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自动控制 > 工业·编程 > 正文

新人必看:软件高手是如何炼成的

2014-10-14 22:40 工业·编程 ⁄ 共 352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要成为武林高手,需要长时间的勤学苦练。要成为软件开发高手,又需要多长时间呢?《Modern C++ Design》的作者Andrei Alexandrescu认为:一个人有可能在20几岁就成为编程高手,但要成为设计高手却需要熬到35岁左右。以23岁大学毕业计算,要经过漫长的12年时间。

以我个人为例(我尚不敢自认是设计高手),22岁大学毕业后,在某研究所用8086汇编语言写一些小规模的程序,颇觉得心应手。凡是能用流传图表示的问题,都似乎不在话下。工作中,与同事共同切磋结构化程序设计,并能有意识地用于实践中。

三年后,承接一个纵向课题:在Windows上开发一个交互式排版系统。用Windows SDK开发。兴奋之余,自然想起用结构化方法进行设计:把整个系统当成一个黑盒子(black box),输出当然是排版结果,不管是什么格式,输入是···。我卡住了。难道用户操作是输入吗?但用户操作有那么多,怎么表示呢?系统的数据流图该怎么画?数据字典该怎么写?和同事讨论n次后,仍不得其解。懊丧之余,先模仿Quark Express搭个界面吧。然后研究排版算法。程序结构经过至少三次大规模修改,终于能排出一些版式,并在两年后通过了鉴定(鉴定后当然是将其束之高阁)。我从中体会到结构化开发方法不适合开发交互式系统。在开发初期,你不太可能正确地画出数据流图,而结构化设计方法完全依赖数据流图。数据流图发生改变,整个程序结构就要随之改变。

后来,加入一家合资公司,担任开发组长,有五、六个组员。这时我已读过了邵维忠等译的《面向对象的分析》、杨芙清等编译的《面向对象的设计》和《Code Complete》中译本。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虽有所了解但仍是一知半解。

首先,我们用MSVC 1.5开发一个图形编辑软件。我用纸画了20几张对象图,与同事讨论通过后,开始编程。有人负责数据模型,有人负责用户界面,有人负责图形显示。几个月后,老板已可向潜在用户进行展示,反应良好。老板和开发人员都被一种兴奋的心情笼罩着。我们不断地加新功能,老板不时地到展览会上做演示。功能加齐了,开始让潜在用户试用。老板和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就剩下改错了,咱们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没什么可怕的。错误报告来了。我们信心满满地开始查错改错。有些错误很快地被改掉了。但最后我们发现错误源源不断。改了一个错误有可能引起别的错误。软件永远达不到能用的地步。最后,时机被错过。该软件不得不被砍掉。懊丧之余,我们做了反省。大家都认为应尽早改错。同时模模糊糊地觉得数据模型和用户界面的程序一定要严格分开,否则程序极难修改。

后来,我们又开发一个类似Adobe Acrobat Exchange的PDF文件浏览器兼编辑器(当时Acrobat Exchange还不能显示中、日、韩文)。这时,老板带来一些过期的《C/C++ Users’ Journal》《Dr. Dobbs’ Journal》杂志。从书评中,我被几本书吸引住了。一本是James Rumbough等著的《Object-Oriented Modeling and Design》,一本是现在大名鼎鼎的《Design Patterns》,还有就是Scott Meyers著的《Effective C++》和《More Effective C++》。我劝说老板买了这几本书,并撺掇他买了一个CASE(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Select OMT。

相关阅读

    ----学习C++从入门到精通的经典书籍(修正版)

仔细研读这几本书后,颇有顿开茅塞之感。最大的收获在于了解到降低类之间耦合度的重要性。一个类的实现细节发生变化,不应该影响使用该类的其它类的内部实现。更妙的是有不少Design Pattern能马上用到我们的软件中。

我用Select OMT软件画了一些高层的类图、状态图和数据流图等,并让同事们审查。同事们都觉得通过这些图对软件的总体设计有了更好的把握。在写程序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程序结构以尽可能减小类之间的耦合度。老板很早就安排了专职测试人员。发现问题,马上修改。一年后,我们的软件终于通过了用户的试用,卖出去了。当时,我可说是信心满满。

