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被尊称为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是解放军和共和国的缔造者。正确评价毛泽东,是正确评价共产党、解放军和共和国的基础。在舆论争夺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他的评价,自然出现针锋相对的情况。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历史环境。
首先看国际环境。
毛泽东的时代,世界高度一体化,三个世界的金字塔的格局已经初步成型。处于顶端的是大英帝国,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等海外殖民地,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仍在英国卵翼下。中层的是美国、德国、沙俄(苏联)、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当时的国际环境,类似中国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国际之间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殖民或被殖民,没有中间路线。殖民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被殖民国家希望摆脱外来统治,各国之间动辄兵戎相见。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对弱国来说,想摆脱这种不利的环境就要迅速完成工业化,建立重工业,有能力生产现代化的武器。不然,强国的军队杀到弱国的国都之下(比如鸦片战争,比如八国联军进北京),弱国只能签署城下之盟。一方船坚炮利,一方只有大刀长矛,那就不会有平等的外交。买来的武器是靠不住的,且不说战事危急的时候,随时可能被切断武器供给(比如抗日战争期间德国迫于日本的压力,停止给国民政府提供武器),就是购买这些武器的开支,也是一个农业国无力长期承担的。(多说一句,利用武器控制第三世界国家,直到今天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尼科拉斯凯奇的电影《战争之王》之中,为什么国际刑警拿军火贩子没有办法?这是因为军火贩子代表的是各国政治利益。)稳妥、可靠的解决的办法,只能是自己生产。
自己生产武器,就需要有完成工业化。农业国完成工业化,需要一大笔钱。添机器,买设备,制造工业母机,采矿、修路,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都需要巨额的资金。其实,这些资金就是大量的农业剩余产品。因为大量农业人口要脱离农业生产转为工业生产,农业不但要养活这些工人,还要用农产品去为他们换回工业设备和原料。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过程必然是非常痛苦的。不论是农民还是工人的待遇都被压低到极限,劳动强度则被提高到极限。经常有大批工人和农民死于高强度劳动和营养不良。不仅如此,工人还经常面临周期性的失业。社会治安极差,资本家推行严刑峻法。美洲一些国家,恢复了奴隶制,残酷压榨奴隶。我们看《简爱》、《悲惨世界》、《雾都孤儿》、《根》、《阿信》、《野麦岭》、《苔丝》、《望乡》,都能从侧面看当时劳动者的悲惨生活的影子,比如:冉阿让因为偷了一个面包,就被判刑五年;昆塔·肯特被奴隶贩子从家乡活捉,运往美国,开始奴隶生涯;童年的阿信为了能吃到米饭,去给木材场作女佣,阿信的姐姐因为劳累过度在纺织厂染上肺结核;阿崎婆为了有饭吃,不至饿死,去南洋卖淫……
对殖民地国家来说,这个过程更加困难。殖民地的负担越重,宗主国的负担就越轻。宗主国要用各种手段把殖民地压榨干净,殖民地国家要向宗主国贡献巨额资金,这种利润可能是直接税收(比如印度向英国贡献税收),可能是战争赔款(比如中国的庚子赔款),可能是看不到的贸易剪刀差(降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可能是巨额贷款的利息(比如偿为还各种战债借的贷款都有巨额利息)。好象有无数根抽血的管子,插在殖民地国家的血管上。宗主国劳动者遭遇的不幸,殖民地国家的劳动者都要遭遇,而且要更悲惨。
