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至道学宫谈道德经(三十):大制不割

2015-11-13 13:48 生活·感悟 ⁄ 共 349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上章回顾:道德经,在上一章,从行,言,知,用,统等几个方面,具体而又全面的阐述了,作为人主,如何才能不至于因为离奇大道,轻举妄动而失天下。不光是治理天下如此,为人主者,处理任何事情,如果能做到道德经所说的行,言,知,用,统的道理,都会无往不利。一个人如果在这五个方面,都合乎于道,那么他就会表现出“大智若迷”的样貌。大智若迷,到底又有什么深意呢,这就是本章要讲的道理。

在这里,先把一个问题说清楚。很多人普遍的误解,说道德经讲的是愚民思想,推崇反智主义。真的是这样吗?

道德经推崇的,是让人在根源上,本质上,整体上,理解认识和把握世界。而世俗的人则认为,流散的,现象的,局部的,割裂的那些碎片,才是知识和智慧。

好比,世界是一座森林。有的人认为世界是蘑菇,因为他很渺小,寄生在蘑菇里面,一辈子只见过蘑菇,不知道还有蘑菇之外的世界。有的人认为世界就是一棵树,因为他像虫子一样,一辈子吃喝拉撒都在一棵树上度过,从不曾想象过,森林是什么。还有的人,生活在森林下面的地层里,他们认为世界就是黑暗和洞穴。……

无穷无尽的人,都用他们支离破碎的世界观,来打量和思考世界,认为这就是智慧。如果他们所有的人都聚在一起呢,那就是各说各话,一片嘤嘤嗡嗡之声,好像真的是百家争鸣一样。实际上,他们都是一样的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争来争去,从来没有人见过森林的全貌。

而在老子看来,这些人,虽然打着智慧的名号沽名钓誉,但是他们实则都蠢疯了。真正的智慧,当然是俯瞰整座森林,对整个世界都了如指掌。可是,这样的人,该如何向那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人,来描述森林呢?没法描述,因为夏虫不可语冰。所以呢,那就只能知者不言,大智若迷,大智若愚了。

而那些还在不停的叽叽喳喳这主义那主义争论个不休,要誓死捍卫自己的那点愚蠢支离破碎的小智慧的人呢,对待他们,老子的主张是,吵死了,不要让他们再这么叽叽喳喳了。这就有了“不尚贤,使民不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绝智弃圣”,“大智若愚”,“大智若迷”,等被世俗所诟病的认为老子在推崇愚民思想的章句。

老子的出发点是,真的是为你们好,因为你们吵着吵着就要打起来了,打着打着天下就大乱了,天下大乱,就会到处人头翻滚了。人为了自己脑子里装的那么点可怜的邪僻思想,而不惜丢了性命,天下还有这么愚蠢和无聊的事情吗?

另一个问题,也在这里讲清楚一下。那就是守。守这个字,在道德经中,频繁用到。前面的章节中,也提到过,也解释过,不过只是一带而过的讲了讲。这里仔细的把它讲透彻,讲清楚,因为它十分重要。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来理解和应对事物。这个道理,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借助这个道理,道德经里面,讲的守,大致上,也可以理解为,知其所以然,才能知其然,复知其未然,未兆,与未萌。世界总是不停的在变化,那么怎么才能牢牢的把握不停变化的世界呢。老子认为,只有知道了世界为什么会这么变化,以及知道了这种变化遵循什么样的规律,这样才可以做到,理解与掌握这个世界,并且可以走在变化前面,在变化尚未发生和出现的时候,就能推断出来,未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知其雄,守其雌,说的是,万物生生不息的被演化了出来。 知其雄,是说要能够理解,我现在所处的世界。守其雌,是说,要能够明白,现在的世界之所以是现在的这个样子,他是怎么演化出来的,他的根源在哪里,演化的规律又是什么。这就是知其雌。这是治理天下的首要问题:我们当前的阶段,我们为什么会出在这个阶段呢?这两个问题都解答了。那么守着一个导致我们出在目前这个阶段的事物演化规律,就可以预知未来的下一个阶段世界会怎么样。

