“及瓜而代。'”这是说,齐襄公派连称和管至父驻守葵丘,瓜熟的时节前去,并承诺“到明年瓜熟的时候派人替代你们”,然而两人驻守了一周年后,并没有收到齐裏公的调派任命。连称、管至父请求派人替代,却遭到拒绝,因此两人策划叛乱。后来“及瓜而代”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这个故事也警示世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吃瓜群众”是辽代人民,内蒙古出土的墓葬壁画记载了当时契丹贵族吃西瓜的场景,这与《辽史》中所记載的饮食时尚是吻合的,和我们现代人在正餐结東之后吃个“水果拼盘”的习惯也颇为相似。

在日常生活中,“瓜”和“果”常常作为一个词组团出现在超市和水果摊,两者都是植物的果实,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甲骨文的“果”字由累累的果实和“木”字构成,和“瓜”的金文字形一对比,答業一日了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也将两者进行了简明的对比:“在木日果,在地日”,即长在树上的叫果,生在地里的叫瓜。可能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曾产生这样的疑惑既然有冬瓜、南瓜和西瓜,为什么没有北瓜呢?其实,北瓜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它用另一个名字“西葫芦”低调地潜伏在菜场而已。

“瓜田李下”这个看起来很“岁月静好”的词,其本意却并不是这样。汉代刘向的《列女传》提到,“经瓜田不蹑履,过李园不正冠”,意为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子,走过李树下不要举手端正帽子,以免招惹无端嫌疑。由此演变而来的“瓜田李下”,指的就是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北史・袁聿脩传》记载,博陵太守袁聿修有次外出路过州,他的老朋友究州刺史贈予白轴作临别礼物,但为官清廉的袁聿修谢绝了,并留书道:“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贻厚责”。南北朝时期的“悬瓜太守”苏琼也是廉洁谨慎的典范。曾有人送他一对刚摘的瓜,对方倚仗年,苦苦相请,苏琼只得将瓜留下。但苏琼并未享用,只是把瓜原封不动地悬挂在郡府斤堂的大梁上,后来想要与礼品的其他人看到悬挂着的瓜,也都打消了念头。

古人强调,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还要远避瓜田李下之嫌,常修慎独慎之心。杨震黑夜拒收重金,许衡不吃无主之梨,许由不仕而清溪洗耳。“堤防瓜李能终始,免愧于心负此身”,即便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仍应自发自愿地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守初心与底线,才能做到内省不疚、无愧天地。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