那个时代,侵略别国,建立殖民地,从其它国家抽血,“强吃弱,快吃慢”,弱肉强食是各国公开的游戏规则。决定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是外交,决定外交关系的是战争,决定战争的是武器,决定武器的是工业基础,建立工业基础需要巨额的资金,弱国、被打败的殖民地国家拿不出那么多资金。由于所处的不利的经济地位,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摆脱经济殖民地的身份。它们在政治上也许独立了,但是在经济上仍然源源不断地给宗主国输血。这些国家掌权的统治者,往往与宗主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读《拉丁美洲切开的血管》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殖民地国家要摆脱不利的地位,爬上全球金字塔的中上层,往往要做三件事:一是要打败殖民者,改变不利的经济地位,拔除血管上抽血的管子;二是要完成本国的资本积累;三是殖民扩张,建立、争夺殖民地。完成这三步,基本都要大规模流血。以美国为例,这三步分别对应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印第安战争、美墨战争、美西战争。中国的悲剧让日本震惊。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一边向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贡献利润,一边迅速向东亚扩张转嫁危机。看过《坂上之云》的人,都能很清楚地看到日本当时的危机感。当然,日本的“云”,就是其它国家的“泪”。与之类似,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担任墨西哥总统的迪亚斯曾感叹:“可怜的墨西哥,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所谓“经济对外开放,尊重国际法(或国际公约),就能共同发展”,是违背历史的胡扯。
种族主义一直是西方国家的主导思想。《坂上之云》之中,日后的海军中将秋山真之问英语老师,英国绅士是不是都是正义的化身,富有骑士精神。他的老师回答,英国人的侠义和骑士精神,是针对本国同阶级的人的,对其它民族的人,他们认为是低等的,是不适用骑士精神的。他的老师,还举了自己幼年被卖到美国,险些成为奴隶的例子作为佐证。后来,师徒二人在美国旅游时,老师还给秋山真之讲了美国白人利用印第安人自相残杀,夺取印第安人土地的历史。在种族主义者心中,落后国家的居民是劣等民族,是没有资格和优秀民族平起平坐的。种族主义,这是西方文明从希腊、罗马时代就流传下来的传统,被打败的民族的人民成为奴隶,“奴隶是欲望压倒理性的人”。从《我的奋斗》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印第安人、犹太人、阿拉伯人、非洲人、印度人的命运,看到了大东亚共荣圈和伪满洲国,看到了种族主义的理论基础,想到了美国60年代仍然在实行种族隔离。(多说一句,种族屠杀和压迫一直存在,直到今天也使如此,不过只有纳粹戳穿了那层窗户纸,赤裸裸地说出来。 “普世价值”是近几年才喊出了的宣传工具,如同当年英国自诩的绅士精神,切不可当真。须知,一边喊人权,一边扔炸弹是常态。当年比今天更加直白,无所顾忌而已。)
从鸦片战争失去香港开始,中国的版图不断萎缩。沙俄在东北划去150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日本先后占据了澎湖列岛、台湾和东北,外蒙古则趁辛亥革命脱离中央政府,英国在中印边境单方面划定麦克马洪线。与外蒙古类似,西藏也趁辛亥革命之机,驱逐了中央官员,处于事实上的独立状态,随时可能步外蒙古的后尘。与之类似的,还有新疆。各国在这些领土上建立了稳固的殖民统治,不经历激烈的战争,中国已经难以收回。瓜分蚕食并未到此为止,各大强国纷纷在沿海各大城市设立租界,势力范围延伸到中国内地。凡是设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地区,外国人便具有高人一等的地位。租界是外国势力对中国殖民的桥头堡,随时可能变成进一步殖民的前哨基地。势力范围则随时可能被割裂出去,变成直接殖民地。比如,在日本屡次发动侵华战争中,首先投入战斗的兵力,往往就是租界(或其势力范围,比如满洲铁路沿线)的日本驻军。
中国遭受长期压迫,随时有亡族灭种的危险,这就是毛泽东的时代的异常险恶国际环境。
后记:
本文在介绍历史背景时大量采用文艺作品。一是因为多数人对这些文艺作品远比历史书籍熟悉;二是因为历史书籍往往有倾向性,广泛流传的文艺作品则往往获得多数人认可,相对公允。第一条理由无须解释,第二条理由可能有争议。有人可能会说文艺作品不如历史书籍严肃、可靠。其实,历史书籍也未必可靠,因为“我们所读的历史,尽管基于事实,但是严格地说,根本不是事实,只是一系列已经接受下来的判断。假如你没有首先掌握历史学家本人从事历史研究的立场,你就不能完全理解或鉴赏历史学家的著作。历史学家的立场,其本身是根植于一个社会与历史背景之中的,也就是说,洗脑筋的人,自己的脑筋也被洗过了。而且,历史学家的立场也是会随着时间和当时历史境地而改变的。”考虑到这一点,相比那些站在特定政治立场上,剪辑、编纂的所谓历史揭秘(比如《炎黄春秋》上常见的“历史”文章),文艺作品也许更可靠一些。本文希望给读者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不想纠缠于对历史反复的考证与争吵中,考虑到这种考证和争吵的背景,就会知道这种考证和争吵除了把读者弄糊涂,不会有任何积极的结果。不过,与历史书籍不同,通过文艺作品看历史时代,往往需要从字里行间的缝隙中才能观察到当时的历史风貌,需要读者多留心。
作者:MRand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