为天下谿。谿,山渎无所通者。渎,本意指水沟。这里是指生生不息的演化之源。

知道世界现在是什么样的,又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牢牢的持守着这个规律,就可以知道世界以后会怎样。掌握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才可以趋吉避凶,趋福避祸,从而可以做到生生不息,源源不断。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使天下能够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永久繁衍下去,这不正是符合了天道的造化吗。符合天地常然之德,即为常德。道为玄牝,玄牝虚极静极,无形无质,却能生育演化出天地万物。常德,不离于道,无身无己,无知无欲,就如同重新回到了婴儿状态那样。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上一句,从天下演化的时间轴上,纵向的阐述,什么是常德。本句接上一句,在横向上,继续阐述什么是常德。

天下万物,在这一刻,横向的看。可呈现的,可了解的,信息都只能是一部分。而更大的部分,都是不可呈现,不可理解。

这就是现在很多人在谈论的冰川理论。露出的,永远都只是一部分,而大部分,都是在海面以下。并且,真正决定事物演变方向的,不是露出海平面的那一小部分,而是海面下面的那不可见的一大部分。

光知道冰川露了出来一个尖尖,还得知道它为什么会露出来这么个尖尖。这就是知其白,守其黑的道理。

对于天下万物,既要知道它看上去显现出来的样子,又要理解是什么背后的力量在使得它们如此显现,掌握了那个背后的主宰力量,才能真正的掌控天下。这就是治理天下,可以应对一切事物的方法和道理。

不要被此因所迷惑,而要找到背后起主导作用的主因。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於无极。

真正的主因是什么呢,一直往深处刨根问底,驱动事物变化的根本推动力,就是易。所有的变化,都是从不变中而来。

不易之易,即为无极。无极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后面就是三生万物了。什么都跟着生了出来。

道无形无质,故合乎大道的常然之德,也是不表现出特殊的形态的。

掌握万物变化规律,就了解和推断什么会被生出来,什么不会被生出来。根据这样的道理来治理天下,用为应对万物的方法,这种复合大道常然的常德,就会复归于事物为有变化之前的状态,于是就可以从最源始的地方着手,对万物的各种变化出来的形态,了如指掌。以不变应万变,从而可以做到,应物无穷。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上面两句讲,事物既会生生不息的演进,也会在演进的过程中,繁复无穷的变易吃各种形态。于是,很显然,万物之间会产生普遍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那么多的事物,并存与天地之间。谁高谁下,谁先谁后,这都是个问题。

荣,说文注,桐木也。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指草木茂盛的样子。

辱,从辰从寸。辰,指农时三月,天地易气初动。寸,法度之意。古代在三月失耕时,会处决一些奴隶或者死囚。后来引申为屈辱之意。

天下之物,没有永远一直旺盛的,也不会有一直衰败的。目前旺盛的,说明即将衰败,目前还看不到迹象的,说明已经在地下酝酿好了,正准备破土而出。

所以,天下没有绝对的兴旺,也没有绝对的衰败。兴旺,都是从从衰败而来,衰败,也终将兴旺。不过只是个谁先谁后的问题。

知道万物的繁荣,更要知道,它们为什么会繁荣,所有的繁荣,都是从过去的不繁荣之中而来。掌握这个道理,就能不为天下先。不为天下先,即可为天下谷,承载万物而不争,孕育万物而不有。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能承载万物,孕育万物,不争不有,这样的常然之德,便能充盈于天地之间,如同道充盈于天地万物之间那样。复归于道的素朴。

复归于朴,就是说,可以为天下承载并孕育出各种各样的事物。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朴,指原木。在道德经里面,朴有其深意,道化而成万物,朴散而成为器。朴散为器是什么意思呢,本意就是把原木,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器具。

这里是指,圣人把常德之朴,散化为天下所需的各种器物和方法而用之。无所不应,无所不任,无所不能,故可以成为百官之长,这里是指可以统率百官,可以胜任于治理天下,故能居天下之王之位。

常德不离,不忒,充盈于天下,无处不在,而又无一可见。这正是,大智若迷。

故大制不割。

制,裁也。从刀从未,未,物成有滋味。割,剥也;从刀从害。

道就像一颗原木一样,可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物件,天地万物,皆由此出。

而圣人之常德,也就像原木一样,可以任意的根据天下变化,而裁制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与样式。

如果圣人只是一种具有个性的,已经被加工过的器物,那么他就不可能再根据天下万物的变化,来任意的改变自己而适应天下了。

所以说,真正的治理天下的方法,是保持自己的常德,不割常德之朴,不裂德为器,不离不忒,不器不物,才能随物变化,应物无穷。


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