此后,我做了一年半多媒体编程。发现还是对系统开发更感兴趣。于是加入了Quark软件公司,开发一个基于CORBA的文件管理系统。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异地开发,也是第一次大规模使用STL。我惊叹于STL设计之妙,同时也对自己的信心打了折扣。此后,我阅读了Martin Fowler著的《UML Distilled》、Bertrand Meyer著的《Object Oriented Software Construction》等书籍。并开始使用Rational Rose。Quark公司的技术文档管理、设计复查、代码复查、质量管理以及德国人(Quark公司德国分公司)严谨的工作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项目组下分开发组和测试组。开发组中有一个4到5人组成的设计小组负责软件总体设计,其中一个人负责技术文档,确保文档反映最新的设计。定期进行设计复查。复查时,项目组成员全部参加,并可提出问题或建议。得出结论后,马上付诸实施。

开发组下又设若干小组。小组内定期进行代码复查。由组长选出每个组员的源文件,交其他组员复查,尽量挑出所有的毛病。如果代码太次,要打回从新写过。代码复查既能保证软件质量,又是大家学习的一个机会。

一年半后,我离开Quark,加盟Sybase,参与PowerBuilder的维护和新版本的开发。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软件维护,令我认识到软件维护的重要性,认识到编写可维护的代码是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Sybase系统化的质量跟踪系统和用户支援系统让我获益匪浅。在此期间,我阅读了《Large-scale Software Development in C++》、Martin Fowler著的《Refectoring》、Andrei Alexandrescu著的《Modern C++ Design》,Herb Sutter著的《Exceptional C++》和《More exceptional C++》,以及Kent Beck著的《Extreme Programming Explained》等书籍。对软件开发与维护有了进一步了解,但同时也更认识到软件开发之难。

回想十几年蹒跚走过的路,好像也略有所悟。试总结出以供参考:

1) 要熟练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我觉得最好是C++。掌握了C++,学习其它语言如Java或C#等并非难事,因为各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尽管在语法上可能有很大区别,在语义上却大同小异。

2) 不要寄希望于一次就把软件设计好。在开发初期,要尽量用最简单的设计实现最基本的功能,以使你的软件尽早地能实际运行,不要过于拘泥于细节。这样你才能尽早得到反馈,才能更直观更全面地理解你所面对的问题。你所关注的重点应依次是Make it work, make it right, make it fast。

3) 软件结构要分块分层。低层模块不要依赖于上层模块。一个类、一个接口或一个函数都应只做一件事。没有本质联系的类或接口就不应有耦合关系。举例而言,要用MVC(Model View Controller)Design Pattern切断用户界面与数据模型之间的直接关联。

4) 软件设计的主要工作是给类分配责任(responsibilities)。尽量不要把类设计成控制者(controller),而要设计成协调者(coordinator)。控制者凡事自己做,协调者让别人做。控制者的逻辑往往很复杂,难于维护;协调者逻辑简单,易于维护。要站在类的使用者角度设计类的外部行为。要讲究一点软件美学,即简单、清晰、一致、平衡等。

5) 了解并运用UML、Design Patterns、Unit Test、Design by Contract等。

6) 使用代码管理系统和质量跟踪系统。

7) 了解各种软件开发过程控制方法,并找出适合你的方法。

8) 阅读经典书籍,研读经典代码,订阅杂志,与同行切磋。

     在这行越久越觉得软件开发难。软件开发历史还很短,才50年,还不是一门系统化的学科。有些人甚至认为软件设计与编程是一门艺术。但软件艺术大师还太少,而且我们很难直接欣赏到他们的杰作,除非所有的设计文档和代码都公开。软件更容易藏污纳垢。一个用户界面很漂亮的软件,内部设计和代码却很可能臭不可闻。一个地板倾斜、墙壁裂缝、屋顶漏水的房子没有人会买。一个设计很烂的软件却可能卖得不错。但这样的软件能撑多久呢?

    软件设计与编程已经很难,而这仅仅是软件开发的一个方面,软件开发过程控制也很难,也许更难。成为软件开发高手要走一条漫长的路,何日才能仗剑走天涯?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